雁过留声聘书连载第六十回 【临危受命迷倒专家】孙小林
雁过留声聘书连载第六十回 【临危受命迷倒专家】
原创:孙小林张新东孙承林,评书改编:孙小林孙全利王子善
书接前文,前文书说到,曲艺团为了宣传焦裕禄精神,排了一台《说唱焦裕禄》的曲艺专场。有一段新编排的山东琴书唱段,最后决定让相声演员孙少林去演。派刘礼先生去找孙少林商量。刘礼先生问孙少林说:“今天找你来是救火的。琴书组,差一个角色,唱段还挺多。我推荐你来演,敢不敢接?”
结果孙少林直接回答:“不敢!”
刘礼没想到孙少林拒绝,刚想做工作。孙少林马上说:“我是不敢……推辞。”
刘礼这才露出笑脸:“我就知道你能行。”
“行不行的,咱台上见呗。”
刘礼竖起大拇指,心说还是孙少林,就是有股子别人来不了的劲头。刘礼把唱词递给孙少林,孙少林一见唱词,只有词,没有调,问刘礼:“哎,怎么这里光唱词啊?我按什么调唱啊?”刘礼嘱咐他:“唱词是团里定的,琴书调式你自己定,发挥你相声演员的特长。”
孙少林二话没说,马上投入琴书唱腔编排当中去。这一次,他要打破常规,既保留琴书原有的调式,还要加人新的元素,对人物性格和剧本要求进行深入分析。他认为,这山东琴书就要突出一个山东韵味。山东很多地方曲种,都很有特点,我何不把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融入进去,在不失去琴书框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呢。反正也是救火队员,既然让我演,我就要创新,就要与众不同,就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要让观众听到优美的琴书唱腔,还要让他们听出乐子,加入包袱,把人物演活、演真。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很快就设计出了唱腔,在团领导的帮助下,投入排练,并在预期内登上舞台,进行展演。
这一次,可让孙少林火了。都知道他是相声演员,演出海报写着琴书主演之一孙少林。都怀着看新鲜的心态,来到剧场。孙少林这一唱,真把观众给震住了。到场的很多领导,也都表示,这孙少林改革的还挺好,词儿有思想,腔儿有韵味,戏有包袱。掌声、笑声、叫好声接连不断。
当天演出,恰巧有北京的音乐教授也在现场观看演出。看了孙少林的演出,音乐专家们跟文化局局长说:“没想到你们还有那么好的琴书演员啊。”
局长当时以为是邓九如老先生:“您说那位老先生啊,的确非常好。”
“不是老先生,是个年轻演员,也就三四十岁的样子。”
“是个小个子吗?”
专家摇摇头说:“是个大个子,长的很端庄。”
局长这下子不知道是谁了,因为团里琴书演员没有大高个儿,年轻演员也很少。有人给局长说,是不是《焦裕禄》里救场的孙少林啊?
这下子大伙才想起来,原来是客串琴书演员的孙少林,打动了北京的音乐教授。为了领略孙少林琴书的演唱艺术,专家们提出能否再让“业余”琴书演员孙少林加演一场,算是内部交流活动。
局长当时就答应了,赶紧叫人把孙少林找来,当着专家的面儿,还邀请了上百名演员专家一起参加,那阵势如同观摩展演。孙少林还真是有模有样,在琴师的伴奏下,又完完整整地演唱了那段他谱曲的琴书。专家们听的仔细,演员们看的认真。一曲结束,掌声雷动。孙少林能把琴书演唱到这种境界,实属罕见,就算专业演员,音乐教授都为之倾倒,可见孙少林先生对艺术的把控能力有多强。虽然刚开始有些小坎坷,经历过后才发现,坚持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最终就会有好的结果。孙少林就是孙少林,不服不行。现场有人送他十六字评语:多听谏言,勇往直前,敢闯敢创,非同一般。
等演出完再回到团里,孙少林的名声更加的传开了。这天,有个小伙子来找孙少林,悄悄地跟孙少林说:“孙先生,您好。”
“您好,您找我什么事啊。”
“孙先生,我是评书组的刘延广,今晚在大观园曲艺厅有演出,想请您去听听。”
“好啊。”孙少林也认识面前这位刘延广,知道他是优秀的评书演员,“您今天晚上演哪一段儿啊?”
“《隋唐》,程咬金卖筢子。孙先生,您可一定要去啊。”
“放心,我一定去。”
原来,头一天晚上在大观园曲艺厅,刘延广说了一场评书,说的是“程咬金卖耙子”一段。刘延广表演卖力,精力集中。就这么投入的表演,也很少有人鼓掌,其中很多包袱点也没开。刘延广有个不服输的劲头,一定要把这一段说好。他就想到了相声大师孙少林,想请孙先生听了一遍“程咬金卖耙子”。
当天晚上,孙少林还真去了。
刘延广一看孙老板到了,心里头就稳住神了。时间到了,刘延广开书。这段书叫程咬金卖筢子,也叫筢子出世是整部《隋唐》的开篇,说的是年轻时的程咬金,随着自己的母亲从历城县搬家到了东阿县斑鸠镇小筢子村,因为世道不好,怎么纠结一伙小混混在街上骗吃骗喝,怎么贩卖私盐入的监狱,怎么在监狱里滚刀肉,怎么赶上大赦天下放出来,怎么偷了邻居家的筢子自己去卖,到最后怎么遇上尤通尤俊达,一起去劫靠山王杨林的皇杠,这么一段故事。
要说刘延广不愧是评书名家,您别看这会儿他还年轻,那嘴里头是又清楚又利索。这一个大段说完了,一身大汗淋漓,到了后台问孙少林:“孙先生,您看我这个筢子出世怎么样啊?”
“你这段筢子出世,说的挺筢子的。”
“哎,啊?孙先生,说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一般就是一般,什么叫说的挺筢子的啊?”
“这筢子是什么啊?”
“筢子就是笊篱啊。”
“这笊篱有用吗?”
“当然有用了,在水里捞东西,就指着这笊篱呢。”
“那我问问你,你能用笊篱给我盛一碗汤吗?”
“笊篱怎么能盛汤啊,那不都洒了吗?”
“对了,你这段就是这个问题,汤里的肉啊菜啊你都捞起来了,就是这汤叫你给漏下了。”
“孙先生,您这话我不太明白,你仔细给我说说。”
“我先问问你,你说这程咬金是好人还是坏人啊?”
“程咬金后来是鲁国公,跟着秦王李世民打天下,为大唐江山呕心沥血披荆斩棘,大大的忠臣,是好人。可今天我说的这一段,要我说,他还不是个好人。”
“怎么说不是个好人呢?”
“您想啊,他和街上的一帮小混混在一起,打遍了街骂遍了巷,抓切糕抢馅饼,完全就是一个地痞流氓啊。进了监狱就更别提了,让人家狱卒伺候他,拿他当活爹供着,出了狱了,让他干点正事儿,还是偷邻居家的筢子卖。您说这能是个好人吗?”
“那这个人开始是个混蛋,后来成了大忠臣了?没道理啊,你就不奇怪吗?”
“这个……”一句话把刘延广问住了。其实刘延广自己也奇怪,但他觉着这事儿不重要,也就不多想了,这回儿孙少林一问,他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其实啊,你这么想,那会儿程咬金确实有毛病,但他也有好处啊。”
“他有什么好处?”
“这程咬金是个大孝子啊。在外头,多大的祸都敢闯,在家里当着他母亲的面儿,就乖乖的老实了。这一点你不能忽略,要不然,这个人物就不够丰满,和后面的情节也就对不上号了。”
“孙老师,真没想到,您对评书也研究这么透彻。”
“这不算什么?我们说相声的也是塑造人物。一段相声不论长短,这个人物从头到尾他的行为必须得合情合理,你说是不是?”
“孙老师,您说的太有道理了。我还有什么问题,你多给我说说。”
“我再问问你,你说说评书常用的这几样道具,扇子怎么用?醒木怎么用?桌子怎么用?椅子怎么用?”
几个问题一抛出,刘延广有些犹豫了,他平时说书还没仔细研究过,今天听孙先生一问,一下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想了好半天,说:“孙先生,这椅子是坐的,说书累了坐下来休息会儿。”
孙先生赶紧拦住刘延广后面的回答:“你别说了。这就是汤水,你看,漏了。”说完,从头至尾地给他讲解了一遍这些道具的用处。
“你看,椅子不光可以休息。你坐着,很多时候,你塑造的人物也在做着。有时候是坐在椅子上,有时候是坐在床上,有时候是坐在马上,可到咱们演员这儿,就是这一把椅子,你怎么让别人分辨出来?就得靠你的表演。演员不同的表情代表不同是职务。比如你端坐在椅子上的动作,就可以塑造很多不同的人物,皇上怎么坐?县官怎么坐?知府怎么坐等等。如果起身一只脚踩到椅子上就换了人物了,也许是个土匪,也可能是个江湖人。你要蹲在椅子上,能塑造一个小偷的人物。如果你坐在椅子背儿上,就等于上了房顶了。你要把椅子举起来,又换了一个场景,换了一个人物。所以说,这把椅子在你手上是“死”的,在我孙少林手上是“活”的。”
这样一说,刘延广如梦方醒,如获珍宝。心说这孙先生不愧是大师啊,说的这些我都没想到过。孙先生还告诉刘延广,凡是搬上舞台的道具,都要发挥它的功效,为自己的表演服务。扇子,手绢儿,醒木都要给表演服务。如果这些东西你不用,那么在台上不光不给添彩,还给添乱。观众总感觉你身前边有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影响你的语言表演。
一席话,把刘延广说的心服口服。听孙先生一讲,感觉过去的表演,简直就是背书啊。他当场给孙先生保证:“第二天请您来看演出。我就按您的方法去设计人物。”
刘延广说到做到,回去后,精心设计了各种道具的使用方法,还按照孙先生的提示,把人物的眼神,手势,各种动作重新设计。第二天继续说这段“程咬金卖耙子”。
您要问刘延广先生第二次的程咬金卖筢子说的怎么样,咱们下回再说。
原创:孙小林张新东孙承林,评书改编:孙小林孙全利王子善
书接前文,前文书说到,曲艺团为了宣传焦裕禄精神,排了一台《说唱焦裕禄》的曲艺专场。有一段新编排的山东琴书唱段,最后决定让相声演员孙少林去演。派刘礼先生去找孙少林商量。刘礼先生问孙少林说:“今天找你来是救火的。琴书组,差一个角色,唱段还挺多。我推荐你来演,敢不敢接?”
结果孙少林直接回答:“不敢!”
刘礼没想到孙少林拒绝,刚想做工作。孙少林马上说:“我是不敢……推辞。”
刘礼这才露出笑脸:“我就知道你能行。”
“行不行的,咱台上见呗。”
刘礼竖起大拇指,心说还是孙少林,就是有股子别人来不了的劲头。刘礼把唱词递给孙少林,孙少林一见唱词,只有词,没有调,问刘礼:“哎,怎么这里光唱词啊?我按什么调唱啊?”刘礼嘱咐他:“唱词是团里定的,琴书调式你自己定,发挥你相声演员的特长。”
孙少林二话没说,马上投入琴书唱腔编排当中去。这一次,他要打破常规,既保留琴书原有的调式,还要加人新的元素,对人物性格和剧本要求进行深入分析。他认为,这山东琴书就要突出一个山东韵味。山东很多地方曲种,都很有特点,我何不把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融入进去,在不失去琴书框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呢。反正也是救火队员,既然让我演,我就要创新,就要与众不同,就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要让观众听到优美的琴书唱腔,还要让他们听出乐子,加入包袱,把人物演活、演真。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很快就设计出了唱腔,在团领导的帮助下,投入排练,并在预期内登上舞台,进行展演。
这一次,可让孙少林火了。都知道他是相声演员,演出海报写着琴书主演之一孙少林。都怀着看新鲜的心态,来到剧场。孙少林这一唱,真把观众给震住了。到场的很多领导,也都表示,这孙少林改革的还挺好,词儿有思想,腔儿有韵味,戏有包袱。掌声、笑声、叫好声接连不断。
当天演出,恰巧有北京的音乐教授也在现场观看演出。看了孙少林的演出,音乐专家们跟文化局局长说:“没想到你们还有那么好的琴书演员啊。”
局长当时以为是邓九如老先生:“您说那位老先生啊,的确非常好。”
“不是老先生,是个年轻演员,也就三四十岁的样子。”
“是个小个子吗?”
专家摇摇头说:“是个大个子,长的很端庄。”
局长这下子不知道是谁了,因为团里琴书演员没有大高个儿,年轻演员也很少。有人给局长说,是不是《焦裕禄》里救场的孙少林啊?
这下子大伙才想起来,原来是客串琴书演员的孙少林,打动了北京的音乐教授。为了领略孙少林琴书的演唱艺术,专家们提出能否再让“业余”琴书演员孙少林加演一场,算是内部交流活动。
局长当时就答应了,赶紧叫人把孙少林找来,当着专家的面儿,还邀请了上百名演员专家一起参加,那阵势如同观摩展演。孙少林还真是有模有样,在琴师的伴奏下,又完完整整地演唱了那段他谱曲的琴书。专家们听的仔细,演员们看的认真。一曲结束,掌声雷动。孙少林能把琴书演唱到这种境界,实属罕见,就算专业演员,音乐教授都为之倾倒,可见孙少林先生对艺术的把控能力有多强。虽然刚开始有些小坎坷,经历过后才发现,坚持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最终就会有好的结果。孙少林就是孙少林,不服不行。现场有人送他十六字评语:多听谏言,勇往直前,敢闯敢创,非同一般。
等演出完再回到团里,孙少林的名声更加的传开了。这天,有个小伙子来找孙少林,悄悄地跟孙少林说:“孙先生,您好。”
“您好,您找我什么事啊。”
“孙先生,我是评书组的刘延广,今晚在大观园曲艺厅有演出,想请您去听听。”
“好啊。”孙少林也认识面前这位刘延广,知道他是优秀的评书演员,“您今天晚上演哪一段儿啊?”
“《隋唐》,程咬金卖筢子。孙先生,您可一定要去啊。”
“放心,我一定去。”
原来,头一天晚上在大观园曲艺厅,刘延广说了一场评书,说的是“程咬金卖耙子”一段。刘延广表演卖力,精力集中。就这么投入的表演,也很少有人鼓掌,其中很多包袱点也没开。刘延广有个不服输的劲头,一定要把这一段说好。他就想到了相声大师孙少林,想请孙先生听了一遍“程咬金卖耙子”。
当天晚上,孙少林还真去了。
刘延广一看孙老板到了,心里头就稳住神了。时间到了,刘延广开书。这段书叫程咬金卖筢子,也叫筢子出世是整部《隋唐》的开篇,说的是年轻时的程咬金,随着自己的母亲从历城县搬家到了东阿县斑鸠镇小筢子村,因为世道不好,怎么纠结一伙小混混在街上骗吃骗喝,怎么贩卖私盐入的监狱,怎么在监狱里滚刀肉,怎么赶上大赦天下放出来,怎么偷了邻居家的筢子自己去卖,到最后怎么遇上尤通尤俊达,一起去劫靠山王杨林的皇杠,这么一段故事。
要说刘延广不愧是评书名家,您别看这会儿他还年轻,那嘴里头是又清楚又利索。这一个大段说完了,一身大汗淋漓,到了后台问孙少林:“孙先生,您看我这个筢子出世怎么样啊?”
“你这段筢子出世,说的挺筢子的。”
“哎,啊?孙先生,说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一般就是一般,什么叫说的挺筢子的啊?”
“这筢子是什么啊?”
“筢子就是笊篱啊。”
“这笊篱有用吗?”
“当然有用了,在水里捞东西,就指着这笊篱呢。”
“那我问问你,你能用笊篱给我盛一碗汤吗?”
“笊篱怎么能盛汤啊,那不都洒了吗?”
“对了,你这段就是这个问题,汤里的肉啊菜啊你都捞起来了,就是这汤叫你给漏下了。”
“孙先生,您这话我不太明白,你仔细给我说说。”
“我先问问你,你说这程咬金是好人还是坏人啊?”
“程咬金后来是鲁国公,跟着秦王李世民打天下,为大唐江山呕心沥血披荆斩棘,大大的忠臣,是好人。可今天我说的这一段,要我说,他还不是个好人。”
“怎么说不是个好人呢?”
“您想啊,他和街上的一帮小混混在一起,打遍了街骂遍了巷,抓切糕抢馅饼,完全就是一个地痞流氓啊。进了监狱就更别提了,让人家狱卒伺候他,拿他当活爹供着,出了狱了,让他干点正事儿,还是偷邻居家的筢子卖。您说这能是个好人吗?”
“那这个人开始是个混蛋,后来成了大忠臣了?没道理啊,你就不奇怪吗?”
“这个……”一句话把刘延广问住了。其实刘延广自己也奇怪,但他觉着这事儿不重要,也就不多想了,这回儿孙少林一问,他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其实啊,你这么想,那会儿程咬金确实有毛病,但他也有好处啊。”
“他有什么好处?”
“这程咬金是个大孝子啊。在外头,多大的祸都敢闯,在家里当着他母亲的面儿,就乖乖的老实了。这一点你不能忽略,要不然,这个人物就不够丰满,和后面的情节也就对不上号了。”
“孙老师,真没想到,您对评书也研究这么透彻。”
“这不算什么?我们说相声的也是塑造人物。一段相声不论长短,这个人物从头到尾他的行为必须得合情合理,你说是不是?”
“孙老师,您说的太有道理了。我还有什么问题,你多给我说说。”
“我再问问你,你说说评书常用的这几样道具,扇子怎么用?醒木怎么用?桌子怎么用?椅子怎么用?”
几个问题一抛出,刘延广有些犹豫了,他平时说书还没仔细研究过,今天听孙先生一问,一下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想了好半天,说:“孙先生,这椅子是坐的,说书累了坐下来休息会儿。”
孙先生赶紧拦住刘延广后面的回答:“你别说了。这就是汤水,你看,漏了。”说完,从头至尾地给他讲解了一遍这些道具的用处。
“你看,椅子不光可以休息。你坐着,很多时候,你塑造的人物也在做着。有时候是坐在椅子上,有时候是坐在床上,有时候是坐在马上,可到咱们演员这儿,就是这一把椅子,你怎么让别人分辨出来?就得靠你的表演。演员不同的表情代表不同是职务。比如你端坐在椅子上的动作,就可以塑造很多不同的人物,皇上怎么坐?县官怎么坐?知府怎么坐等等。如果起身一只脚踩到椅子上就换了人物了,也许是个土匪,也可能是个江湖人。你要蹲在椅子上,能塑造一个小偷的人物。如果你坐在椅子背儿上,就等于上了房顶了。你要把椅子举起来,又换了一个场景,换了一个人物。所以说,这把椅子在你手上是“死”的,在我孙少林手上是“活”的。”
这样一说,刘延广如梦方醒,如获珍宝。心说这孙先生不愧是大师啊,说的这些我都没想到过。孙先生还告诉刘延广,凡是搬上舞台的道具,都要发挥它的功效,为自己的表演服务。扇子,手绢儿,醒木都要给表演服务。如果这些东西你不用,那么在台上不光不给添彩,还给添乱。观众总感觉你身前边有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影响你的语言表演。
一席话,把刘延广说的心服口服。听孙先生一讲,感觉过去的表演,简直就是背书啊。他当场给孙先生保证:“第二天请您来看演出。我就按您的方法去设计人物。”
刘延广说到做到,回去后,精心设计了各种道具的使用方法,还按照孙先生的提示,把人物的眼神,手势,各种动作重新设计。第二天继续说这段“程咬金卖耙子”。
您要问刘延广先生第二次的程咬金卖筢子说的怎么样,咱们下回再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