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创业路上都有哪些血泪经历?
查看话题 >创业那些事:多数资金链断裂的公司都是自己作死的
写了很久了。
2016年最后2个月在深圳主要参与公司融资和公司2017年规划,让我吓到的,纯粹是为了“融资”而融资,彻头彻尾的投机者,别说具备创业家的基本素质,直到近期公司头儿还不知道自己在做的产品是否有用。我相信资本市场曾经给许多投机者有很多可趁之机,但是潮水退后,裸泳者都会出现。
在现代化商业100多年的历史中(包括近20年的互联网革命),已经有足够的样本和套路来做后来者新司机们大量的可学习的样本,这些样本按照以下模块去分析,加上环境动态,完全可以推断一个企业模式的崛起可能性大小(什么时代,造就什么商业),每次的商业文明发展,我们通常把无意进入一个财富浪潮中的人们称为幸运儿,但是这个世界中有些人不曾错过任何一次浪潮,只是有些姿势不是美好。
在帝都的创业圈待久了,跟创业朋友经常沟通,加上我在过去5年的失败创业经历,但是让我弄清了许多企业会踩什么样的坑,有些阶段用什么方式去面对。
1st.确定一个社会需求 ~设计一种模式去解决 ~定下目标~组建队伍 ~管理队伍(各种管理制度) ~通过市场获取利润 ~通过激励员工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通过大规模融资加速市场覆盖 ~再一次大循环

1. 商业趋势:社会大势环境支持吗?
毫无疑问,智能手机带动的这一波移动互联网化、传统行业通过移动互联网组成新型商业文明是无法避开的,也是资本非常热衷的投资方向,而且非常容易通过资本市场套现退出,效率比传统行业高许多。
2. 社会需求:你能够为社会做什么
滴滴和快的,Uber早期的商业目标非常朴实,就是为社会人群提供一个快速的出行信息工具,而给司机等参与者提供一个有效的接单工具,让我们不再被拒载,不再被绕远路,大大提高整个社会交通资源的使用效率,也间接提高了司机服务能力。当创业和社会需求、痛点迎合,非常容易获得市场。
3. 企业创办
1)确认公司为社会提供的产品服务形态(目标)
每家公司对社会产品的理解不同,有的做APP,有的做一个交互中心,有的做微信小程序
2)分析自身的财力和人力资源
财力:大钱有大钱的用法,小钱有小钱的用法,根据自己的资源去做事,但是如果社会大趋势决定了得花很多钱去做事情的话,就尽量想办法融资。我粗略估算了一家15人的互联网初创公司,平均20~30K,加上其他的开销(办公室,营销预算),在北京每年的预算很容易到达600万。小企业有小企业的活法,但是按照目前的成本水平,一家创业公司低于100万这个门槛,走起来会很累。要做多少事,做多少预算,千万不能盲目。
人力:设定公司需要的目标,再根据目标计划的大小按照不同阶段招纳成员,组建队伍才靠谱,因为这个事情我跟公司另外一位副总发过火,他从政府公务员体系出来,创了半年业就跨了,然后在公司的组织架构方面他依旧坚持要使用传统企业去配,用一套根本不适合当前行业的结构,还美其名曰行业佼佼者,外行管事真是可怕。不懂就向行业前辈去学习,再不行,研究下早年的硅谷企业也可以,官僚思维害死人,一个套路玩到底必死无疑。列一个完成2017年度目标,公司需要匹配的团队结构:

再根据公司运营需要(旗下一家做智能硬件公司)做预算,虽然这是一个草稿的版本,每个子项目还会发给各个部门进行二次预算(猛将必发于行伍),如果未来超出了他们要做申请,这个也可以作为下一轮融资的依据,当然,这些架构不是完全不变的,很多公司在后期裁员优先的都是冗余岗位,比如滴滴近期的裁员主要是市场部,毕竟扩张的目标已经完成。
一个粗糙的预算案例模板:

4. 企业的管理(治理)
公司的决策流程,岗位部门的管理制度等等,根据每个部门的头儿去定,以提高团队效率和结果输出为前提,如果任何一个部门老大做不了这些工作,那么只能说明他没有经验或者完全不称职。公司的治理不懂的人一般都是来自政府机构,而非相关行业。
比如技术源代码的管理制度,产品的发型版本管理,市场部门的市场分析调查管理,公司如果都不懂,那就太容易黄了,创始人没有在这些岗位待过,可以找同行的朋友帮忙出主意。如果在做第二轮第三轮融资还没有这方面的储备,那么基本没游戏,除非投资者是SB.
5. 人力资源管理公司要知道找什么人,然后用什么方式留下。
我在北京的朋友中,商业模式,各种治理都井井有条,但是有好几个公司创业走到一半就不行了,最大的问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因为公司的福利,承诺,各种不到位(团建也差),缺乏沟通渠道,导致核心团队很不稳定,特别是涉及到公司竞争力的研发部门,能够为公司带来大量市场资源的前期市场部门。
常见的问题有2个:
股权分配不公平(只给熟人,而且贡献和所得不匹配) 公司内部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大家干得不开心)
其他的还有一些,但是多多少少跟激励和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包括沟通渠道。
6. 市场营销
许多创业公司不能很好做出创业成绩,除了对产品重视不够,经常也是与市场脱节。更搞笑的是,有些公司连市场要找什么人都不清,从各个行业拉销售过来,要命的是认为酒量是销售好坏的标志之一,用上个商业时代的做法来玩今天的行业,简直是找死。
市场营销整个设定的目标是根据公司的市场目标而建立的,看公司走线上还是线下,然后根据线上线下安排不同的岗位,比如有的公司产品必须是线上的,那么网络营销推广和网络口碑PR,软文什么的人配齐就行,再做一个营销策划。而线下的,目前大部分是通过展会、线下活动来获取,这个又需要擅长组织活动的人来做。然后把整个的预算做出来。预算包括各种媒体、百度等等。
同时,市场营销部的工作还要反馈一线竞争对手的情况,熟知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并做好团队激励和客户激励,这些很多人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做得不错。
产品的定价需要通过几个要点算出来的,先按照团队的配置来。
比如20人的团队,年度总运营开销是500万,产品需要完成4~5万的销售量,而产品的工厂不含税裸价为200,其中加上各个部门的综合成本(比如完成4~5万的量,对应125~100),在加上损耗和其他的投入,那么最低的成本:产品的成本+综合成本+损耗5%,等于315,此外再加上公司的利润20%(各种年底奖金吧),代理商20%:315*1.4=441,加上发票税点(看工厂的价格是否含税),如果没有包含前面的税点,那么任何低于520.38的定价是亏损的。
对于一些抢占市场的公司而言,战略性亏损定价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长期来看需要有其他的利润来源,比如做物联网设备亏钱,但是可以通过大量的附加值业务产生大量利润是可以接受的。不过也有的不是因为战略性亏损而定价的,比如我们公司在前面几个合同,直接签约的是298,把工厂的成本作为公司的成本价加了一点儿利润铺设到市场中去。简直是瞎闹。
7. 财务管理(包括风险控制)
公司的财务除了正常的商业收纳支出,还要做好可控的资金运行预算,很多公司没有这方面的情况,平时大手大脚,一到年底,直接傻眼,投资又不到的话,直接跪了。财务部门是不应该封闭的,需要参与到公司的决策中,不然有些时候财务资源对不上公司的发展,或者拿了大笔钱乱花,投资者不会再给第二次机会的。
年底了,不管是自己创业,还是在创业公司工作,多多少少留点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