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闻花香,不谈悲喜
前些天爬山去了。每隔一段时间总要去到人迹罕至的山里走走,喜欢安静的,充满自然天籁之声与植物味道的地方。 安静的行走,专注脚下,在崎岖的山路上,一点一点远离城市。走了很久之后,进入一个斜坡,忽然芬芳的气息扑鼻而来。远处的树林里出现一处瓦片农舍,一片腊梅花儿。走近一看,一只土狗拴在门口,腊梅花树林下有一群鸡在吃食。 好一个妙处。当然,这是城里人眼里的世外桃源一般的佳境。那个时候心里也有觉察,住在里面的人是何等心境何等情况,我们并不得知。 回来后发了几张照片,简单说了两句爬山所见的场景。很多朋友留言。其中一个说:你知道这人家是苦还是甜吗?要是以前的脾气,一定给他回话:我干嘛要知道他是苦还是甜?现在想想,他与我不过都是落入了一种“看山不是山”的“境”里面。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也被后人称作人生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应该是讲的人之初的单纯直接,看见石明就是什么,别人告诉你什么就是什么。这是因为知识阅历的肤浅所致。第二重境界是人有了阅历之后,看见很多东西都会有联想,或者产生一种情绪,一种心境。比如我现在看一些电视电影里面的某些情节,会被触动,会感动,会哭,或者产生愉悦感,兴奋感。又或者,我们走到某处地方看见某种场景,产生一种情绪和心境。 佛说:所有的“境”都是“心生”。心是平和喜悦的,眼里会看见平和喜悦的事物。心是苦的,看什么都是苦的。到了人生的第三重境界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个时候,人又由复杂回归到简单,所谓返璞归真。也是宗教里面较高的境界。 回头看看自己时光相册发的关于爬山的所见,并没有渲染“它”,没有赋予“它”感情色彩。但是心里在当时看见的时候是一种对于山居生活的向往,感觉那里如此美好。自己还是陷在第二重境界里。只是有时候跳脱出来,观照内心的“境”。 说来那山里人家并不知道已经被我等俗人品论了一番。生活依旧继续。城里的,山里的。 只有那腊梅花儿且开且落,不知道人间苦与甜。 正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