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之死即悲剧之死
(本文同时发于我们的微信号拜德雅)
神话之死即悲剧之死
道格拉斯·伯纳姆 马丁·杰辛豪森 / 文
丁岩 / 译
这一节尼采简要地回顾了希腊文化中的悲剧之死,以此例证他的现代悲剧和音乐美学,主要是神话方面[1]。这一节开篇对酒神动机的描述可谓最清晰、最爽快,也最漂亮。出于生存的欲望,我们必须不断地创造并毁灭表象形式。(“表象”这里有双重责任:被日神赞美的美丽形象;尤其是科学的真正客体所采用的外表。)这同时也使“生存中的不可比拟的、原始的愉悦”和形而上学式慰藉(所有艺术的本质)成为必要。“恐惧和同情”指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2],因此也就谈到了为什么观众观看悲剧时会感到愉悦的问题(尼采相信他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2段回到神话,希腊人表演神话,但却从未真正理解神话(希腊人是“永恒的孩童”,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甚至,尤其是从索福克勒斯开始,自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希腊人),而现代美学也从未真正理解神话。在古代和近代悲剧中,“神话显然没有被话语充分的客体化”。尼采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他“说的话比他做的事还要肤浅”。尼采介绍了希腊悲剧(虽然现在是以现代乐剧的视角来看待)中重要的音乐元素,他承认,对于音乐,我们只能猜测。古代悲剧留下的只有台词;这诱使我们忘记了古代剧作家也是(首先是)音乐家[3]。只有对形象、音乐、结构,对整个艺术品的层次进行深思,神话真实的意义才会显现。这“几乎”可以“通过学术手段”完成,但显然学术手段还不够,这是在简要地概括一个事实,即尼采提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新的美学理论,也是美学探究的一个新方法,这个理论和方法被重新设计成文化人类学,具有美感是它的条件。所有这些意味着,在用音乐重新创造悲剧神话的可能性方面,现代人的意识超过了希腊人。
尼采讲述了悲剧发展过程中一个明显的历史断层。在悲剧没落以后——在两个段落之后他评价诗歌的时候说的,他们变得“无家可归”之后——音乐精神和酒神世界观怎么样了?如果这些文化现象依赖于“普适的”艺术动力,那么这些动力在他们被压制的时期,是否会以某种方式表达自己呢?尼采说,至少酒神藏身于基督教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和神秘剧之中。(回顾一下第13节末尾关于神秘主义的评论。)酒神世界观偶尔“吸引更严肃的本质”,尼采表达了他的希望,即某一天它可能会作为“从神秘的深处”——也就是,从它被忽略并被误解为“仅仅”是神秘主义——而来的艺术,重新出现。对世界的理论性观点和悲剧性观点之间“永恒的挣扎”,只有在前者意识到它的界限之时,才能允许悲剧的重生——这是下一节的主题。
本节剩余部分讨论了悲剧死亡时期的三个主要特征,从神话概念的角度,相比之前更详细地解释了这些特征。这些段落与第12节对欧里庇得斯的创新的讨论有所重叠,读者可以将两节内容一起阅读。三个特征中的第一个就是“新阿提卡颂神剧”(与“原始的”合唱团的“酒神颂歌”不同),这个音乐和填词形式取代了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伟大悲剧,欧里庇得斯用这个形式“使它自由”。这里,音乐“不再表达内在本质、意志本身,而仅仅是不充分地复制表象”。这就是叔本华所谓的“模仿性音乐”。尼采认为这个新的颂神戏剧就是“音画”[4]。这“使现象世界比它实际上还要贫乏”——这个论断在本质上与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面对诗歌所做的论断一样。对比来看,酒神音乐“丰富并扩展个体现象,将它变成一幅世界图像”——即,它创造的神话是象征性启示最重要的例子和载体。另外一个受“非酒神精神”攻击的领域是从索福克勒斯以来,逐渐被引入到悲剧中的“心理刻画”。(再次提醒大家注意,索福克勒斯既是悲剧发展的高峰,也是悲剧没落的开始。)心理刻画是指性格描写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在尼采看来,很明显,亚里士多德心里所想的“普适性”是指概念的普适性,而不是神话象征符号的普适性[5]。在欧里庇得斯和新阿提卡喜剧中,人物丧失了他们“被扩展成一个永恒的类型”的能力。他们套用了某个单一心理类型的性格特征。
最后,尼采审视了悲剧结局的变化,其从提供“形而上学式慰藉”(尼采认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这种形式最“纯”),变化到暗示“悲剧的不协和音得到了尘世的解决”。本节第一段的主题重新回到“形而上学式慰藉”。尘世的解决意味着这一解决发生在与痛苦同样的形而上学层面(像理论性文化理解它的方式一样被理解成了表象)。后期悲剧里的所有东西都在表面上,都属于当下顾虑的领域;英雄现在“以美好的婚姻,或被神尊敬的形式,收到他应得的奖励”。这一节以“希腊欢快”或“静谧”(第9节的主题),这朵用美丽熏香了整个深渊的“日神之花”,和一个“老迈且无创造力的”新形式(在第11节介绍过)之间的对比作为结束。对于后者,一些形式比其他形式更“高贵”,而“理论人”的欢快是最高贵的。尼采这里的高贵显然是指,理论人并不是纯粹的低劣、堕落或愚蠢;也不完全对存在的沉重一无所知(参见第18节第1段);他毕竟还是有能力获得一些成就的,因此不完全“毫无创造力”。(尼采这里可能影射基督教卑鄙的一面。)理论人在这个意义上的相对高贵性在第14节、15节讨论苏格拉底的时候也有提到。尼采在结尾提醒我们,不管怎样,这种相对高贵的欢快本质上还是反酒神的。
注释:
[1]对神话在德国文化理论(一直到尼采)中的作用,非常有用的概述,参见George S.Williamson,The Longing for Myth inGermany:Religion andAesthetic Culture from Romanticism to Nietzsche,Chicago,IL:ChicagoUniversity Press,2004。需要注意,尼采并不是第一个思考知识问题或神话的文化可能性的人。跟很多人类学家一样,还有两个例子对尼采有影响:《德国唯心主义走向系统的最老的项目》(the‘Oldset Program towards a System in German Idealism’),这是1790年代的一个文本片段,通常认为是黑格尔所著,这里讲到振兴神话,但要符合推理(参见翻译及评论:David Farrell Krell, TheTragic Absolute.German Idealism and the Languishing of God,Bloomington,IN:IndianaUniversity Press,2005);另见Schelling’s 1842 Historical-Critical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Mythology,trans.Mason Richeyand Marcus Zisselsberger,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8.
[2]《诗学》49b25-27.
[3]从这些话语里,可以看出尼采的文献学良知。如果缺失历史资料,他不会妄自猜测。他熟知古代音乐理论与实践。证据就是尼采的私人图书馆中藏有一本非常详细的、学术主题的论著,Rudolph Westphal,Geschichte der alten undmittelalterlichen Musik(History of Ancient andMedieval Music),Breslau:Leuckart,1865,尼采对这本书做了非常详细的注解。书架号C216,尼采,安娜-阿玛丽亚公爵夫人图书馆,魏玛。
[4]例子可能是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中的暴风雨片段,或者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但是,也许尼采已经知道了“音画”和“音诗或交响诗”的区别,后者常见于19世纪及20世纪早期的欧洲音乐,是柏辽兹的交响乐形式实验的结果;李斯特在很多方面都是瓦格纳的音乐导师,他擅长《浮士德交响曲》、《奥菲斯》、《塔索》这类作品的体裁;施特劳斯可能更熟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体裁;勋伯格和巴托克继承了这个传统。尼采也有三首交响诗。参见Janz,Zugänge, p.19。
[5]参见亚里士多德《诗学》54a16ff.
○●文章选自○●
《导读尼采〈悲剧的诞生〉》
○●相关推荐○●
《导读尼采》
微店购书:重大社官方微店
![]() |
神话之死即悲剧之死
道格拉斯·伯纳姆 马丁·杰辛豪森 / 文
丁岩 / 译
这一节尼采简要地回顾了希腊文化中的悲剧之死,以此例证他的现代悲剧和音乐美学,主要是神话方面[1]。这一节开篇对酒神动机的描述可谓最清晰、最爽快,也最漂亮。出于生存的欲望,我们必须不断地创造并毁灭表象形式。(“表象”这里有双重责任:被日神赞美的美丽形象;尤其是科学的真正客体所采用的外表。)这同时也使“生存中的不可比拟的、原始的愉悦”和形而上学式慰藉(所有艺术的本质)成为必要。“恐惧和同情”指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2],因此也就谈到了为什么观众观看悲剧时会感到愉悦的问题(尼采相信他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2段回到神话,希腊人表演神话,但却从未真正理解神话(希腊人是“永恒的孩童”,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甚至,尤其是从索福克勒斯开始,自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希腊人),而现代美学也从未真正理解神话。在古代和近代悲剧中,“神话显然没有被话语充分的客体化”。尼采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他“说的话比他做的事还要肤浅”。尼采介绍了希腊悲剧(虽然现在是以现代乐剧的视角来看待)中重要的音乐元素,他承认,对于音乐,我们只能猜测。古代悲剧留下的只有台词;这诱使我们忘记了古代剧作家也是(首先是)音乐家[3]。只有对形象、音乐、结构,对整个艺术品的层次进行深思,神话真实的意义才会显现。这“几乎”可以“通过学术手段”完成,但显然学术手段还不够,这是在简要地概括一个事实,即尼采提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新的美学理论,也是美学探究的一个新方法,这个理论和方法被重新设计成文化人类学,具有美感是它的条件。所有这些意味着,在用音乐重新创造悲剧神话的可能性方面,现代人的意识超过了希腊人。
尼采讲述了悲剧发展过程中一个明显的历史断层。在悲剧没落以后——在两个段落之后他评价诗歌的时候说的,他们变得“无家可归”之后——音乐精神和酒神世界观怎么样了?如果这些文化现象依赖于“普适的”艺术动力,那么这些动力在他们被压制的时期,是否会以某种方式表达自己呢?尼采说,至少酒神藏身于基督教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和神秘剧之中。(回顾一下第13节末尾关于神秘主义的评论。)酒神世界观偶尔“吸引更严肃的本质”,尼采表达了他的希望,即某一天它可能会作为“从神秘的深处”——也就是,从它被忽略并被误解为“仅仅”是神秘主义——而来的艺术,重新出现。对世界的理论性观点和悲剧性观点之间“永恒的挣扎”,只有在前者意识到它的界限之时,才能允许悲剧的重生——这是下一节的主题。
本节剩余部分讨论了悲剧死亡时期的三个主要特征,从神话概念的角度,相比之前更详细地解释了这些特征。这些段落与第12节对欧里庇得斯的创新的讨论有所重叠,读者可以将两节内容一起阅读。三个特征中的第一个就是“新阿提卡颂神剧”(与“原始的”合唱团的“酒神颂歌”不同),这个音乐和填词形式取代了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伟大悲剧,欧里庇得斯用这个形式“使它自由”。这里,音乐“不再表达内在本质、意志本身,而仅仅是不充分地复制表象”。这就是叔本华所谓的“模仿性音乐”。尼采认为这个新的颂神戏剧就是“音画”[4]。这“使现象世界比它实际上还要贫乏”——这个论断在本质上与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面对诗歌所做的论断一样。对比来看,酒神音乐“丰富并扩展个体现象,将它变成一幅世界图像”——即,它创造的神话是象征性启示最重要的例子和载体。另外一个受“非酒神精神”攻击的领域是从索福克勒斯以来,逐渐被引入到悲剧中的“心理刻画”。(再次提醒大家注意,索福克勒斯既是悲剧发展的高峰,也是悲剧没落的开始。)心理刻画是指性格描写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在尼采看来,很明显,亚里士多德心里所想的“普适性”是指概念的普适性,而不是神话象征符号的普适性[5]。在欧里庇得斯和新阿提卡喜剧中,人物丧失了他们“被扩展成一个永恒的类型”的能力。他们套用了某个单一心理类型的性格特征。
最后,尼采审视了悲剧结局的变化,其从提供“形而上学式慰藉”(尼采认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这种形式最“纯”),变化到暗示“悲剧的不协和音得到了尘世的解决”。本节第一段的主题重新回到“形而上学式慰藉”。尘世的解决意味着这一解决发生在与痛苦同样的形而上学层面(像理论性文化理解它的方式一样被理解成了表象)。后期悲剧里的所有东西都在表面上,都属于当下顾虑的领域;英雄现在“以美好的婚姻,或被神尊敬的形式,收到他应得的奖励”。这一节以“希腊欢快”或“静谧”(第9节的主题),这朵用美丽熏香了整个深渊的“日神之花”,和一个“老迈且无创造力的”新形式(在第11节介绍过)之间的对比作为结束。对于后者,一些形式比其他形式更“高贵”,而“理论人”的欢快是最高贵的。尼采这里的高贵显然是指,理论人并不是纯粹的低劣、堕落或愚蠢;也不完全对存在的沉重一无所知(参见第18节第1段);他毕竟还是有能力获得一些成就的,因此不完全“毫无创造力”。(尼采这里可能影射基督教卑鄙的一面。)理论人在这个意义上的相对高贵性在第14节、15节讨论苏格拉底的时候也有提到。尼采在结尾提醒我们,不管怎样,这种相对高贵的欢快本质上还是反酒神的。
注释:
[1]对神话在德国文化理论(一直到尼采)中的作用,非常有用的概述,参见George S.Williamson,The Longing for Myth inGermany:Religion andAesthetic Culture from Romanticism to Nietzsche,Chicago,IL:ChicagoUniversity Press,2004。需要注意,尼采并不是第一个思考知识问题或神话的文化可能性的人。跟很多人类学家一样,还有两个例子对尼采有影响:《德国唯心主义走向系统的最老的项目》(the‘Oldset Program towards a System in German Idealism’),这是1790年代的一个文本片段,通常认为是黑格尔所著,这里讲到振兴神话,但要符合推理(参见翻译及评论:David Farrell Krell, TheTragic Absolute.German Idealism and the Languishing of God,Bloomington,IN:IndianaUniversity Press,2005);另见Schelling’s 1842 Historical-Critical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Mythology,trans.Mason Richeyand Marcus Zisselsberger,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8.
[2]《诗学》49b25-27.
[3]从这些话语里,可以看出尼采的文献学良知。如果缺失历史资料,他不会妄自猜测。他熟知古代音乐理论与实践。证据就是尼采的私人图书馆中藏有一本非常详细的、学术主题的论著,Rudolph Westphal,Geschichte der alten undmittelalterlichen Musik(History of Ancient andMedieval Music),Breslau:Leuckart,1865,尼采对这本书做了非常详细的注解。书架号C216,尼采,安娜-阿玛丽亚公爵夫人图书馆,魏玛。
[4]例子可能是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中的暴风雨片段,或者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但是,也许尼采已经知道了“音画”和“音诗或交响诗”的区别,后者常见于19世纪及20世纪早期的欧洲音乐,是柏辽兹的交响乐形式实验的结果;李斯特在很多方面都是瓦格纳的音乐导师,他擅长《浮士德交响曲》、《奥菲斯》、《塔索》这类作品的体裁;施特劳斯可能更熟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体裁;勋伯格和巴托克继承了这个传统。尼采也有三首交响诗。参见Janz,Zugänge, p.19。
[5]参见亚里士多德《诗学》54a16ff.
○●文章选自○●
![]() |
《导读尼采〈悲剧的诞生〉》
○●相关推荐○●
![]() |
《导读尼采》
微店购书:重大社官方微店
© 本文版权归 拜德雅Paidei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拜德雅Paidei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去独立书店,抢先试阅《像女孩那样丢球》 & 试读招募 (10人喜欢)
- 拜德雅图书工作室2023年年中报告+新书预告+赠书福利 (79人喜欢)
- 请查收这张广播放不出来的海报 (3人喜欢)
- 胜利?我们没有丨拜德雅2022年度报告 (169人喜欢)
- 时间的马匹 (4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