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根》——心明眼亮自归宗
![]() |
阿弥陀佛
观自在菩萨,谁自在?
时常,会以《心经》中的一些经文作话头,观照抑或作禅机,接引善缘。
所谓的禅机,需要当机,更要当机立断。
当什么样的机?
法不孤起,因缘而生。机不我待,有心则成。
生烦恼、起疑情、参话头、观自在,皆是因缘而生机。
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机缘生起时,能够当机立断则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方为宗门功夫。
修行要修心,
修心要归真;
归真要平常,
平常要修行。
提及修行,则会有境界。什么境界?青灯、古寺、茅棚、古卷、焚香、禅服、一管洞箫、一把锄头……或是在深山古刹中,亦或是在都市禅堂里,来去自由,衣袂飘飘,言禅论道,把盏品茶,更有那蒲团座上参话头,座下蒲团亦行禅者。以至于禅修看似走进了生活,却逐渐演变成生活的噱头。
《五灯会元》中有一则公案,说的是吕洞宾与黄龙祖师“斗法”的故事。
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川人也。唐末三举不第,偶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尝游庐山归宗,书钟阁壁曰:“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云成盖,疑有异人。乃入谒,值龙升堂。龙见,意必吕公也,欲诱而进。厉声曰:“座傍有窃法者。”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龙指曰:“这守尸鬼。”吕曰:“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龙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薄讶,飞剑胁之,剑不能入。遂再拜,求指归。龙诘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于言下顿契。作偈曰:“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龙嘱令加护。
说的是,在修行路上的吕洞宾被他的师父钟离权点化后,自有心得体会,有些飘飘欲仙的味道。在游赏庐山归宗寺的时候,还在钟楼的墙壁上写了首诗,以显示自己的修行境地:
“一日清闲自在身,
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
对境无心莫问禅。”
吕洞宾这首诗说的是:
(他)每天生活的都很清闲,很是自在,心中没有闲事可挂碍,可以说是仙骨临风,独于天地精神之往来。
“六神和合”,说的是主宰心、肺、肝、肾、脾、胆的神灵都能够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不像凡夫俗子那样“六神无主”。
不止如此,(他)丹田之中已经有了真元驻守,觉得没有必要在拜师修道了。
“对境无心”,(他)都能够以心转境了,定力也有了,更没有必要去参禅学佛。
也就是说,当时吕洞宾的实证功夫已经了得,也算是半个“明眼人”。为什么说当时的吕洞宾是半个“明眼人”呢?
这跟他曾经去的庐山“归宗寺”有关系。其中玄妙之处,且往下看这则公案。
自认为功夫了得的吕洞宾在经过黄龙山时,发现山上紫气升腾,觉得必有高人在此修行,就一路寻到黄龙山的崇恩院,恰好赶上黄龙禅师升堂讲法,于是就悄悄躲在人群中看个究竟。
却不料,吕洞宾的一举一动皆被黄龙禅师所“观照”,于是就故意说:
“有人在偷学佛法。”
吕洞宾听了很是不服气,毅然地站出来,跟黄龙禅师盘道: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吕洞宾意思是,你觉得我在偷学你的佛法,得有资格做我的师父才行。或者说,你觉得你厉害,能回答上来我的问题不?
粟是米,一粒米这么小,而世界这么大,如何能藏进去呢?铛是锅,只能煮半升米的锅,一升米都煮不下,怎么能把大山大河放在里面煮呢?
在这里,有道家的“神通”之所在,但是主要讲的还是修证的理。也就是说,吕洞宾说的这句话,表面上主要说他的修证法门之理论,实际上是显示他的修行功夫。
因为在道家的修证功夫开来,火候很重要。
一粒粟中藏世界,说的是看似微小的一粒粟,其实与人们眼中的这个大世界是全息相通的,可以说是小宇宙等同大宇宙,丹头种子即整个生命之源。
半升铛内煮山川,煮半升米的锅也能去煮山河大川,关键就要看火候。
吕洞宾的意思是:
别小看人,你觉得黄龙禅师在讲法,但是修行的道行可不是以貌取人的,关键看有没有功夫。
黄龙禅师听了吕洞宾说的却是气不改色,依然毫不客气:
“你这守尸鬼”。
黄龙禅师的意思是:你觉得你道行高,我很明确告诉你吕洞宾,你这不叫功夫!再修炼也是个迷恋尸体的鬼?
也是说吕洞宾,修行不是为了比高低,是成就众生。或者说,虽然说你觉得一粒米跟大千世界没什么两样,但是还处于死气沉沉的两元对立之中,还有我执。即使你那能原本只能煮半升米的锅有朝一日能著山河大川,也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夫有多高,显示自己的成就有多大,初心并不是去为了成就众生。
吕洞宾听了黄龙禅师劈头盖脸的骂他,却并没服输,依然争辩道:
“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
吕洞宾意思是:
你黄龙禅师觉认为我不行,我就不行啊?我也是有定力有功夫的。你说我是“守尸鬼”,告诉你吧,我这身体里还有长生不老药呢。
这里吕洞宾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就是道家所言的“丹道修证”, 一是道家炼外丹(采药,采丹砂,即朱砂这类东西。立炉鼎,炼出外丹),吃下去,可长生不老,肉身不坏。所谓囊中就是口袋里面。另一种是内丹成就,炼精气神,采大药炼成大丹,即所谓金丹,化成婴儿,为金刚不坏的阳神。这个囊就是臭皮囊,即说的肉身。
但是,黄龙禅师不管吕洞宾如何辩护,又当头给了他一棒,说道:
“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意思说:
你吕洞宾即使有长生不老药,也是有气数的,过了八万劫之后,还是得毁灭,你那所谓的“道体”还是不会永远不坏。
其实,黄龙禅师这里说的“八万劫”是说:
吕洞宾啊吕洞宾,你牛啥牛,你觉得自己道行了不起,即便是达到佛法里所说的“非想非非想天”的境地,不过是自己在那里守着自己的肉体“想入非非”而已,差远呢。
因为这里的“八万劫”是对于三界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而言,寿命八万大劫,寿终一样六道轮回,并未出离三界。
吕洞宾听了黄龙禅师话,觉得很是羞愧,于是拔剑刺向黄龙禅师,结果其手中的剑却并没有刺到黄龙禅师,而是掉在了地上。
这里吕洞宾的“剑”,就是说吕洞宾的“见地”了,换句话说,尽管吕洞宾言语犀利,在黄龙禅师面前却也是没有见过大世面、出生牛犊不怕虎的“愣头青”而已。
其实,吕洞宾被黄龙禅师的当头棒喝给“定”住了,很当机的“空”了下来,也就是体验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后”的所谓“放下”。
于是,才有了吕洞宾的跪拜。跪拜的心服口服,决定从心开始。
黄龙禅师更是眼疾手快,话头顿时提了起来,也把跪拜的吕洞宾从生死劫中给救度了出来,问道:
“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先不说煮半升米的锅能不能烹煮山河大川,你(吕洞宾)说说,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吕洞宾听闻之后,立马顿悟,并写了一首偈:
“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龙嘱令加护。
吕洞宾的意思是:
以“无我”的初心去修行,也就不会贪恋、迷恋、执迷修行的境界,只是会用心去体验。再拜见了黄龙禅师之后才幡然醒悟,才知道之前的自己在修行上走了弯路。
修行不是空讲理论,也不是一味闭关练功,而是发自己的“慈悲心”,把心结打开,让“心经”畅通,时时刻刻地去观照自己的那颗清净的“佛心”,自然地与众生心心相印,一位不在,位位皆显。不论是一粒粟,还是三千大千世界,都是自然呈现,澄净清灵。
一心印心,心心相印。
心本一如,心心如如。
修行人修心,是将心比佛心,然后自心与“佛心”相印,自然与众生心心相印,进而与佛无异,慈悲拔苦,因度苦而定位。也只有认祖归宗,才识得心法之方便。一粒粟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粒粟,一粒粟还是一粒粟,三千大千世界还是三千大千世界。宗即是祖,祖即是根,根即是心。心无所住,住也非心。佛祖就是佛祖,师父就是师父,学生就是学生。
听了吕洞宾的偈,黄龙禅师也就特别的加持和观照吕洞宾的修行。
到此处,再看当时吕洞宾去庐山归宗寺,也就明了吕洞宾当时并没有真正的“明眼”。
那么,吕洞宾拜了黄龙禅师之后,有没有“明眼”呢?
黄龙禅师又为何特意的观照吕洞宾呢?
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