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不生和无始无明
慧思关于自性清净心修证的诀要,最值得注意之处,是从心路中的最初“未念心”入手,体认自性清净心,再以无始空破除。《随自意三昧》开篇即说:
先观未念、欲念心,未起念时,无有心想,亦无心,心数法,是名心性。是心性无有生灭,无明无暗,无空无假,不断不常,无相貌,无所得故,是名心性,亦名自性清净心。是自性清净心者是涅槃,不能觉了者即是生死。
这是将未起念时,所谓“一念不生”的空白心,认作心性、自性清净心,此心没有生灭动转,无方所,无所得,无烦恼妄念的污染,故名清净。这个意义的自性清净心,相当于上座部等认为本性心的“有分心”,在唯识今学看来即是阿赖耶识。但说此心清净,只是相对于《胜鬘经》所言“起烦恼”或“有始无明”的染心而言,可以说只是心理学上或共外道的自性清净心,而非等同于真如的自性清净心。从体证真如的角度看,它正是一切烦恼之源——无始无明。《随自意三昧》接着又说:
妄念思想未生时,是时毕竟无心者,名为无始。求自性清净无始心毕竟空寂,名为能破众生。是故佛言:无始空破众生,毕竟空破诸法。无始空破未念心,毕竟空破欲念心。无始空破无始无明,毕竟空破有始无明。
明言未起妄念时的无心之心,正是无始无明,需要以无始空破除,方能证得胜义谛意义上的自性清净心。《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也说:“未睹色时,名为独头无明,亦名无始无明,亦名不共无明。”此无明是十二因缘之首,乃生身的最初因,亦名种识种子,此无明为父,爱心为母,行业和合,生识种子,为生死之根。二乘声闻及诸大乘初入道者,不能断此无始无明。求解脱者应观察生死父母,断令皆尽。
无始空,是《大般若经》所言十八空之一,经中对此空义的解释很简略。如何以无始空破无始无明?《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下法念处观中说:
求无始法不可得故,名曰无始空。无有无始可破故,亦无无始空。为世流布故,名为方便慧明解。无始空是名方便慧。无始空亦无。
倒观本源,无始亦空。无始空者,是名性空。
无始,即没有开始。根本无明没有开始,从来空无自性,是名无始空。如修四念处,眼见色时,观眼始来处,觅之不见,为观无始空。又说:若知无始无明,能断能知,无所断故,是名无生智,为中慧。若知无无始,则无始空,名无生法忍。“无法亦无,不见亦无,无亦不有。是观无明生亦无,亦不见无性,不见无无性,亦非是不见,非非无所见,无有无所见,亦非非无有无所见。不名有所得,不名无所得,名为如如性。无生法忍慧,非智之所及。”这种无生智、无生法忍,依《般若经》,乃三乘见道时所得。所以见道破有始无明,亦及断尽事上烦恼(“起烦恼”),名为“尽智”。
慧思所开示的由体认未念心入手,然后用无始空破之,亦即先体认无始无明,后以空观照破的路径,当是佛陀所示修证自性清净心的正道。禅宗及藏传大手印等,实际上亦多循此路径修持。如《传灯录》卷三载,禅宗二祖慧可的弟子僧那教人:
汝欲明本心者,当审谛推察:遇色遇声、未起觉观时,心何所之?是无耶?是有耶?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
永嘉玄觉《禅宗永嘉集》中,以体认未念心为参禅入手门径,谓“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后来宗门下破初关,据太虚大师《漕溪禅的新击节》解释,即是见阿赖耶识或无始无明,需要继续参修打破,透过重关,方才亲见三乘圣者共见的涅槃妙心,而尚未究竟心性,其实质,也是先体认无始无明而后打破。米拉日巴道歌中,也有大致相同的明确开示。宗喀巴大师的《温萨耳传大手印》中,将未起念时的空白心名为“世俗心体”,可以作为进入大手印的门径,由安住此心入定后,需要观空、无我,方可证得真如,与慧思大师的说法实际相近。但后世汉、藏的许多修行者不明此旨,往往将无始无明误认为真心,尤以元代以来的大手印行者中最为多见,多位禅师,及藏地的萨班、宗喀巴的等,对此有激烈的批判。南传上座部佛学虽然说有分心为本性心,但并不以体认、保持此心为道,而必须在禅定的基础上深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苦、空、无常、无我,方可见道,其中观十二处中的意入处及十八界中的意界,即包含了大乘唯识学所说的染污末那及阿赖耶识,其实也是以观慧照破根本无明而见道。可以说,在见道、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或涅槃妙心上,诸乘诸宗诸圣贤,路径基本相同,正所谓“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
------------------------陈兵教授《慧思大师论自性清净心的修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0c21b80102wcr7.html
先观未念、欲念心,未起念时,无有心想,亦无心,心数法,是名心性。是心性无有生灭,无明无暗,无空无假,不断不常,无相貌,无所得故,是名心性,亦名自性清净心。是自性清净心者是涅槃,不能觉了者即是生死。
这是将未起念时,所谓“一念不生”的空白心,认作心性、自性清净心,此心没有生灭动转,无方所,无所得,无烦恼妄念的污染,故名清净。这个意义的自性清净心,相当于上座部等认为本性心的“有分心”,在唯识今学看来即是阿赖耶识。但说此心清净,只是相对于《胜鬘经》所言“起烦恼”或“有始无明”的染心而言,可以说只是心理学上或共外道的自性清净心,而非等同于真如的自性清净心。从体证真如的角度看,它正是一切烦恼之源——无始无明。《随自意三昧》接着又说:
妄念思想未生时,是时毕竟无心者,名为无始。求自性清净无始心毕竟空寂,名为能破众生。是故佛言:无始空破众生,毕竟空破诸法。无始空破未念心,毕竟空破欲念心。无始空破无始无明,毕竟空破有始无明。
明言未起妄念时的无心之心,正是无始无明,需要以无始空破除,方能证得胜义谛意义上的自性清净心。《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也说:“未睹色时,名为独头无明,亦名无始无明,亦名不共无明。”此无明是十二因缘之首,乃生身的最初因,亦名种识种子,此无明为父,爱心为母,行业和合,生识种子,为生死之根。二乘声闻及诸大乘初入道者,不能断此无始无明。求解脱者应观察生死父母,断令皆尽。
无始空,是《大般若经》所言十八空之一,经中对此空义的解释很简略。如何以无始空破无始无明?《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下法念处观中说:
求无始法不可得故,名曰无始空。无有无始可破故,亦无无始空。为世流布故,名为方便慧明解。无始空是名方便慧。无始空亦无。
倒观本源,无始亦空。无始空者,是名性空。
无始,即没有开始。根本无明没有开始,从来空无自性,是名无始空。如修四念处,眼见色时,观眼始来处,觅之不见,为观无始空。又说:若知无始无明,能断能知,无所断故,是名无生智,为中慧。若知无无始,则无始空,名无生法忍。“无法亦无,不见亦无,无亦不有。是观无明生亦无,亦不见无性,不见无无性,亦非是不见,非非无所见,无有无所见,亦非非无有无所见。不名有所得,不名无所得,名为如如性。无生法忍慧,非智之所及。”这种无生智、无生法忍,依《般若经》,乃三乘见道时所得。所以见道破有始无明,亦及断尽事上烦恼(“起烦恼”),名为“尽智”。
慧思所开示的由体认未念心入手,然后用无始空破之,亦即先体认无始无明,后以空观照破的路径,当是佛陀所示修证自性清净心的正道。禅宗及藏传大手印等,实际上亦多循此路径修持。如《传灯录》卷三载,禅宗二祖慧可的弟子僧那教人:
汝欲明本心者,当审谛推察:遇色遇声、未起觉观时,心何所之?是无耶?是有耶?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
永嘉玄觉《禅宗永嘉集》中,以体认未念心为参禅入手门径,谓“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后来宗门下破初关,据太虚大师《漕溪禅的新击节》解释,即是见阿赖耶识或无始无明,需要继续参修打破,透过重关,方才亲见三乘圣者共见的涅槃妙心,而尚未究竟心性,其实质,也是先体认无始无明而后打破。米拉日巴道歌中,也有大致相同的明确开示。宗喀巴大师的《温萨耳传大手印》中,将未起念时的空白心名为“世俗心体”,可以作为进入大手印的门径,由安住此心入定后,需要观空、无我,方可证得真如,与慧思大师的说法实际相近。但后世汉、藏的许多修行者不明此旨,往往将无始无明误认为真心,尤以元代以来的大手印行者中最为多见,多位禅师,及藏地的萨班、宗喀巴的等,对此有激烈的批判。南传上座部佛学虽然说有分心为本性心,但并不以体认、保持此心为道,而必须在禅定的基础上深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苦、空、无常、无我,方可见道,其中观十二处中的意入处及十八界中的意界,即包含了大乘唯识学所说的染污末那及阿赖耶识,其实也是以观慧照破根本无明而见道。可以说,在见道、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或涅槃妙心上,诸乘诸宗诸圣贤,路径基本相同,正所谓“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
------------------------陈兵教授《慧思大师论自性清净心的修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0c21b80102wcr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