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90后最爱在中国和阿联酋工作?
一个人能对自己笑, 就很容易以笑脸迎人, 人们在从事给他们带来欢乐与骄傲的有益事业时, 就会如此。
—— 迪拜酋长马克图姆
在迪拜,我惊讶的发现自己所碰到的中青年比例高于老年人,一查数据发现,截止到2011年, 老龄人口才占阿联酋总人口的0.9%,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要知道那时世界平均是8.1%,中国是9.1%,欧盟平均是17.33%啊!
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流入阿联酋, 最近一份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调查报告就显示,全球千禧一代(80后90后)最想工作的国家中,中国和阿联酋分别位居11和12名,是新兴经济体的前两位,在全球排名甚至超过了北欧(丹麦、瑞典、挪威、芬兰)、新加坡、金砖四国等。
为什么千禧一代想要去? 作为一个财经媒体人,让我们从数据中找找线索:201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2015年成员国GDP排名,阿联酋的GDP虽然仅列31名,但人均GDP排名上升到24位,居于法国(22名)新西兰(23名)和以色列(25名)日本(26名)之间。
而且阿联酋青年对失业这件事儿远没有欧洲青年来的痛心疾首,从世界银行统计的失业率来看,低于全球5.7%平均水平, 近些年都在4%左右,经济好,找工作不难,是年轻人愿意来的前提,但不得不说,阿联酋可是没有移民政策的哦 。
在这份问卷调查中,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千禧一代将薪水与职业发展看作首要重点,迪拜生活的小伙伴们告诉我,在迪拜工作的外国人是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一位刚刚工作的中国90后小鲜肉叹声气说,即使这样,迪拜可玩乐的诱惑一多,发现也没省下几个钱;而一个70后成家立业的苏格兰大叔傲娇得说,自从来了迪拜,发现终于能省下好多钱了,如果你对迪拜人的工资和生活水平感兴趣,复习第一期吧。
但是我想值得反思的是,接受问卷调查的美英德法千禧一代,在选择最看重的工作因素时,将工作的意义排在首位,其次才是薪水。这个微小的不同,让我们看到新兴经济体蓬勃的希望,也不要忽视差距,如果像中国和迪拜这样的国家要持续前进,就要让年轻人学会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思考生活的意义。
哈佛校长Drew Faust曾谈到过这个问题:哈佛毕业生反复问我,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进入金融、咨询行业和投资银行?高额的薪水、几乎难以拒绝的招聘方、能与朋友一起在纽约工作、享受生活,以及有趣的工作——有很多种理由可以解释这些选择。但我认为,你们问我的其实是生活的意义,你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你们既想活得有意义,又想活得成功;你们清楚,你们所受的教育让你们不仅为自己的舒适和满足,更要为你们身边的世界创造价值。你们之所以担心,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你们想过得幸福。如何定义成功,才能使之产生真正的幸福,而不只是金钱和名望。你们担心经济回报最多的选择,可能不是最有意义或最令人满意的。但你们想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生存。
千禧一代孜孜不倦追求的生活幸福,其实没有什么固定答案,因人而异,路径也只有不停的尝试,如果你将阿联酋迪拜锚定为下一个目标,你会发现这个沙漠中的现代都市,气候上没什么优势:只有两个季节:夏天和很热的夏天,但是我很少见到一个如此野心勃勃的新兴国家,直白的告诉你:谁说赢不代表一切(Whoever Said Winning Isn't Everything Doesn't Know Dubai),身体里就流淌着青年人的争强好胜的血液。
于是这里成为Hyperloop的试验场,有世界最高的塔、最大的人工岛、最长的无人驾驶轻轨……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押注未来的收益和幸福。 酋长马克图姆说:“ 我们想要完成最艰难的任务,想要独占鳌头,因为排名第二,无人知晓。 ”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让我紧张又愉悦,紧张的是:它就像北上广一样,强调创造和奋斗,身边没有人甘于现状,而愉悦的是,这里的生活态度和节奏,受到英国体制和文化的深刻影响,追求平衡的生活,周末的公园里,很多一家数口人放松的野餐、聊天。
我想,走出去就是这样一种治疗:开拓多元价值观, 修正对外部世界的想象,让人的性格变得包容而温和,这种治疗没有医保, 但完成之后,就能感受到一种脱胎换骨,遇到再多的生活风浪,也敢于去勇敢面对。如果你是千禧一代,在选择人生下一站,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