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学中医的过程
我刚学医的时候,虽然学了一些中医的教材。但是还是不会看病,遇到家人,自己生病了还是不会辨证论治。还是没有治疗思路。 第一次质变,就是我学了伤寒论之后。 那是一个暑假,我在家抄写伤寒论,背诵伤寒论。然后又读了很多注解伤寒论的书籍。几个月之后就感觉自己跟以前不一样了。遇到一些疾病,自己也会分析了。尤其是阅读了一些伤寒论的医案以后,就懂得用一些常用的经方了。那时候就有点自我膨胀。 到了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开始去找一些老师抄方。那才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中医临床。我开始去注意,老师问诊的一些方法技巧。开始去体会病人的脉象。 在研究生那两三年,在跟老师抄方的过程中,把脉可能上万次了吧。虽然我现在的把脉水平还是比较低,但很多时候能通过把脉说出病人的一部分症状。 如果我没有这上万次的体会,只是看书的话,是绝对学不会看病的。至少看病的水平会很低。 我学习中医大概有这么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有个初步的了解。就是通过学习中医的一些教材,还有一些,与课外书籍。对中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这个阶段的话,还是不知道怎么看病。遇到一切疾病还是不会用中医思维去分析。 第二个阶段,就是开始学习和研究经典。尤其是伤寒论,特别实用。熟悉和背诵伤寒论之后。再去读一些,各个名家的注解,再去看一些经方的医案。这个阶段完成之后,应该就会使用一些常用的经方,开始会治一些疾病了。 第三个阶段,大概就是接触临床,开始会用自己学到的一些中医理论,中医思维在临床上去验证,去体会。这个阶段,最应该向病人学习。比如病人描述自己的症状之后,你再去感受这些症状的脉象,舌象,面色,体质。久而久之,就会把脉,看舌象了。 我只完成了这三个阶段,还在继续实践中,下一个阶段还在探索中。(完)
………………………………………………
看完基础看诊断,看完诊断看中药,接下来看方剂,方剂是为了让你有个大概的用药范围意识《伤寒论》是一定要看的,主要看太阳病。
…………………………………………
学习古文就是工具,应该学习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古文观止》,进一步才能学习人文经典,获得形象、会意思维,培养悟性、理智,形成慧眼,然后学习《内经》、《伤寒杂病论》,进于道而得法。在医道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四种境界可以类比: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到目前为止,我仍然只是中医的门外汉。从小我就拒绝学医,一直屏蔽自己。妈妈劝我:“艺多不压身”,我说:“艺多是累赘”。傅景华先生说你学一下中医多好,我说万一学会了怎么办。谭晓阳先生是知道我的,在我们一起讨论医学之后,有几次我拿起《内经》、《伤寒杂病论》,又放回去了。我不打算改变自己的初衷。很多人拼命学一辈子也学不会,我却唯恐学会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天壤之别呢?只在于道路不同。我是从心而不从人的,因此天真任运而不受庸师之欺。就说自己学《易经》,一拿起就觉得这是象的简明推演,如果去看很多后人注解的,说这个卦是哪个变来的,越看越糊涂,你就会在里面瞎转悠,一辈子学成个神秘兮兮的。我根本不看后人著作,自己用心于《易经》本身,反而通达。在大学的时候,我看《道德经》也是很吃力的,以后陷入身心黑暗,与心病作斗争,慢慢就有感觉了。这实质上是一个损之又损的过程。一切都失去了,在身心废墟上重建自己,完成了一个归根复命的过程,也与道有了契合。与中医的接触始于妈妈的一场病,后来又救了朋友的母亲。去年年底决定对中医探求宗旨、追溯本源,这个意愿也达成了。我甚至不曾学医,现在却要来给中医播种,一切都顺理成章发生了。我知道自己只是个先行者,只要人们从我的路来,在这条路上每个人都会比我走得远。这条路也不是我的,是张仲景、孙思邈、邵雍等先贤早就铺好了的。宗旨、本源既彻,以此慧眼就可以入于经典了,对《内经》、《伤寒杂病论》的探赜索隐、光明大昭只在目前。门看得见,钥匙也有了,我怕没有人拿钥匙开门进去,只好多走一程,进到门里招呼人。这条道路的创始是不易的,后人走起来就轻松了。 从古今学人和我的经历,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首先,学医必须要有文化资粮。中国文化是土壤,中医是树木,土不厚积是长不了乔木的,只能长出灌木荆棘。学习古文就是工具,应该学习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古文观止》,进一步才能学习人文经典,获得形象、会意思维,培养悟性、理智,形成慧眼,然后学习《内经》、《伤寒杂病论》,进于道而得法。在医道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四种境界可以类比: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西医形而下的就是肉眼,科学手段只是肉眼的延伸。像刘力红先生羡慕的内视,以及一些巫医,相当于天眼。即使一个鬼神,碰到了大病也要求医,可见这些都是不足以为道的。中医是从根本、从究竟处来的,道无鬼神,如果“信巫不信医”,往往无药可救。从《孙子兵法》、《道德经》、《易经》能够培植出慧眼。法眼相当于《内经》之义谛,《伤寒杂病论》是其引申。不到法眼地步,都是不究竟的,处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状态中。因此学医之人必须要空心、归宗、回溯,以进于道。空心就是去除所知障,归宗就是求其真要,回溯就是回向《内经》之根源,这是一条“为道日损”之途。越学越简单,执一而御万。现在的人学医则是“为学日益”的,留意于一些繁杂失真的知识,“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是背道而行的。我能贡献大家的只有这两点,一是指明学医的路,二是提其宗旨,给人一颗龙珠,若有龙象,就被点睛。有了这两点,悟性好不想学医、业余的立刻超出一世庸医,能除自己和亲人身病,因为人最关心自己;有志学医的再进一步,参学《内经》、《伤寒杂病论》,即入医门,无不成就,成就的大小就看自己的愿力了。这个学医过程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渐和顿的过程。大家以前的见识都是渐得的,是在反省感悟中随机缘而生的,处在找不到堂寝安隐的路上;现要顿悟根本,自己有眼,甚至有无师智,然后就可以“学思益,出才人”了。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12-25 22: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