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6.《全球史视野中的明清易代》
果然是周末让人懈怠(笑),晚上破天荒的上网买了一些网格活页纸与外壳、笔芯,也挑好了为开学准备的档案盒等一系列文具,挑着挑着又到深夜便没有更新日志。 话不多说,现在开始整理昨天讲座的内容,一会再开一个工作簿整理司考事宜。 《全球史视野中的中国史》——“不可能的事”发生了,全球史视野中的明清易代 主讲人:李伯重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地点:三联书店

一、明朝的社会 老师提到,明朝是一个复杂的时代,在民众文化日益繁荣,但最终又免不了覆灭的命运。为什么呢? 用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比较,引出了研究明朝可以从世界史角度出发。同时老师也提到了十七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与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宋元时期开始佛教两道兴盛,西游记就是在此基础上创作的较为成熟的喜剧。

复旦大学教授曾提到。崇祯皇帝如果生在万历年间,明朝不会灭亡。李教授补充道,不管其说的对与错,他始终认为个人对历史的作用的很小的,所以对明朝灭亡因素的研究应当是基于历史格局的整体性研究,世界同时代的情况能够提供借鉴。更是提出了一个观点,“明代灭亡的必然性与清朝建立的偶然性”。 二、十七世纪全球危机 这个部分老师整理了很多资料,重点介绍了西欧和一些亚洲国家在同一时期的国内外战争。比如十五世纪英国的崛起,但1642-1655年又陷入了内战,这场斗争的结果是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断头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处死的皇帝。接着1688年爆发了光荣革命,英国由荷兰人接管,逐渐趋于安定。 除了内战,西欧的几个国家也是农民暴动不断。


朝鲜水旱饥荒频繁,内战不断,同时期日本经济衰退,爆发了最大规模的内战——岛原内战。

对此,帕克创造了一个新词语:17世纪总危机


三、全球气候变化:十七世纪危机的主要原因 17世纪气候最为寒冷,冬季平均温度比现在低2摄氏度。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都知道如果高一摄氏度北极冰川会融化很多。

对于农作物来说,气温每变动1摄氏度,产量变动10%,随着明代气候日益寒冷,季风区分界线逐渐南撤,适于种植作物的季风区面积也在不断减小,从而使明朝的农作物产量降低。同理,北方不适宜种植的气候带逐渐扩大,满族理所当然也备受困扰,从这个角度上看只好南下侵犯抢夺以保护族人。 除了严寒,明朝已进入了极端干旱,导致严重的蝗灾,瘟疫避无可避。 关于瘟疫李教授的解读非常有趣,原始的农耕社会很少进行人员上大规模流动,除一部分商人往来和科举考试的人员流动,可以说农业社会群居部落是稳定的。稳定部落自身的抗体也是单一的,没有经过选择或考验的,外来病毒一旦入侵非常容易在群体中进行传播,几乎以一种谋杀必死的姿态威胁着古代的百姓。瘟疫一旦爆发就无法控制。

因为如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也为美洲大陆带去了新型病毒,包括天花麻疹坏血病等等,也导致了印第安人的锐减。

在中国也是如此,气候变化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四、早起经济全球化:导致东亚政治军事局势巨变的主要推手 沃特斯教授曾提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社会过渡的重要概念

因为经济上的往来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金钱的渴望以及对快速获得金钱的渴望愈发强烈。原始的海上航行即使顺风也要八九个月才能抵达,再加上交通工具的匮乏与火药的传入使得武力夺取变得切实可行。人类进入了“火药革命”。 这里有李教授有趣的观点: 1、丝绸之路在经济交流上没什么太大意义,路途遥远又险恶重重,很少携带商品,但是它在文化交流上具有重大意义。 2、不应该叫海上丝绸之路,应该叫海上瓷器之路。因为在海上航线大多运送的都是瓷器。 3、万里长城未必是民族的骄傲——因为都是怕北方来犯才修的越来越长越来越高…… 说到火药革命,西欧、伊斯兰世界与东亚是火药最发达的地区。 “中国的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火药发明中的作用:“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火药动摇了西欧的封建统治,昔日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了!火药的发明大大的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柱之一。” 与此同时,东亚地区新兴的强权壮大

越南缅甸在这一时期非常厉害也是因为他们从外国人手中购买了或自己仿造了很多武器,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武装力量。日本建立了自己的鸟铳兵军队,中国借鉴了荷兰的红夷大炮设计了红夷大炮用以抵御外敌。 “所以说从明朝开始中国同邻国的关系就不是很好,现在也不是很好。”笑)

此时的明朝,备受战争折磨。

明朝与世界经济、特别是世界货币体系一体化日益加深,白银输入的起落变化态势以及对于明代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及清初经济的影响,学者们争论:17世纪3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初白银的流入时间少还是增加了?这一时期白银内流的变动是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覆亡还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李教授从以上四个方面总结了明朝必定覆亡的客观原因,另外他还提到,崇祯皇帝不敢触动既得利益者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听罢李教授的讲座,让我对一个朝代的灭亡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原来中国历史的细节也可以放在世界历史中去对比,我们会发现同一个时期不仅仅只有中国的翻转变动,其他国家也在遭受着同样的困境。好像我们都是地球之子,母亲既不会偏颇也不会纵容,到了成长的必经阶段需要新的体验,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可能是思维模式也可以是身体状态。这样独特的视角能为我们打开更广阔的视野,以后看待历史会更加主动的用开放观点去思考。最喜欢李教授的一句话,“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不能因此认为历史就是必然的”。 另外,有一点疑惑,教授引用的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大多基于外国文献,明明是中国人的历史为何外国人研究会比中国人细致?【留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