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读书笔记
一、《撒哈拉沙漠》(三毛 著)
二、《最好金龟换酒》(傅真 著)
三、《我的旅行哲学》(陈丹燕 著)
1.旅行看上去与度假没有两样,其实它要的不是休息,旅行是由一个人内心的某些无形的感情,推动他走向陌生大地的过程
2.有时候,去一个地方旅行,就是走回自己的内心世界。
3.这陌生之地好像与你毫不相干似的,拿着地图你也不免会走错路,谁在陌生的床上总是怎么也睡不踏实,但总有一刻让你突然发现,自己面前这陌生而隔膜的地方,透露出不可思议的熟悉,就像梦境重现。你以为在探索一个新地方,其实却是在探索你心中那些尚未明了的角落。
4.只有能忍受孤独的难耐,才能获得孤独给人巨大的自由,和诗意。然后,才是成为一个安适的独行客。
5.独行就是自由进入自己。倾听到的,都是自己内心的声音。你终于走进了自己的的内心,在哪里翻翻检检,洗洗刷刷,好像一次丰富而漫长的告解。
6.是的,只要你走出家门,开始旅行,你就把自己心中柔软的部分交给了无常的未来。只要你与世界交换了感情,就会被本与你不相干的那些痛苦累及。这就是旅行者的命运。
7.一个人会对旅行者抱着亲切的感情,因为这个人来自一个自己怀念的世界,或者,来自心中喜爱的另一个自己。
8.爱与惦记,就是我与这个世界感情上的联系,而它的表现买就是为它遭受的任何毁坏而痛苦。
9.是的,有时候,在一个人的旅行中逐渐减少物质上的羁绊,精神上的享受便有了足够的空间。
四、《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
1.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文化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是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并将各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之中的法则。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是因为各种文化尤其不同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
2.文化研究应把重点放在探索和把握各种行动和思考方式的内在联系,即文化的整体结构上,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3.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体现着日本民族谦和、文雅的一面;“刀”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好战的另一面。因此,融合了菊与刀的日本民族,形成了矛盾的双重性格——日本人生性好斗又和善;尚武又爱美;傲慢又有礼;顽固又善变;驯服又桀骜;忠诚又叛逆;勇敢又懦弱等等,所有这些矛盾都共存于日本文化中,造就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
4.作为文化人类学家,我刚开始有一个假定,即认为那些最孤立的细小行为之间也一定存在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我经常在想:那些纷繁复杂的单项行为是如何构成一个总体模式的呢?人类社会总是会为自己制定一些生活规则,作为处理问题以及评判事情的标准,一旦这些规则得到人们的认可,就成为普遍真理。即使面对再大的阻碍,他们都要把这些真理融合成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认为一旦介绍了某种价值体系,就会按照这个体系去思考和行动。
5.我们的目的是对日本的文化和行为进行系统研究,所关心的是他们的战争观是如何反应日本人的民族心理和社会文化性格。
等级制:
6.日本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自己的一些固有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对等级制的信仰和信心。
7.日本人认为选定一条道路就要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则另选他路。
8.各安其位:日本人信奉秩序和等级制,这与美国人所倡导的平等和自由完全相悖。,等级制是日本人处理人与人、人与国家等一切关系的基础。
9.以性别、辈分和长嗣继承制为基础的登记制度就是日本家庭生活的核心。
10.“各安其位”不仅表现在辈分的差别上,也表现在年龄差别上。
11.不论年龄大小,一个人在等级制中的地位取决于你的性别。
12.由辈分、性别及年龄决定的特权很大,但是,享有这些特权的人并不能独断专行,而更像是一个受托人。父亲或兄长要对所有的家庭成员负责,包括活着的、死去的或尚未出生的。
13.封建社会的日本,阶层划分非常细化。在皇室与宫廷贵族以下,日本社会被分为四个等级,即士、农、工、商。四等以下是贱民(即秽多)。农、工、商被视为“庶民”,而武士拥有自己的特权(对武士无礼或对上级不敬的庶民可以立即斩首)。在德川时代,武士摇身一变成为领主的财产管理人或精通古典戏剧和茶道的专家。在相对和平的时期,他们也转而研习各种艺术。
14.上至天皇下至贱民,日本封建时期的等级制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这对近代的日本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其他主权国家相比,日本人更习惯生活在行为准则被细化,地位被明确的社会中。
15.关于日本的等级制,斯宾塞认为,这种传统的体制有利于日本的发展,应予以保护和发扬。另外,在信中他还提到日本人对长者的传统义务以及对天皇的义务都是日本独特的文化。
16.长期的封建等级制度统治造就了日本人恭顺服从的性格。只要当权者能够在自己的职位上尽职尽责,就会得到国民的尊重和赞许。最高决策者并不需要民众发表意见,而是要求他们成为决策的服从者。
17.日本政府要求全体民众都要崇拜信仰一种宗教,并将该宗教视为国家统一和民族优越性的标志,国家对其进行全面管理,这种宗教被称为国家神道。对于神道教在日本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国教,但起码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庞大的组织。
18.日本人的世界观总是以等级制为基础,无论在家庭生活中还是人际交往中,他们的言行都要和各自的年龄、辈分、性别以及阶层相符。同样,政治、宗教、军队以及工业领域,他们也要沿革遵守等级制的规定。无论职位高低,都要安守本分,各安其位。
报恩:
19.日本人所说的“恩”涵盖生活中所有的恩情,无论是来自于社会的还是个人的都可以称之为“恩”,大抵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对别人的亏欠以及对恩情的回报。一个人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上司或长辈施与的恩情,却无法接受晚辈甚至地位相同的人的恩情,这会让他们感到难为情甚至感到很自卑。
20.日本人认为“爱”其实就是一种应尽的义务,一种对恩情的回报。而美国人却认为“爱”是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是自愿给予的、不求回报的。
21.日本最高的“恩”,是“皇恩”,对于天皇的恩情,人人都应叩拜接受,并以自己的无限忠诚作为报答。其次就是父母之恩,因此儿女必须尽孝报恩,就是说必须服从父母的权威。
22.日本人害人老师和主人对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恩惠,因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他们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23.日本人最怕突然接受陌生人的恩惠,他们会为这些人的恩惠而感到烦恼,因为在他们的思维中以及旧的等级制关系中,接受了别人的恩惠旧必须回报。
24.日本人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否则,你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只要接受了别人的恩情,就要背负人情债。
25.在日本人眼里,恩意味着一个人背负着债务必须偿还,而报恩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还债行为。一个人能够主动报恩是一种美德的体现。
26.日本人把恩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恩是永远偿还不清的(皇恩),另一种恩需要日后尽力去偿还。
27.日本人的忠孝都是无条件的义务,这和中国人所说的精忠报国和孝敬父母意义不同。中国的忠孝是以“仁”为条件的,父母要“仁”,统治者要“仁”,如果君主或父母不仁慈,忠孝也就不存在了。对于不仁不义的君主,人民完全可以揭竿而起。因此,“仁”是忠孝的先决条件。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仁”是检验一切人际关系的标准。和中国人比起来,日本人缺乏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这种孝道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他们只为活着的人尽孝。
28.日本人认为报答父母的恩情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应对父母的建议言听计从。
29.臣民对天皇的“忠”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臣民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直接报答皇恩,为天皇“分忧”;二是通过服从大臣传达下来的天皇的谕令来间接效忠天皇。
30.在民政事务上,美国人更加关注处理自己事务的自由,而日本人关注的则是如何报答皇恩。
31.1945年8月14日日本的头像充分显示了这种“忠”的力量。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认为:自己的无条件投降是对天皇的效忠,只要天皇的命令,他们就应绝对服从,哪怕是让他们投降。即使战败了,他们仍会把效忠天皇作为最好信仰。
情义:
32..日本人的“情义”包含很多内容:从报答恩人的恩情到替情人复仇的义务。“情义”就是正道,做事应遵循的规则,为了避免遭到其他人的非议而做自己不太情愿的事。
33.情义又分为不同的两大类:一类姑且称之为“对社会的情义”,也就是向有恩于自己的人报恩;另一类可称之为“对自己名誉的情义”,亦即个人有责任维护自己的名誉不受任何玷污,类似于德国人的“荣誉”之说,“对社会的情义”大致可以表述为履行一种社会契约关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姻亲所承担的责任和应报答的恩情。
34.与对姻亲履行的情义比起来,日本人更重视另一种传统的“情义”关系,即武士对领主或对同伴的情义。
名声:
35.对日本人来说,“情义”的吉林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维护自己的名声,这与接受和回报别人的恩德不同,只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面前的面子。
36.人们道德价值观的核心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不惜牺牲物质上的利益。
37.日本人对自身名誉的维护还包含另外一个内容,即在遭遇灾难或者痛苦时要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要有超常的忍耐力。
38.在日本,专业工作者们都非常注意维护自己在专业领域中的名誉。他们通常对这种“情义”要求严格,但并不像美国人那样要求保持很高的专业水准,由此看来,日本人把某人所从事的工作和其本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某人行为或能力的批评就等于对他本人的批评。
39.竞争对日本人来说并不是意见好事,并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只会给他们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40.日本人自我折磨的最极端的释放就是自杀。他们认为,只要以适当的方式自杀,就能为自己洗刷污名,从而维护自己的名誉。自杀式一种有意义、光荣的行为,是应该值得人们尊重的。
41.日本人认为他们所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他们要用武力来政府世界,并以此获得全世界的尊重。
情感:
42.日本的伦理道德观要求人们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和情义,要时刻克制个人私欲,这些都是古典佛教的教义。但对于人生感官享受他们却很宽容。日本人并不谴责肉体上的享乐,他们认为肉体享受是件好事,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
43.日本人认为,“性”如同其他的人类情感一样,是美好的事物,是人类的正常情感所需,因此没有必要用伦理道德来衡量它的好坏。
44.西方人认为,肉体和精神是对立的。而日本人则认为,肉体本身不是罪恶,那么享受肉体上的快乐也不是罪恶的事情,精神和肉体并不对立。事实上,日本人并不把善恶对立来看,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都有其温柔和粗暴的一面,遇到不同的情况可能会表现不同。
45.日本人认为他们不需要用什么道德规范来制约,因为他们的天性是善的。
道德:
46.日本人认为,在义务和个人欲望产生冲突时,关注个人欲望的人就是弱者。任何时候都应把义务放在第一位。
47.日本人之所以把谨慎和自重划等号,是因为他们总是感觉别人在注视评价自己,这种以羞耻感为基础的文化更看重被人的评价。
48.真正的耻辱感文化是靠外部的强制力来让自己行善,而真正的罪恶感文化则是靠强烈的自省意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我修炼:
49.对美国人来说,自我修炼更多地指的是一种技能训练,它需要实际应用。日本人所谓的自我修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培养超常的能力,另一类是培养更高的一种能力,姑且称之为“通达”。“通达”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不管是在世俗还是宗教环境下,人的意志和行动能够完全合一,两者之间没有任何隔阂,就像电流从阳极直达阴极。
50.在日本人看来,人类的“情感”并非罪恶之事,追求感官享受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唯一的条件就是当享乐与义务发生冲突时,必须放弃享乐。
51.所有的修行方法和要思考的问题都知识让他们最后达到顿悟的手段而已。只要能够达到顿悟的境界,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并不需要借助外力,只需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够实现。
52.“无我”并不是指“无穷无尽”,而是指一种能让修炼者体会到有限的美好事物而不受其他干扰的境界。
53.在任何文化里,道德规范总是代代相传的,因此,一个国家对儿童的教育方式直接决定他们长大后的道德观念。
二、《最好金龟换酒》(傅真 著)
三、《我的旅行哲学》(陈丹燕 著)
1.旅行看上去与度假没有两样,其实它要的不是休息,旅行是由一个人内心的某些无形的感情,推动他走向陌生大地的过程
2.有时候,去一个地方旅行,就是走回自己的内心世界。
3.这陌生之地好像与你毫不相干似的,拿着地图你也不免会走错路,谁在陌生的床上总是怎么也睡不踏实,但总有一刻让你突然发现,自己面前这陌生而隔膜的地方,透露出不可思议的熟悉,就像梦境重现。你以为在探索一个新地方,其实却是在探索你心中那些尚未明了的角落。
4.只有能忍受孤独的难耐,才能获得孤独给人巨大的自由,和诗意。然后,才是成为一个安适的独行客。
5.独行就是自由进入自己。倾听到的,都是自己内心的声音。你终于走进了自己的的内心,在哪里翻翻检检,洗洗刷刷,好像一次丰富而漫长的告解。
6.是的,只要你走出家门,开始旅行,你就把自己心中柔软的部分交给了无常的未来。只要你与世界交换了感情,就会被本与你不相干的那些痛苦累及。这就是旅行者的命运。
7.一个人会对旅行者抱着亲切的感情,因为这个人来自一个自己怀念的世界,或者,来自心中喜爱的另一个自己。
8.爱与惦记,就是我与这个世界感情上的联系,而它的表现买就是为它遭受的任何毁坏而痛苦。
9.是的,有时候,在一个人的旅行中逐渐减少物质上的羁绊,精神上的享受便有了足够的空间。
四、《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
1.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文化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是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并将各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之中的法则。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是因为各种文化尤其不同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
2.文化研究应把重点放在探索和把握各种行动和思考方式的内在联系,即文化的整体结构上,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3.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体现着日本民族谦和、文雅的一面;“刀”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好战的另一面。因此,融合了菊与刀的日本民族,形成了矛盾的双重性格——日本人生性好斗又和善;尚武又爱美;傲慢又有礼;顽固又善变;驯服又桀骜;忠诚又叛逆;勇敢又懦弱等等,所有这些矛盾都共存于日本文化中,造就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
4.作为文化人类学家,我刚开始有一个假定,即认为那些最孤立的细小行为之间也一定存在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我经常在想:那些纷繁复杂的单项行为是如何构成一个总体模式的呢?人类社会总是会为自己制定一些生活规则,作为处理问题以及评判事情的标准,一旦这些规则得到人们的认可,就成为普遍真理。即使面对再大的阻碍,他们都要把这些真理融合成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认为一旦介绍了某种价值体系,就会按照这个体系去思考和行动。
5.我们的目的是对日本的文化和行为进行系统研究,所关心的是他们的战争观是如何反应日本人的民族心理和社会文化性格。
等级制:
6.日本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自己的一些固有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对等级制的信仰和信心。
7.日本人认为选定一条道路就要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则另选他路。
8.各安其位:日本人信奉秩序和等级制,这与美国人所倡导的平等和自由完全相悖。,等级制是日本人处理人与人、人与国家等一切关系的基础。
9.以性别、辈分和长嗣继承制为基础的登记制度就是日本家庭生活的核心。
10.“各安其位”不仅表现在辈分的差别上,也表现在年龄差别上。
11.不论年龄大小,一个人在等级制中的地位取决于你的性别。
12.由辈分、性别及年龄决定的特权很大,但是,享有这些特权的人并不能独断专行,而更像是一个受托人。父亲或兄长要对所有的家庭成员负责,包括活着的、死去的或尚未出生的。
13.封建社会的日本,阶层划分非常细化。在皇室与宫廷贵族以下,日本社会被分为四个等级,即士、农、工、商。四等以下是贱民(即秽多)。农、工、商被视为“庶民”,而武士拥有自己的特权(对武士无礼或对上级不敬的庶民可以立即斩首)。在德川时代,武士摇身一变成为领主的财产管理人或精通古典戏剧和茶道的专家。在相对和平的时期,他们也转而研习各种艺术。
14.上至天皇下至贱民,日本封建时期的等级制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这对近代的日本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其他主权国家相比,日本人更习惯生活在行为准则被细化,地位被明确的社会中。
15.关于日本的等级制,斯宾塞认为,这种传统的体制有利于日本的发展,应予以保护和发扬。另外,在信中他还提到日本人对长者的传统义务以及对天皇的义务都是日本独特的文化。
16.长期的封建等级制度统治造就了日本人恭顺服从的性格。只要当权者能够在自己的职位上尽职尽责,就会得到国民的尊重和赞许。最高决策者并不需要民众发表意见,而是要求他们成为决策的服从者。
17.日本政府要求全体民众都要崇拜信仰一种宗教,并将该宗教视为国家统一和民族优越性的标志,国家对其进行全面管理,这种宗教被称为国家神道。对于神道教在日本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国教,但起码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庞大的组织。
18.日本人的世界观总是以等级制为基础,无论在家庭生活中还是人际交往中,他们的言行都要和各自的年龄、辈分、性别以及阶层相符。同样,政治、宗教、军队以及工业领域,他们也要沿革遵守等级制的规定。无论职位高低,都要安守本分,各安其位。
报恩:
19.日本人所说的“恩”涵盖生活中所有的恩情,无论是来自于社会的还是个人的都可以称之为“恩”,大抵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对别人的亏欠以及对恩情的回报。一个人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上司或长辈施与的恩情,却无法接受晚辈甚至地位相同的人的恩情,这会让他们感到难为情甚至感到很自卑。
20.日本人认为“爱”其实就是一种应尽的义务,一种对恩情的回报。而美国人却认为“爱”是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是自愿给予的、不求回报的。
21.日本最高的“恩”,是“皇恩”,对于天皇的恩情,人人都应叩拜接受,并以自己的无限忠诚作为报答。其次就是父母之恩,因此儿女必须尽孝报恩,就是说必须服从父母的权威。
22.日本人害人老师和主人对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恩惠,因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他们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23.日本人最怕突然接受陌生人的恩惠,他们会为这些人的恩惠而感到烦恼,因为在他们的思维中以及旧的等级制关系中,接受了别人的恩惠旧必须回报。
24.日本人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否则,你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只要接受了别人的恩情,就要背负人情债。
25.在日本人眼里,恩意味着一个人背负着债务必须偿还,而报恩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还债行为。一个人能够主动报恩是一种美德的体现。
26.日本人把恩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恩是永远偿还不清的(皇恩),另一种恩需要日后尽力去偿还。
27.日本人的忠孝都是无条件的义务,这和中国人所说的精忠报国和孝敬父母意义不同。中国的忠孝是以“仁”为条件的,父母要“仁”,统治者要“仁”,如果君主或父母不仁慈,忠孝也就不存在了。对于不仁不义的君主,人民完全可以揭竿而起。因此,“仁”是忠孝的先决条件。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仁”是检验一切人际关系的标准。和中国人比起来,日本人缺乏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这种孝道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他们只为活着的人尽孝。
28.日本人认为报答父母的恩情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应对父母的建议言听计从。
29.臣民对天皇的“忠”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臣民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直接报答皇恩,为天皇“分忧”;二是通过服从大臣传达下来的天皇的谕令来间接效忠天皇。
30.在民政事务上,美国人更加关注处理自己事务的自由,而日本人关注的则是如何报答皇恩。
31.1945年8月14日日本的头像充分显示了这种“忠”的力量。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认为:自己的无条件投降是对天皇的效忠,只要天皇的命令,他们就应绝对服从,哪怕是让他们投降。即使战败了,他们仍会把效忠天皇作为最好信仰。
情义:
32..日本人的“情义”包含很多内容:从报答恩人的恩情到替情人复仇的义务。“情义”就是正道,做事应遵循的规则,为了避免遭到其他人的非议而做自己不太情愿的事。
33.情义又分为不同的两大类:一类姑且称之为“对社会的情义”,也就是向有恩于自己的人报恩;另一类可称之为“对自己名誉的情义”,亦即个人有责任维护自己的名誉不受任何玷污,类似于德国人的“荣誉”之说,“对社会的情义”大致可以表述为履行一种社会契约关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姻亲所承担的责任和应报答的恩情。
34.与对姻亲履行的情义比起来,日本人更重视另一种传统的“情义”关系,即武士对领主或对同伴的情义。
名声:
35.对日本人来说,“情义”的吉林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维护自己的名声,这与接受和回报别人的恩德不同,只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面前的面子。
36.人们道德价值观的核心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不惜牺牲物质上的利益。
37.日本人对自身名誉的维护还包含另外一个内容,即在遭遇灾难或者痛苦时要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要有超常的忍耐力。
38.在日本,专业工作者们都非常注意维护自己在专业领域中的名誉。他们通常对这种“情义”要求严格,但并不像美国人那样要求保持很高的专业水准,由此看来,日本人把某人所从事的工作和其本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某人行为或能力的批评就等于对他本人的批评。
39.竞争对日本人来说并不是意见好事,并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只会给他们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40.日本人自我折磨的最极端的释放就是自杀。他们认为,只要以适当的方式自杀,就能为自己洗刷污名,从而维护自己的名誉。自杀式一种有意义、光荣的行为,是应该值得人们尊重的。
41.日本人认为他们所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他们要用武力来政府世界,并以此获得全世界的尊重。
情感:
42.日本的伦理道德观要求人们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和情义,要时刻克制个人私欲,这些都是古典佛教的教义。但对于人生感官享受他们却很宽容。日本人并不谴责肉体上的享乐,他们认为肉体享受是件好事,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
43.日本人认为,“性”如同其他的人类情感一样,是美好的事物,是人类的正常情感所需,因此没有必要用伦理道德来衡量它的好坏。
44.西方人认为,肉体和精神是对立的。而日本人则认为,肉体本身不是罪恶,那么享受肉体上的快乐也不是罪恶的事情,精神和肉体并不对立。事实上,日本人并不把善恶对立来看,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都有其温柔和粗暴的一面,遇到不同的情况可能会表现不同。
45.日本人认为他们不需要用什么道德规范来制约,因为他们的天性是善的。
道德:
46.日本人认为,在义务和个人欲望产生冲突时,关注个人欲望的人就是弱者。任何时候都应把义务放在第一位。
47.日本人之所以把谨慎和自重划等号,是因为他们总是感觉别人在注视评价自己,这种以羞耻感为基础的文化更看重被人的评价。
48.真正的耻辱感文化是靠外部的强制力来让自己行善,而真正的罪恶感文化则是靠强烈的自省意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我修炼:
49.对美国人来说,自我修炼更多地指的是一种技能训练,它需要实际应用。日本人所谓的自我修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培养超常的能力,另一类是培养更高的一种能力,姑且称之为“通达”。“通达”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不管是在世俗还是宗教环境下,人的意志和行动能够完全合一,两者之间没有任何隔阂,就像电流从阳极直达阴极。
50.在日本人看来,人类的“情感”并非罪恶之事,追求感官享受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唯一的条件就是当享乐与义务发生冲突时,必须放弃享乐。
51.所有的修行方法和要思考的问题都知识让他们最后达到顿悟的手段而已。只要能够达到顿悟的境界,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并不需要借助外力,只需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够实现。
52.“无我”并不是指“无穷无尽”,而是指一种能让修炼者体会到有限的美好事物而不受其他干扰的境界。
53.在任何文化里,道德规范总是代代相传的,因此,一个国家对儿童的教育方式直接决定他们长大后的道德观念。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