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在看什么书(关于书籍极简的思考)
“最近你在看什么书?”突然发觉已经好久没有人这么问过我了,以至于当我自问的时候我也回答不上来。我能说出我最近刷了什么剧玩了什么游戏,却无法准确的回答出看了什么书。天呐,怪不得照镜子时候总觉得哪儿别扭,原来是因为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有一个发小儿,每次见面闲聊之际,聊完世俗生活,总会问我一句“你最近看什么书呢?”虽然她自己并不怎么看书,但却挺关心我的精神生活,常常来监督检查一下子。我是非常珍惜这种机会的,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的给她讲述最近在读的好书,她也愿意听我瞎侃,末了儿来一句:“进步挺快啊,我都跟不上你了。”与其说珍惜炫耀知识的机会,不如说是珍惜这世界上还有一个愿意关注我精神世界的人,挺不容易的。最近我们见得少了,即使见面也没有再问过我读书的话题,取而代之的都是些世俗生活的琐碎之事。这不怪她,想必是因为从我的脸上就能看出最近根本没读过书,还有什么可问的呢。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爱看书了呢?好像是从开始断舍离,清理掉了大批的书籍之后,为了尽量过上不持有的生活,把购买阅读纸质书的习惯换成了用kindle,或者去图书馆借书。图书馆当然不可能满足所有需求,我想看的书大部分没有,所以只能有什么看什么,这就减少了阅读的兴趣,常常是借回五本书,而真正能看的下去的有一两本就不错了,能看完整本的更是凤毛麟角。Kindle也是这个问题,想看的书买不到,下了一堆可有可无的,根本提不起兴趣去看。不持有的理念让我在买书的问题上陷入了纠结,想要空无一物的房间,又想要自己心心念念想买的那些书。用买一本丢掉一本的方法也不行,因为现在保留的已经是几轮筛选之后的胜出者了,哪本都舍不得丢。我就这么来来回回纠结着,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法安心地看一本自己真正想看的书。
昨天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又在苦苦思索解决的办法。其实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变个理念呢?书籍为什么不可以当消费品对待呢?买了报纸杂志大家都知道看完就扔了或卖给废品回收站,可是书在大多数人家都是只进不出,除了填充书柜的虚荣心,还有总有一天会再看的预期,但实际上我最钟爱的书也最多看了三遍绝不会看第四遍了。解开了这个心结,又可以放心大胆的买书了,但要秉持着买一本看一本的原则,只买真正想看而且也没办法通过别的渠道得到的。看完之后当即决定留下或者送出,现在捐书的渠道也很多。留下的书也不是永远留下,设置一个时间段,如果没有再看的愿望随时处理掉。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空间的整洁又满足精神需求。
我们断舍离是为了减掉冗余物质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陷入不持有的执念。屋子虽然空了,脑子不能空,不然我要这空屋子有何用?是的,再一次,问问自己吧,最近你在看什么书呢?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爱看书了呢?好像是从开始断舍离,清理掉了大批的书籍之后,为了尽量过上不持有的生活,把购买阅读纸质书的习惯换成了用kindle,或者去图书馆借书。图书馆当然不可能满足所有需求,我想看的书大部分没有,所以只能有什么看什么,这就减少了阅读的兴趣,常常是借回五本书,而真正能看的下去的有一两本就不错了,能看完整本的更是凤毛麟角。Kindle也是这个问题,想看的书买不到,下了一堆可有可无的,根本提不起兴趣去看。不持有的理念让我在买书的问题上陷入了纠结,想要空无一物的房间,又想要自己心心念念想买的那些书。用买一本丢掉一本的方法也不行,因为现在保留的已经是几轮筛选之后的胜出者了,哪本都舍不得丢。我就这么来来回回纠结着,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法安心地看一本自己真正想看的书。
昨天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又在苦苦思索解决的办法。其实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变个理念呢?书籍为什么不可以当消费品对待呢?买了报纸杂志大家都知道看完就扔了或卖给废品回收站,可是书在大多数人家都是只进不出,除了填充书柜的虚荣心,还有总有一天会再看的预期,但实际上我最钟爱的书也最多看了三遍绝不会看第四遍了。解开了这个心结,又可以放心大胆的买书了,但要秉持着买一本看一本的原则,只买真正想看而且也没办法通过别的渠道得到的。看完之后当即决定留下或者送出,现在捐书的渠道也很多。留下的书也不是永远留下,设置一个时间段,如果没有再看的愿望随时处理掉。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空间的整洁又满足精神需求。
我们断舍离是为了减掉冗余物质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陷入不持有的执念。屋子虽然空了,脑子不能空,不然我要这空屋子有何用?是的,再一次,问问自己吧,最近你在看什么书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