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楼纳实践启动会在楼纳盛大召开
2017.1.14
时代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厌倦喧嚣的城市生活, 转而去乡村中寻找新的生活状态; 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农耕, 希望找寻生活的新出路。 乡村逐渐在急于跟上时代的脚步中迷失了方向, 独具韵味的乡村文化、乡村生活方式等正挣扎着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乡村的未来何在? 乡村的居民又能如何受益于乡村的改变? 面对这一系列的现实,建筑师们起航楼纳, 用思考与实践的脚步去探索, 用创新与传承来回答。

2017年1月14日,作为“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楼纳国际山地建筑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楼纳实践启动会在贵州湖景酒店成功召开。启动会由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管委会、CBC(China Building Centre)、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及《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共同主办。“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楼纳国际山地建筑艺术节以高水准的学术活动及有创新性与影响力的艺术文化事件为主体,用学术的眼光、多元的视角聚焦乡村文化,用设计与艺术的力量为乡村注入活力,并提供给公众栖居田野,体验乡野趣味的机会,从而唤起全社会对于乡村问题的关注与参与,开启未来乡村探索的新篇章。

“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楼纳实践依托于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发起人彭礼孝先生聚合国内外知名建筑师、规划师及艺术家对亟待提升的乡村进行建筑设计与改造;与此同时还汇聚了童行书院、本土创造、上布素麻、软慕创客等一系列文化品牌及中科巨匠混凝土、康达膜材、竹境、加拿大木业等众多研发性材料和技术团队予以支持。新春伊始,他们正聚集在这个溶洞里的世外桃源,共同探究未来乡村的空间形态、技术及生活方式。“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楼纳实践旨在以建筑师为核心群体,使他们在建筑本体上有所创新的同时让使建筑设计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乡村复兴产生价值。

2015年,众多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共同发起并创建了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力求将楼纳打造成为未来乡村愿景模式下的建筑师特色小镇。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是贵州精准扶贫、绿色小镇的示范项目,希冀以设计与艺术的力量,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和百姓精准扶贫,对美丽乡村建设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对贵州黔西南州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此次“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楼纳实践启动会以楼纳为乡村实践的起航点,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姚雪松主持。在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发起人、《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彭礼孝对“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楼纳实践进行整体介绍后,十余位国内外知名建筑师、规划师、艺术家及材料、技术企业专家分别围绕设计、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精彩发言。启动会发言嘉宾包含韩国著名建筑大师承孝相,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著名建筑师西泽立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香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刘珩,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直属工作室总建筑师崔曦,ECOLAND易兰设计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陈跃中,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Studio Dali 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李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首席城市规划师比森特·瓜里亚尔特,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朱玲,CHIASMUS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柯卫,艺术家赵海涛,中国著名雕塑家尹智欣以及中科巨匠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祥。他们以多元化的视角思考了乡村的未来,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共同为乡村的未来发展出谋献策。其中部分演讲嘉宾还对参与此次楼纳实践项目的首批设计理念、构思及成果予以介绍:承孝相的“乡村+接待中心”、章明的“乡村+展览馆“、刘珩的“乡村+婚礼堂”、 崔曦的“乡村+工作室+MINI咖啡博物馆”等,这一系列的设计都将为楼纳的未来发展增光添彩。


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发起人彭礼孝提到,“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包括六大板块:基金支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未来乡村研究中心、媒体平台、楼纳实践基地、线上平台和城市体验馆。楼纳建筑师公社作为第一个实践平台,集合了设计与艺术、资源与智慧、新材料新技术,希望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创造乡村复兴的道路,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发展模式。新研发的线上平台将公社引进的乡村建设技术、材料、作品一一呈现。楼纳实践不是仅仅囿于建筑师圈子的实践,而是需要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产生影响力的乡村实践,因此需要建筑专业媒体及公众媒体的持续性合作。楼纳实践以楼纳建筑师公社为平台,资源共享、体系共享的同时帮扶乡村,使得未来乡村的理念在更大范围内践行。以乡村为理想,汇集建筑师具体的热忱与智慧,营造田野生态社会是彭礼孝先生的公社理想。楼纳建筑师公社自2016年1月启动至今,是辛劳与喜悦交织的一年,安放着彭礼孝先生未来乡村的计划与梦想。
设计改变生活

韩国著名建筑大师承孝相面对未来乡村,从地文的角度出发,强调建筑师需要有开放性,建筑设计在与自然景观有所关联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元素的发掘传承。与此同时,他还基于自己对乡村的一系列研究指出了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两个因素及发展可持续性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并分享了他正在楼纳着手建造“游客中心”的设计理念。他认为在有历史传承的村子进行建设的时候,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要保住这个乡村的根,即使面对乡村路网建设这样不可回避的因素也要尊重乡村本土风貌;第二,要了解乡村历史,尊重当地风土人情和景观。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势在必行,而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离不开记录过去传统和记忆的这片土地,用创新发展原创性的同时也要对原生性的东西予以保留。在自己此次楼纳实践的项目中,承孝相通过基地踏勘研究了当地村庄及建筑的形态,设计在尊重、保留记忆的同时还融入了娱乐、便利等各方面的功能。

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著名建筑师西泽立卫在进行了基地踏勘后表示楼纳村给他留下了深刻地印象,现存的村庄、寺庙、石头、稻田跟地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人与自然真正实现了和谐共生,让人不忍去轻易触碰。西泽立卫非常喜欢 “如何创造未来乡村”这一论坛主题,他提到日本也在探讨同样的问题,如何把传统村庄建设成未来村庄是我们以后必须要思考的方向与需求。无论是保护还是更新,如何正确地在地思考,如何让建筑公共又隐匿地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如何让建筑师更有效地参与到乡村建设中,都是我们在探索未来乡村实践之路上值得注意的要点。西泽立卫表示非常期待自己能够参与到楼纳实践中来,为未来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看来,楼纳实践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乡村复兴这一建筑学问题,而是一个在理念、规划、材料、建筑技术等方面建造一个未来参照系统的社会学的问题。因此建筑师需要寻脉前行,挖掘潜在的地域脉络,探究场所与人的关系与关联,建造一个让乡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可以互相对望的、此时此刻合理的建筑,而不是一个无根无源的乌托邦。这个理念深刻的体现在章明此次楼纳实践的项目——“未来乡村馆”中。他的设计顺应山脉、水脉,配合基地的路脉、文脉和绿脉,五脉合一而为,从而造就一种游目似的观想体验。以基地为基础,针对不同标高进行深入设计,真实营造一个“寻脉前行、游目观赏”的乡村未来。

香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刘珩认为乡愁乡建对于建筑师来说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建筑师想要在乡村延续建筑实践,需要认真的思索是否把真实地文的文脉关系留在了大地上。楼纳公社实际上是楼纳社区,它拥有美丽的喀斯特地貌也拥有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山为景,百年前的寺庙以敬畏的形式留在大地上。刘珩希望借助婚礼堂这个设计,将西方精神领域放到楼纳。到达婚礼堂漫长的路程是由布依族地域性决定的。她希望以种苹果的方式使婚礼堂得到大家得到共识,借荷兰数学家无止境的楼梯形成不断延伸的概念,借布依族玉的材料来表达对楼纳文化、喀斯特地貌及布依族石砌结构的理解。以此,实现刘珩对未来空间的想象。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直属工作室总建筑师崔曦以“到乡村去”为关键词,提出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针对目前城乡发展失衡的困境,我们重要的解决策略不是如何取舍,而是如何发现城市与乡村生活的长处。在许多乡村文化逐渐消失殆尽的情况下,要有效地让外来文化扎根,成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提出的不仅仅是设计改变乡村或介入乡村,而是要让设计支援乡村。这里有生活、有生产、有交流、有碰撞,有在地文化的延续,也有外来文化的注入,这样的乡村才有发展动力和吸引力。此次的楼纳实践项目,以“四面、六合、八方”为名,以“咖啡馆+MINI工作室”为形式,意在通过建筑格局及传统、自然元素的保留和新型文化的引入使得乡村记忆及历史文脉得以延续的同时也将建筑、自然与人文相融合。在这里,建筑会成为人们聚合交流的载体,亦会成为与咖啡文化这种新型生活方式衔接的催化剂。

ECOLAND易兰设计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陈跃中从景观力量介入乡村复兴实践的角度向我们分享了他对于未来乡村建设中人和环境、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一是人与天地的关系,在进行建设前要就乡论乡,建筑、材料等新来物的引进需要我们在重新梳理和周边地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二是人与原有村落记忆的关系。基地的选址和划分不是切割而是尊重地文脉络后的选择;与此同时,一些植物的合理植入有利于调和视觉关系,使建成后的村庄与山、田具有协调性,建筑与建筑间亦可通过自然产生过渡甚至交流。三是人与人的关系。创建新的和谐村庄,要求建筑师构建完善的步行系统,这也有利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

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在分享他对于未来乡村的思考中提到,景观生态是我们在建设乡村新面貌的过程中不容轻视的问题,树种的选择、流水的引径及生态系统的规划等易被忽略的影响因素对于乡村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未来建筑师和原住村民作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如何形成一个有效的社群,让彼此相互参与彼此的设计及生活过程,从而产生有效交流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方面。在未来楼纳实践中,他将以更贴近原生村民的方面入手,着重于更适合村民田间生活的设计。

Studio Dali 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李烨在演讲中指出,乡村建设无法单一而论,很多乡村问题背后都存在着城市问题的影子,反看城市问题也能发现乡村问题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让能量流动起来,让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物质、资本、设计、生活方式都能相互沟通。谈到他与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一同在楼纳所做的公益项目——“童行书院”,李烨希望通过这个书院把城市里的孩子、家长和想法带入到乡村中来,同时也把乡村的文化、自然和生活方式带到城市里面去,让城市和乡村流动起来,以此,讨论未来乡村、未来城市及整体中国未来等问题。
教育营造未来

在未来乡村及未来建筑艺术的教育板块,西班牙巴塞罗那市首席城市规划师、世界顶尖建筑学院研究生院IAAC创建者比森特·瓜里亚尔特指出,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记住原有知识,还要在进行体验和发现的同时进行创新。与此同时,他还在演讲中向大家分享了场景教育发展的多项原则。一:在融入性教育的基础上要亲身感受外面的世界才能促进更好地学习,即称此为沉浸式学习。二: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学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开展活动,深化认识,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三:建筑师不仅仅要关注设计或者创造景观,还要关注人的因素。任何一个场景的都完成都是由人和环境共同参与的,他们彼此互动,相辅相成。他此次在楼纳参与的学校实践项目将成为沉浸式学习的实验基地,为学生们的互动学习与体验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朱玲认为,楼纳实践影响的不仅仅是楼纳村和现在的建筑师,更深远的是对未来的建筑师的影响,而这些建筑师将在高校和教育体系中诞生。建筑教育体系经过几十年的规范渐有趋同之势,且从建造本体来讲也越来越孤立、脱离,此种情况下我们要思考建筑的本源和对现有体系的补充。楼纳今后设立的学校体系或建筑师工作室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场地,是现有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延伸。营与造相互结合,在现实的场地,用真实的材料的才是真正的营建。未来楼纳的多层面教育体系不仅让建筑师安放梦想,更让学生放飞梦想。
在生活中感悟艺术,在艺术中创造生活

CHIASMUS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柯卫从建筑、艺术、音乐的跨界角度对激活乡村魅力的意义及必要性进行了解读。楼纳通过设计打造了多种业态,建筑师用跨界的态度将音乐厅、剧场引入,对楼纳来说这带来的不光是一个建筑,而是能够真正带来艺术、音乐、思想、文化甚至各种跨界人士的交流,让艺术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流通。对于未来在楼纳的跨界艺术实践,有国际化著名音乐家的置入的同时,还会结合当地布依族的传统民俗特色,对音乐的发展与艺术流通展开更广泛的研究。

楼纳建筑师公社艺术总监、跨界建筑师、艺术家赵海涛先生以绘画与雕塑作品为楼纳实践增添了丰富的艺术色彩。赵海涛先生表示一切尽在不言中,在楼纳几个月的生活和创作中的感悟、思索、迷茫与顿悟等等已经全部通过画作与雕塑传递出来。在观赏赵海涛先生作品时,观者将从中解读品味出他关于楼纳的情感体验。

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中国优秀雕塑家尹智欣为楼纳带来了他的3个系列的作品——《舞蹈家》、《瑜伽》和《气球人》。此次演讲他向大家分享了他的雕塑作品并对雕塑入驻楼纳后进行了公共艺术与生活间关系的思考。他的作品都是关于梦想概念的创作作品,白白的,胖胖的,像气球一样。正如每个人的梦想,纯净、丰满,可能在漂浮也可能已落地。他将雕塑带入乡村,意在成为构建人们与公共艺术交流的载体。而艺术品如何和当地的自然、社会情况及人之间的关系相融合,成为连接这里的水流和气流,也将是艺术家们需要思考的要点和方向。

中科巨匠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祥从企业的角度向我们分享了跨界建筑、材料与艺术的多元混合体——新材料在未来乡村建设及生活中的积极意义。木材、石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应用对资源造成了不小的不可逆影响,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于材料的能源消耗无法避免。而将艺术、技术与材料相结合的新工艺材料的应用,则对打造真正环保且拥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未来乡村具有积极意义。不管拆建、改造或者兴建都无法避免垃圾的产生,我们变废为宝,粉碎垃圾融入混凝土,是对材料第二次生命的赋予。现在农村最大的问题是千篇一律,失去了中国文化和当地的民族风情,将当地建筑材料垃圾粉碎融入艺术混凝土来做再造石,既解决了当地的建筑垃圾问题,又保留了民族风情,这才是新农村真正所需要的。
在最后的媒体互动环节中,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中国建设报等在场的媒体对嘉宾进行了提问。

比森特·瓜里亚尔特先生面对记者关心的乡村教育问题在回答中提到,乡村的居民同样享有教育的权利。楼纳的网络建设比较完善,信号稳定,有利于发展网络型教学。中国的快速发展需要实现乡村建设从量化到质化的转变。我们从楼纳出发,意在进行整体的社区发展,结合二十一世纪的模式,用网络的途径把这个村落与外界联系起来。

对于在乡村复兴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及建筑师职责所在,王维仁认为,我们如果可以在乡村建设中能为乡村带进小尺度的新产业,就可以为乡村建设提供更多就业,让年轻人留下;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参与者,为乡村做出贡献,而建筑师也可以通过设计让人们有参与感。与此同时,王维仁指出乡村在建设过程中也要向城市学习。随着城市发展,很多地方的街道尺度已经丧失,孩童无法体会自然环境中好的建设所带来的益处,如果我们在乡村里面能够找到建筑跟自然的关系、人跟自然的关系、重新拾回我们的尺度和经验,便可以有效的改善乡村环境。我相信我们对乡村做贡献,乡村也能对城市做贡献。

谈到为楼纳带来的“未来乡村馆”的设计初衷及理念追求,章明认为建筑师在乡建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这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整合多样资源。建筑师能做的事情就是用建筑师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个适合的建筑,在地文脉是让这个建筑自由生长的很重要的一点。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章明将预设性让位于可能性,让建筑在自然环境因素下生长出自己的可能性,并希望它可以作为一个有一定示范意义的参照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功能复制与复原。
乡村的复兴之路漫长而充满挑战,在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十字路口中,乡村无法进行迅速的改变,“VILLAGE VISION未来乡村”楼纳实践在如火如荼的乡建热潮大框架下,为众多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及各领域专家聚合在一起共同研究乡村复兴搭建了平台。实践以设计为驱动,为乡村的复兴发展提供全新的理念、思路与模式,力求为乡村未来发展做出指引性贡献。
至此,“VILLAGE VISION”楼纳实践启动会在楼纳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