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的轮回!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东京国立竞技场。
如果我是在对一个体育迷或足球迷说起这个名字,对方也许不会感到陌生。这座作为日本国体育精神象征的体育场,建于1950年代,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由此被永远记录在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史册之上;它同时还是自1980年代世界俱乐部“洲际杯”落户在日本,并由于其著名的主赞助商而在中国被称为“丰田杯”,曾经是全世界球迷每年最关注的,这项世界俱乐部顶级赛事的主体育场,它由于在这里上演的一场场彪炳史册的经典比赛,而与意大利的米兰圣西罗和罗马奥林匹克、英国的温布利、德国曾经的慕尼黑奥林匹克球场和翻新过的柏林奥林匹克球场、巴西的马拉卡纳、阿根廷的糖果盒和纪念碑球场、西班牙的伯纳乌与诺坎普等等,并列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足球圣殿。
当然,如果我是在向一个对体育并不怎么感兴趣的人谈起它,比如一位文艺女青年或法学男青年,那么还是要费些思量的。也许我应该这样介绍:你看过《东京爱情故事》吗?你还记得那几场高楼屋顶平台上的戏吗?记得那背景中的、庞大的体育场吗?或者,还记得莉香和完治几次三番上演“分别游戏”及“最后告别”的那个小广场吗?是的,没错,在那部深深影响了一代中国大学生的爱情观的经典日剧中,这座全称为“国立霞丘陆上竞技场”的体育场,被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具,是对东京乃至日本的城市化与现代化生活的一种象征,那个屋顶平台就位于体育场附近的日本青年馆楼顶,而那个小广场则据说就在离体育场代代木门不远的地方,那里是东京的年轻人经常聚集、集会、活动的场所。
是的,东亚足球锦标赛,是个在全球的足球世界版图上微不足道的比赛。它的微不足道,直接体现在,将参加今年南非的世界杯大赛的日本队和韩国队,都只把它作为一个考察替补阵容的练习赛性质的比赛;体现在,日本、韩国只是把他们互相交手的比赛,当作一场真正的热身赛,真刀真枪,而在对中国队时,他们或多或少都表现出某种心不在焉的姿态——日本因心不在焉而无法敲开中国的大门,韩国则因心不在焉直接被中国男足打破了纪录并打成了筛子。
而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体育场里,当中国男足的小伙子们以非常陌生甚至很有些局促的状态,接过那个超过其应有份量的奖杯时,他们一度都茫然了,不知道怎么庆祝——是的,中国足球,胜利太少,失败过多,这种不正常,都已经影响到了现在的这支不少成员还只能说初出茅庐的国足,让他们过早的面对了过大的压力,让他们无法感受足球本应带来的乐趣。假如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国足这次的平日胜韩就不完全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将日本逼到要用真本事来应对,他们把韩国的动作从变形逼到了“变态”;他们应当可以通过这样的小胜利,重新获取足球的乐趣,失落的信心——当然,还有那可观的五十万美元奖金所带来的感官刺激。
然而,当我在视频转播中看到杜威在寒冷的夜空下举起奖杯的时候,看到冠军奖金牌后簇拥在一起的男足队员打出鲜红的国旗的时候,我还是不争气的挤出了几滴泪水——那是一种不由自主、发自内心的激动,一种如同在《建国大业》中子怡JJ说的面对五星红旗时的“莫名的激动和兴奋”。而在那一刻,我更是似乎看到了中国足球的一个轮回,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的一种轮回。
东京国立竞技场,其实也可算是中国足球的一个福地。二十三年前,1987年10月26日,正是在这里,在一场秋雨之中,中国国家队2:0战胜了日本代表队,从而获得了汉城第二十四届奥运会的入场券,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成年组别中打进世界大赛的决赛阶段比赛。那瓢泼大雨、座无虚席的球场、响彻全场的独有的喇叭声以及比赛结束后近乎中日大联欢的场面(这是我印象当中最不真切但却又固执地最为深刻残留的一方面),还有那在东京同样寒冷的夜雨中尽情飘舞的五星红旗,几乎是我有自主记忆之后对中国足球的最初同时也是最欢乐的回忆。(客观说,1985年的“5.19”事件,我因为实在太小,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直接印象了,尽管那场比赛我肯定也是看了的。)那时的快乐是单纯的,因而也是更加真诚的,其浓度甚至一定程度上要超过2001年的世界杯出线;同时,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欢乐,才会使得两年后当同样的那支中国队倒在新加坡的“黑色五分钟”和“黑色三分钟”的世界杯大门外时,形成的感情上的反差、那种失望、那份苦涩的滋味,是那样的痛入骨髓,让人难以忘怀。更没想到的是,那之后的中国足球就一再一再倒在出线的门槛前,而中国足球也因此一步步下滑,连职业化也无法挽救其颓势,连仅有的一次世界杯出线也无法刺激其复兴,直到今天的沉沦。二十三年了,中国足球带我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噩梦。
于是,在东京国立竞技场的这个冠军,尽管微不足道,然而却又可以是意义非凡的。如果中国足球真能找回那失落了二十三年的光荣的传统,真能回到那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来,真能如这次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无论场面如何都竭尽全力拼到最后一刻,找回那个影响了整个体坛的“志行精神”,那么输赢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国真的有最好的球迷,不是那种近乎愚蠢的、被人收买的“胜也爱你、败也爱你,爱你等于爱自己”式的“愚忠”,而是真正懂足球的真心热爱——其实,真正的球迷永远都是最后离开球场的人。
二十三年,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当柳海光和唐尧东在东京攻破日本队球门的时候,今天很多的球迷或“伪球迷”还没有开始看球,我的几个“90后”或“前90后”的朋友还没有降生,这届国家队里的张琳芃、武磊等离出世还有很长的时间……但今天,对所有这些人来说,似乎又面临一次重新开始梦想的机会。
人生如球,球如人生,只有紧紧把握住生命的航向,你才能牢牢扼住命运的咽喉。这话并不只针对中国足球,因为一个人自己的人生比中国足球可以经历的轮回,要少得太多太多……
如果我是在对一个体育迷或足球迷说起这个名字,对方也许不会感到陌生。这座作为日本国体育精神象征的体育场,建于1950年代,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由此被永远记录在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史册之上;它同时还是自1980年代世界俱乐部“洲际杯”落户在日本,并由于其著名的主赞助商而在中国被称为“丰田杯”,曾经是全世界球迷每年最关注的,这项世界俱乐部顶级赛事的主体育场,它由于在这里上演的一场场彪炳史册的经典比赛,而与意大利的米兰圣西罗和罗马奥林匹克、英国的温布利、德国曾经的慕尼黑奥林匹克球场和翻新过的柏林奥林匹克球场、巴西的马拉卡纳、阿根廷的糖果盒和纪念碑球场、西班牙的伯纳乌与诺坎普等等,并列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足球圣殿。
当然,如果我是在向一个对体育并不怎么感兴趣的人谈起它,比如一位文艺女青年或法学男青年,那么还是要费些思量的。也许我应该这样介绍:你看过《东京爱情故事》吗?你还记得那几场高楼屋顶平台上的戏吗?记得那背景中的、庞大的体育场吗?或者,还记得莉香和完治几次三番上演“分别游戏”及“最后告别”的那个小广场吗?是的,没错,在那部深深影响了一代中国大学生的爱情观的经典日剧中,这座全称为“国立霞丘陆上竞技场”的体育场,被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具,是对东京乃至日本的城市化与现代化生活的一种象征,那个屋顶平台就位于体育场附近的日本青年馆楼顶,而那个小广场则据说就在离体育场代代木门不远的地方,那里是东京的年轻人经常聚集、集会、活动的场所。
是的,东亚足球锦标赛,是个在全球的足球世界版图上微不足道的比赛。它的微不足道,直接体现在,将参加今年南非的世界杯大赛的日本队和韩国队,都只把它作为一个考察替补阵容的练习赛性质的比赛;体现在,日本、韩国只是把他们互相交手的比赛,当作一场真正的热身赛,真刀真枪,而在对中国队时,他们或多或少都表现出某种心不在焉的姿态——日本因心不在焉而无法敲开中国的大门,韩国则因心不在焉直接被中国男足打破了纪录并打成了筛子。
而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体育场里,当中国男足的小伙子们以非常陌生甚至很有些局促的状态,接过那个超过其应有份量的奖杯时,他们一度都茫然了,不知道怎么庆祝——是的,中国足球,胜利太少,失败过多,这种不正常,都已经影响到了现在的这支不少成员还只能说初出茅庐的国足,让他们过早的面对了过大的压力,让他们无法感受足球本应带来的乐趣。假如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国足这次的平日胜韩就不完全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将日本逼到要用真本事来应对,他们把韩国的动作从变形逼到了“变态”;他们应当可以通过这样的小胜利,重新获取足球的乐趣,失落的信心——当然,还有那可观的五十万美元奖金所带来的感官刺激。
然而,当我在视频转播中看到杜威在寒冷的夜空下举起奖杯的时候,看到冠军奖金牌后簇拥在一起的男足队员打出鲜红的国旗的时候,我还是不争气的挤出了几滴泪水——那是一种不由自主、发自内心的激动,一种如同在《建国大业》中子怡JJ说的面对五星红旗时的“莫名的激动和兴奋”。而在那一刻,我更是似乎看到了中国足球的一个轮回,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的一种轮回。
东京国立竞技场,其实也可算是中国足球的一个福地。二十三年前,1987年10月26日,正是在这里,在一场秋雨之中,中国国家队2:0战胜了日本代表队,从而获得了汉城第二十四届奥运会的入场券,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成年组别中打进世界大赛的决赛阶段比赛。那瓢泼大雨、座无虚席的球场、响彻全场的独有的喇叭声以及比赛结束后近乎中日大联欢的场面(这是我印象当中最不真切但却又固执地最为深刻残留的一方面),还有那在东京同样寒冷的夜雨中尽情飘舞的五星红旗,几乎是我有自主记忆之后对中国足球的最初同时也是最欢乐的回忆。(客观说,1985年的“5.19”事件,我因为实在太小,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直接印象了,尽管那场比赛我肯定也是看了的。)那时的快乐是单纯的,因而也是更加真诚的,其浓度甚至一定程度上要超过2001年的世界杯出线;同时,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欢乐,才会使得两年后当同样的那支中国队倒在新加坡的“黑色五分钟”和“黑色三分钟”的世界杯大门外时,形成的感情上的反差、那种失望、那份苦涩的滋味,是那样的痛入骨髓,让人难以忘怀。更没想到的是,那之后的中国足球就一再一再倒在出线的门槛前,而中国足球也因此一步步下滑,连职业化也无法挽救其颓势,连仅有的一次世界杯出线也无法刺激其复兴,直到今天的沉沦。二十三年了,中国足球带我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噩梦。
于是,在东京国立竞技场的这个冠军,尽管微不足道,然而却又可以是意义非凡的。如果中国足球真能找回那失落了二十三年的光荣的传统,真能回到那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来,真能如这次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无论场面如何都竭尽全力拼到最后一刻,找回那个影响了整个体坛的“志行精神”,那么输赢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国真的有最好的球迷,不是那种近乎愚蠢的、被人收买的“胜也爱你、败也爱你,爱你等于爱自己”式的“愚忠”,而是真正懂足球的真心热爱——其实,真正的球迷永远都是最后离开球场的人。
二十三年,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当柳海光和唐尧东在东京攻破日本队球门的时候,今天很多的球迷或“伪球迷”还没有开始看球,我的几个“90后”或“前90后”的朋友还没有降生,这届国家队里的张琳芃、武磊等离出世还有很长的时间……但今天,对所有这些人来说,似乎又面临一次重新开始梦想的机会。
人生如球,球如人生,只有紧紧把握住生命的航向,你才能牢牢扼住命运的咽喉。这话并不只针对中国足球,因为一个人自己的人生比中国足球可以经历的轮回,要少得太多太多……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