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现实主义写作对童话创作的偏离(从与《快乐王子》对比谈起)
《稻草人》——现实主义写作对童话创作的偏离
从与《快乐王子》对比谈起
(一篇现当代文学史作业)
《稻草人》是叶圣陶创作的一篇童话。
要讲今天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简单了解一下“童话”这个题材在中国的来龙去脉。
◆ STEP ONE 了解“童话”发展背景
一、“童话”概念的产生
中国古代虽然文学发展繁荣,诗词小说戏剧等题材丰富多样,但并没有“童话”这种文学样式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童话”一词,是在1908年孙毓修编撰的《童话》杂志。但当时童话的概念与现在并不相同,而是指“儿童喜听的话”或“儿童能理解的话语”。
童话这个名词被提出以后,对童话在中国的发展进步贡献较大的是周作人、鲁迅、赵景深等人。到今天,“童话”被定义为一种以幻想性为根本特征的文学体裁,成为儿童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是并列的关系,它们共同组成了儿童文学这一个总体。
二、“童话”在中国的创作道路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童话是在五四时期开始产生的。与西方现代童话从民间童话衍生而来的途径不同,中国的现代童话是由翻译、改编、模仿外国童话、进而创作民族特色的文学童话开始的。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界普遍认同了“儿童本位论”,即以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学创作论点。它应当“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 “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使各期之儿童得保其自然之本相”,是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而创作的。五四先锋们反对中国古代“文以载道”式的过于注重教化的蒙读文章,重新翻译引进了大量西方的童话作品。以茅盾、郑振铎为代表,译述改编外国童话作品,成了五四童话创作的第一阶段。不少作品如《皇帝的新衣》、《爱的教育》得到重译,恢复了其本来面目。
大量外国作品的输入,一方面填补了儿童读物的空白,一方面也引起拓荒者们自己试一试、进行童话原创的念头。这种“试一试”的念头,一来表现在借鉴外国童话榜样,搜集整理开发中国民间故事,一来是进行原创生产。
叶圣陶作为童话创作的先锋者,在1922年创作出了《稻草人》这部作品。
◆ STEP TWO 与《快乐王子》对比
虽然叶圣陶是原创童话的先锋,但是叶自己也承认他在童话创作中受到很多外国作家的影响,比如安徒生、格林、王尔德等。今天要讨论的《稻草人》就是受到了王尔德的影响。
一、相似点
如果大家读一下《稻草人》这篇童话作品,就会发现它和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
在主题上,都是对残酷现实世界之眼泪、悲伤、痛苦、灾难、穷困的反映。
两者都采用了“三件事”叙事结构,“即性质相同的事件反复三次”。
两个故事都是对主人公介绍交待、依次展现三个令人心酸的现实场景。
其中主人公均都充满爱心,都因为本身的原因而只能成为生活不幸的见证者和痛苦的旁观者,最后都因为心力憔悴而死去。
三件事中的人均为生病的孩子、穷苦的母亲等穷人形象。
在语言上,二者都长于使用梦幻般的语言来描写风景,烘托气氛。
二、根本上的不同
但两者又有着根本上的不同。王尔德是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作家,而叶圣陶则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作家。再细细研究,两个故事也存在着非常多的不同之处。比如虽然两个主角都不能动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受苦,但是快乐王子有燕子代他去给予别人有限的帮助;而稻草人是孤单一人的。而最明显的不同在于结尾。
两个故事都是以悲剧结尾的。但是《快乐王子》又隐含着救赎:王子的心和燕子被送到上帝身边去了。
“多么稀奇古怪的事!”铸像厂的工头说,“这颗破裂的铅心在炉子里熔化不了。我们只好把它扔掉。”他们便把它(快乐王子的心)扔到了垃圾堆里,死去的那只燕子也躺在那儿。“把城市里最珍贵的两件东西给我拿来,”上帝对他的一位天使说。于是天使就把铅心和死鸟给上帝带了回来。
“你的选择对极了,”上帝说,“因为在我这天堂的花园里,小鸟可以永远地放声歌唱,而在我那黄金的城堡中,快乐王子可以尽情地赞美我。”
但《稻草人》的结尾是非常惨的。
明天早晨,农夫从河岸经过,发现了河中的死尸。传告大众,近村的男女都赶出来看。杂遝的脚声惊醒了酣睡的渔妇,她看那木桶中的鲫鱼,已经僵僵地死了。拿了鱼桶回入船舱,病孩的面庞更瘦了一点,咳嗽没有一刻间断了。那老农妇也跟着大众到河边来看,走过她的稻田时,顺便一看她自己的成绩。完了,一夜功夫,未长足的稻穗都垂垂地倒了下来,稻叶全转了干枯的颜色!她于是捶胸顿足地哭。人家回过来问他时,看见那稻草人横倒在田旁了。
所有出现的人物的结局都是 from bad to worse的。反抗被卖的女人自尽了;渔妇整夜只打到一条鲫鱼;而这条鲫鱼死了;渔妇的儿子病情加重了;老农妇的稻田彻底完了;稻草人不堪重负倒下去了。满目苍夷没有得到人能抚平,伤疤被揭开,血继续平静地、一如既往地流淌。现实主义的凄凉余韵回荡在文末久久不肯离去。
◆ STEP THREE 童话创作的幻想性
“童话”是一种以幻想性为根本特征的文学体裁,是儿童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王尔德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即“撒谎的艺术”。他所说的撒谎即非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恰恰正是童话创作手法的核心。
“艺术家承认生活中的事实,但是他们把生活中的事实转化成美的形象,使其成为怜悯或恐惧的载体,并且显示出他们的色彩、奇观以及真正的伦理含义,通过他们建造一个比现实更真实、更具崇高内涵的世界。”关注现实生活,但又要用艺术和美使之得以升华——这种创作理念使得王尔德的童话总是有抹不掉的悲伤,贯穿着敏感而美丽的社会哀怜。
《快乐王子》有许多对社会生活的描写,但是是有限度的,王尔德并没有对苦难以及对苦难的感受作过多地宣扬,最后的悲剧中又存在救赎。这是一种想象的、唯美式的拯救。
而《稻草人》则偏离了这一手法,《稻草人》描写现实的苦难是为了加强对现实苦难的体验与控诉,这是一种具体的、感官式的体验。整个作品只是呈现了一个凄凉而又毫无希望的世界。有人指出:“在这个作品里,稻草人是唯一的童话人物形象,它充当的只是一个展现现实农村贫困、灾难图景的‘视角’,等它倒地之后,剩下的也就只有真真切切的人间惨状了。总的来看,这个作品的童话意味已是非常微弱。”
在叶圣陶童话里,无论是幻想还是拟人手法,均只作为一种技巧而存在。比如稻草人的存在。稻草人本身几乎没有意义,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提供一个看到事情的视角。这些技巧的运用服务于主题的表达,目的是使儿童通过符合其心理与思维的方式更便捷地踏人现实人生,通过童话的形式、儿童的视角达到对现实的讽与刺、痛与恨。
◆ STEP FOUR现实主义童话的存在意义
现实主义童话是与“儿童本位论”偏离的,也是是与童话创作手法偏离的。但鲁迅先生称誉它“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郑振铎在《<稻草人>序》中认为:“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可以说是应该的。他们需要知道人间社会的现状,正如需要知道地理和博物的知识一样,我们不必,也不能有意的去防阻他。”
话本身或许没什么问题,我们当然要考虑到当时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在当时的社会中,能创作出童话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作家和儿童都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里,他们无法超越现实社会。但是叶圣陶的创作手法、郑振铎的思想观念,明显是和“儿童本位论”不符的。他们并没有按照理论家们的构思去“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而是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冷酷的社会,引导儿童认识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他们不是为了纯粹的儿童而创作,而是为了要成为成人的儿童而创作。而他们创作的预想对象,也不是普通的小孩,而是可以理解为什么稻草人可以有思想却不能去帮助别人只能内心受煎熬的,纯洁又深沉,既天真又成熟的理想儿童。
现实主义童话本来就是很矛盾的一种说法。一定要用“童话”这个题材来展现“成人的悲哀”吗?那么童话,一个以幻想为根本特征的文学体裁的存在意义,和任何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特别是改编成儿童版的文字的成人现实主义作品,又有什么区别呢?
从与《快乐王子》对比谈起
(一篇现当代文学史作业)
《稻草人》是叶圣陶创作的一篇童话。
要讲今天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简单了解一下“童话”这个题材在中国的来龙去脉。
◆ STEP ONE 了解“童话”发展背景
一、“童话”概念的产生
中国古代虽然文学发展繁荣,诗词小说戏剧等题材丰富多样,但并没有“童话”这种文学样式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童话”一词,是在1908年孙毓修编撰的《童话》杂志。但当时童话的概念与现在并不相同,而是指“儿童喜听的话”或“儿童能理解的话语”。
童话这个名词被提出以后,对童话在中国的发展进步贡献较大的是周作人、鲁迅、赵景深等人。到今天,“童话”被定义为一种以幻想性为根本特征的文学体裁,成为儿童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是并列的关系,它们共同组成了儿童文学这一个总体。
二、“童话”在中国的创作道路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童话是在五四时期开始产生的。与西方现代童话从民间童话衍生而来的途径不同,中国的现代童话是由翻译、改编、模仿外国童话、进而创作民族特色的文学童话开始的。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界普遍认同了“儿童本位论”,即以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学创作论点。它应当“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 “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使各期之儿童得保其自然之本相”,是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而创作的。五四先锋们反对中国古代“文以载道”式的过于注重教化的蒙读文章,重新翻译引进了大量西方的童话作品。以茅盾、郑振铎为代表,译述改编外国童话作品,成了五四童话创作的第一阶段。不少作品如《皇帝的新衣》、《爱的教育》得到重译,恢复了其本来面目。
大量外国作品的输入,一方面填补了儿童读物的空白,一方面也引起拓荒者们自己试一试、进行童话原创的念头。这种“试一试”的念头,一来表现在借鉴外国童话榜样,搜集整理开发中国民间故事,一来是进行原创生产。
叶圣陶作为童话创作的先锋者,在1922年创作出了《稻草人》这部作品。
◆ STEP TWO 与《快乐王子》对比
虽然叶圣陶是原创童话的先锋,但是叶自己也承认他在童话创作中受到很多外国作家的影响,比如安徒生、格林、王尔德等。今天要讨论的《稻草人》就是受到了王尔德的影响。
一、相似点
如果大家读一下《稻草人》这篇童话作品,就会发现它和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
在主题上,都是对残酷现实世界之眼泪、悲伤、痛苦、灾难、穷困的反映。
两者都采用了“三件事”叙事结构,“即性质相同的事件反复三次”。
两个故事都是对主人公介绍交待、依次展现三个令人心酸的现实场景。
其中主人公均都充满爱心,都因为本身的原因而只能成为生活不幸的见证者和痛苦的旁观者,最后都因为心力憔悴而死去。
三件事中的人均为生病的孩子、穷苦的母亲等穷人形象。
在语言上,二者都长于使用梦幻般的语言来描写风景,烘托气氛。
二、根本上的不同
但两者又有着根本上的不同。王尔德是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作家,而叶圣陶则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作家。再细细研究,两个故事也存在着非常多的不同之处。比如虽然两个主角都不能动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受苦,但是快乐王子有燕子代他去给予别人有限的帮助;而稻草人是孤单一人的。而最明显的不同在于结尾。
两个故事都是以悲剧结尾的。但是《快乐王子》又隐含着救赎:王子的心和燕子被送到上帝身边去了。
“多么稀奇古怪的事!”铸像厂的工头说,“这颗破裂的铅心在炉子里熔化不了。我们只好把它扔掉。”他们便把它(快乐王子的心)扔到了垃圾堆里,死去的那只燕子也躺在那儿。“把城市里最珍贵的两件东西给我拿来,”上帝对他的一位天使说。于是天使就把铅心和死鸟给上帝带了回来。
“你的选择对极了,”上帝说,“因为在我这天堂的花园里,小鸟可以永远地放声歌唱,而在我那黄金的城堡中,快乐王子可以尽情地赞美我。”
但《稻草人》的结尾是非常惨的。
明天早晨,农夫从河岸经过,发现了河中的死尸。传告大众,近村的男女都赶出来看。杂遝的脚声惊醒了酣睡的渔妇,她看那木桶中的鲫鱼,已经僵僵地死了。拿了鱼桶回入船舱,病孩的面庞更瘦了一点,咳嗽没有一刻间断了。那老农妇也跟着大众到河边来看,走过她的稻田时,顺便一看她自己的成绩。完了,一夜功夫,未长足的稻穗都垂垂地倒了下来,稻叶全转了干枯的颜色!她于是捶胸顿足地哭。人家回过来问他时,看见那稻草人横倒在田旁了。
所有出现的人物的结局都是 from bad to worse的。反抗被卖的女人自尽了;渔妇整夜只打到一条鲫鱼;而这条鲫鱼死了;渔妇的儿子病情加重了;老农妇的稻田彻底完了;稻草人不堪重负倒下去了。满目苍夷没有得到人能抚平,伤疤被揭开,血继续平静地、一如既往地流淌。现实主义的凄凉余韵回荡在文末久久不肯离去。
◆ STEP THREE 童话创作的幻想性
“童话”是一种以幻想性为根本特征的文学体裁,是儿童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王尔德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即“撒谎的艺术”。他所说的撒谎即非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恰恰正是童话创作手法的核心。
“艺术家承认生活中的事实,但是他们把生活中的事实转化成美的形象,使其成为怜悯或恐惧的载体,并且显示出他们的色彩、奇观以及真正的伦理含义,通过他们建造一个比现实更真实、更具崇高内涵的世界。”关注现实生活,但又要用艺术和美使之得以升华——这种创作理念使得王尔德的童话总是有抹不掉的悲伤,贯穿着敏感而美丽的社会哀怜。
《快乐王子》有许多对社会生活的描写,但是是有限度的,王尔德并没有对苦难以及对苦难的感受作过多地宣扬,最后的悲剧中又存在救赎。这是一种想象的、唯美式的拯救。
而《稻草人》则偏离了这一手法,《稻草人》描写现实的苦难是为了加强对现实苦难的体验与控诉,这是一种具体的、感官式的体验。整个作品只是呈现了一个凄凉而又毫无希望的世界。有人指出:“在这个作品里,稻草人是唯一的童话人物形象,它充当的只是一个展现现实农村贫困、灾难图景的‘视角’,等它倒地之后,剩下的也就只有真真切切的人间惨状了。总的来看,这个作品的童话意味已是非常微弱。”
在叶圣陶童话里,无论是幻想还是拟人手法,均只作为一种技巧而存在。比如稻草人的存在。稻草人本身几乎没有意义,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提供一个看到事情的视角。这些技巧的运用服务于主题的表达,目的是使儿童通过符合其心理与思维的方式更便捷地踏人现实人生,通过童话的形式、儿童的视角达到对现实的讽与刺、痛与恨。
◆ STEP FOUR现实主义童话的存在意义
现实主义童话是与“儿童本位论”偏离的,也是是与童话创作手法偏离的。但鲁迅先生称誉它“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郑振铎在《<稻草人>序》中认为:“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可以说是应该的。他们需要知道人间社会的现状,正如需要知道地理和博物的知识一样,我们不必,也不能有意的去防阻他。”
话本身或许没什么问题,我们当然要考虑到当时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在当时的社会中,能创作出童话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作家和儿童都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里,他们无法超越现实社会。但是叶圣陶的创作手法、郑振铎的思想观念,明显是和“儿童本位论”不符的。他们并没有按照理论家们的构思去“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而是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冷酷的社会,引导儿童认识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他们不是为了纯粹的儿童而创作,而是为了要成为成人的儿童而创作。而他们创作的预想对象,也不是普通的小孩,而是可以理解为什么稻草人可以有思想却不能去帮助别人只能内心受煎熬的,纯洁又深沉,既天真又成熟的理想儿童。
现实主义童话本来就是很矛盾的一种说法。一定要用“童话”这个题材来展现“成人的悲哀”吗?那么童话,一个以幻想为根本特征的文学体裁的存在意义,和任何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特别是改编成儿童版的文字的成人现实主义作品,又有什么区别呢?
-
纪诺亚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7 18: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