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是个怪胎
CCTV-6在播出《大唐玄奘》,早就听说有这样一部电影,于是从头看到尾。
不过,越看越疑惑,这部电影的投资人和导演,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心态、动机的呢?这是一部基于正史的历史题材传记片,自然要表现玄奘取经之艰辛与信仰之坚定。因此,片中的玄奘遭受了风沙、饥渴、疾病、劳累等磨难,还要不断遭受战乱之扰,踽踽独行,为心中的信仰而不辞辛劳,不畏艰辛,不远万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这不正是《西游记》的主题吗,这不正是大量改编自《西游记》且还在不断改编、翻拍中的《西游记》题材影视剧的主题吗,此片与之又有何不同呢?不但主题没有新意,故事、人物也大致相同,只是缺少孙悟空、妖魔鬼怪、佛祖等。看/听到这里,霍建起前辈可能要极力反驳了,“我拍的是历史题材,不是神话魔幻题材;我不是在拍《西游记》,我是在拍玄奘的真实历史事迹”。这或许就是他的初衷与动机。但是,历史也罢,传记也罢,真实也罢,都绕不开受众头脑中的《西游记》,因为《西游记》太优秀了,太精彩了,太著名了,你不可能超出《西游记》的影响圈和辐射圈而把《西游记》的主要人物之一——唐僧拍出新意。
接受美学/Acceptance Aesthetic强调,读者/受众对于一部艺术作品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不仅仅是读者/接受者,也是传播者/二度创作者,即作者。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因为成千上万的读者都在积极参与莎士比亚原作的再释/Re-interpretation与重构/Re-construction。“孙悟空”也是如此,且有胜之而无不及,一千个中国人心中有几千个“孙悟空”,这就是《西游记》之所以会被影视剧不断翻拍/重拍的缘故。记得多年前,深圳有一位业余编剧完成了35集电视剧《吴承恩》的剧本,与我联系摄制事宜,我向他指出若把此剧拍成严肃、庄严、郑重的历史题材,以表现吴承恩为了写作《西游记》而付出的艰辛与执着,没有多大意思,观众是不会买账的。他表示不解,强调一定要与《西游记》区别开来,不能让观众想起《西游记》的影子。我劝告道,那不可能,我们作者/编导无法左右读者/受众,只能因势利导,只能顺势而为,只能借力打力,只能借景造景。
《大唐玄奘》的票房果然不佳,亏了本,业界与学界口碑都不好。《吴承恩》最终难以说服投资人,找不到投资,没拍出来。前者是个怪胎,后者胎死腹中。
其实,受众根本不在乎什么题材,也不关系主创们有什么意图,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的,心中自有一杆秤——那就是美感与新意。
与其把《大唐玄奘》《吴承恩》搞成故事片/剧情片,真不如拍成纪录片,因为纪录片天生追求真实,适合表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但是,恐怕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的霍前辈又觉着掉份、丢人吧?其实,这又是一个误区,观众也不在乎什么类型/片种,还是要看是否有美感,是否有新意,这也正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上了院线照样成功的缘故。
近来,为电影《法门寺之侠女神器》遴选武打演员,很多习武多年特别是多次参加国内外体育表演的人,其实,并不一定能演好电影里的武打角色。因为,他们是局中人/当局者/内行,套路、程式、模版、范式、教条早已深深烙印于脑海中,不大容易被另一个行业的话语而改变,反倒是那些有点武术基础但又不是体育界重要人物的人,愿意创新,愿意突破自己,愿意超越自我,譬如当年的李连杰。
不过,越看越疑惑,这部电影的投资人和导演,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心态、动机的呢?这是一部基于正史的历史题材传记片,自然要表现玄奘取经之艰辛与信仰之坚定。因此,片中的玄奘遭受了风沙、饥渴、疾病、劳累等磨难,还要不断遭受战乱之扰,踽踽独行,为心中的信仰而不辞辛劳,不畏艰辛,不远万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这不正是《西游记》的主题吗,这不正是大量改编自《西游记》且还在不断改编、翻拍中的《西游记》题材影视剧的主题吗,此片与之又有何不同呢?不但主题没有新意,故事、人物也大致相同,只是缺少孙悟空、妖魔鬼怪、佛祖等。看/听到这里,霍建起前辈可能要极力反驳了,“我拍的是历史题材,不是神话魔幻题材;我不是在拍《西游记》,我是在拍玄奘的真实历史事迹”。这或许就是他的初衷与动机。但是,历史也罢,传记也罢,真实也罢,都绕不开受众头脑中的《西游记》,因为《西游记》太优秀了,太精彩了,太著名了,你不可能超出《西游记》的影响圈和辐射圈而把《西游记》的主要人物之一——唐僧拍出新意。
![]() |
接受美学/Acceptance Aesthetic强调,读者/受众对于一部艺术作品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不仅仅是读者/接受者,也是传播者/二度创作者,即作者。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因为成千上万的读者都在积极参与莎士比亚原作的再释/Re-interpretation与重构/Re-construction。“孙悟空”也是如此,且有胜之而无不及,一千个中国人心中有几千个“孙悟空”,这就是《西游记》之所以会被影视剧不断翻拍/重拍的缘故。记得多年前,深圳有一位业余编剧完成了35集电视剧《吴承恩》的剧本,与我联系摄制事宜,我向他指出若把此剧拍成严肃、庄严、郑重的历史题材,以表现吴承恩为了写作《西游记》而付出的艰辛与执着,没有多大意思,观众是不会买账的。他表示不解,强调一定要与《西游记》区别开来,不能让观众想起《西游记》的影子。我劝告道,那不可能,我们作者/编导无法左右读者/受众,只能因势利导,只能顺势而为,只能借力打力,只能借景造景。
《大唐玄奘》的票房果然不佳,亏了本,业界与学界口碑都不好。《吴承恩》最终难以说服投资人,找不到投资,没拍出来。前者是个怪胎,后者胎死腹中。
其实,受众根本不在乎什么题材,也不关系主创们有什么意图,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的,心中自有一杆秤——那就是美感与新意。
与其把《大唐玄奘》《吴承恩》搞成故事片/剧情片,真不如拍成纪录片,因为纪录片天生追求真实,适合表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但是,恐怕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的霍前辈又觉着掉份、丢人吧?其实,这又是一个误区,观众也不在乎什么类型/片种,还是要看是否有美感,是否有新意,这也正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上了院线照样成功的缘故。
近来,为电影《法门寺之侠女神器》遴选武打演员,很多习武多年特别是多次参加国内外体育表演的人,其实,并不一定能演好电影里的武打角色。因为,他们是局中人/当局者/内行,套路、程式、模版、范式、教条早已深深烙印于脑海中,不大容易被另一个行业的话语而改变,反倒是那些有点武术基础但又不是体育界重要人物的人,愿意创新,愿意突破自己,愿意超越自我,譬如当年的李连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