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建筑的意境》
终于忙完论文大纲和外文选题的事情了…对于我这种拖延症晚期的人来讲,每次卡着时间痛苦的赶作业之后,总要暗下决心:我下次一定抓紧时间写,一定提前做安排,一定在写作业的时候不手贱乱翻书到停不下来…但是:然并卵。我还是本来可以三天写完的论文大纲一下拖到了第五天… 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看小说了,那看什么呢?最近转型看社科类书籍。真要感谢在图书馆自习的我自始至终雷打不动的坚守着社科类书库的角落位置,同时也因为自己那种"正事不干闲事一堆"的"习惯"让我成功发现了社科类书籍这片有趣迷人的"新大陆"。 最近看的书是萧默的《建筑的意境》,由中华书局出版。通读全书过后只有一个感觉:真后悔当年没选土木专业。 说实话,对于建筑领域的一切事物我并不觉得枯燥,大概只是停留在审美阶段吧,从我个人角度来讲,一个喜爱建筑并有心致力于建筑事业的人,最基础的心态与能力就是要具备独特的审美观,它要求人们设计出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夺人眼球眼花缭乱,而是要让建筑拥有自己独特的"内在灵魂"。正如书中开篇所说,德国的科隆教堂始建于1248年,历经650年的时间洗礼,仍不减整座建筑的宏伟之势。当人们仰视那直耸云霄的150米高的教堂尖顶时,我们不单是惊叹于人类创造力的伟大,同样还会感受到建筑背后所代表的基督教那种绝尘脱俗的精神宣扬。而反观中国建筑,比如书中所描述的太和殿广场,则体现了"庄重严肃之中蕴含着平和、宁静与壮阔"之性格内涵。正所谓"在这里既要保持天子的尊严,又要体现天子的‘宽仁厚泽’,还要通过壮阔和隆重来彰显皇帝统治下的这个伟大帝国的气概。" 因此,这本书总结来说是探究建筑从其表面的设计风格入手深入了解其内在的建筑意义,以帮助各位读者在欣赏建筑形体形态之美时,可以更好的理解建筑师通过建筑作品想要传达的各方面信息。 本书是以两大建筑风格派系为线索展开论述,即:西方建筑与东方建筑。书中从建筑的内外部空间、园林设计、城市构建以及建筑的环境艺术与时间变化这几方面来讨论"何谓建筑的意境"。可以说内容方面浅显易懂又不失词句严谨生动,对于想要入门建筑或是初涉该领域的人群来说,不妨细读品味一番。 读罢此书,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探讨中外园林艺术的部分。中国的园林,不论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华贵精致,还是江南园林的人文气韵,无不体现了中国人贴近自然的建筑心态。有这样一句对于我过园林艺术的评价: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大概便道出了中国园林崇尚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下面我选取书中几例稍作浅薄论述。 北京的颐和园是我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从我个人欣赏角度来说,颐和园的建筑模式应该是以整为美,整座园林之所以令人赞美惊叹大抵是因为园中各个建筑的相互呼应。例如昆明湖正东偏南的龙王庙岛与万寿山旁的佛香阁遥相辉映,相得益彰;而湖上的十七孔桥又让游人感受到湖水的壮阔与静谧。不得不说,颐和园所体现的皇家之美正在于其整体性,园中的每座建筑都好似乐谱中的音符一般,缺一个便不成和谐旋律。 然而江南园林的秀雅情趣却在于其小而精,碎而妙。南方的园林多为士人园,因为受到同时代文人雅客的影响,江南之园大多清高风雅,淡素脱俗。南方园林的造园家以计成和张南垣最为著名,前者所创作的《园冶》一书是重要的园林研究资料,上文提及的"虽由人作,宛如天开"便由此而来。前面说到南方园林之美在于它小景相连,园中设计元素拆分为各不相同的部分,整座园林通过一种诗意化的手法来表现建筑意境。比如,唐宋时期的园林,多以松菊、舒啸、寄傲、倦飞、探春、赏幽、风月、秀野、洁华、啸风之类为名。各个方面互不相交,但却自成一趣,引得游客驻足观赏。大概江南园林的精妙便在于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建筑特性。 反观西方园林,用一个比喻来讲好似一部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完整的几何学概论。其园林整体布局方正,讲究"黄金比例",让人仅仅就其视觉感官便获得一种整齐的满足感。比如其典型代表:建于16世纪,位于法国巴黎以南卢瓦尔河谷的尚农苏府邸,其园中极具代表性的广场花园将几何对称的布置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怪不得作者这样评价西方园林: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想来真是精辟妙哉! 但是,不论是东方建筑的厚德载物,还是西方建筑的唯美温柔,不同的建筑派别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建筑意境,这种意境传承至今甚至仍在被设计师们实施运用。 然而我想说的是,建筑之所以被人们列为一种艺术,正是因为建筑所被赋予的独有的灵魂,它可以是哥特的诡异神秘,可以是洛可可一般的雍容华贵。所以对于建筑的欣赏我们不能只限于单方面的表面欣赏,而应该尝试着去看到建筑背后的意境之美。 PS:读者阅读此书时,在读到园林内容的章节时,可以同时观看CCTV的一部纪录片,名曰《园林》,有助于各位对园林艺术更深一步的理解。

写于二〇一七年一月二十一日 好高兴要放寒假啦~回家就是吃吃喝喝睡睡,最近在追《摩斯探长前传第四季》和《禁忌》,实打实的好剧!追完再作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