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成别人心里重要的人

最近在《松浦弥太郎说:假如我現在25岁,最想做的50件事》一书里看到两句话:
1.「收入多寡与公不公平无关;而是与能带给多少人喜悦、感动成正比。」
2.「主动关心别人,就能得到被他人赏识的机会。」
觉得很有趣,因为之前看过的阿德勒的书《超越自卑》里也有类似的观点,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果然,这世间不缺道理,只缺少践行:)
觉得阿德勒说的更深入一些,于是想和你分享部分对我有触动的书摘。
所有失败者——神经症患者、精神病患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同类感和社会兴趣。 他们在处理工作、友谊和性生活中的问题时,都不相信这些问题能通过相互合作得到解决。他们所赋予生命的意义是一种个人所有的意义。 这种人成功的目标实际上仅仅是谋求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感,而他们的成功也只对他们自己有意义。例如,杀人犯承认武器在手时,他们有一种权力感,但是很明显,他们只能让自己相信其重要性。对于其他人而言,拥有武器根本不能提高丝毫身价。 属于个人的意义事实上就是毫无意义。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标志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是他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他人能够接受的意义。 一个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必然也会为他人所效仿,因为从中我们能看出用成功的办法来解决共同的问题。 即使天才,也只能用具有卓著有效性来定义:只有当别人认为某个人的生命对于自己极为重要时,我们才称其为天才。 这样的生命体现的意义必然是:生命的意义是给团体做出贡献。在此我们指的不是所宣称的动机,因为我们不管此类宣称,而只关注真正的成就。成功地解决生活中种种问题的人,他的行为举止似乎已经使他完全自发地认识到这一点:生命的基本意义在于对他人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似乎为其同类的利益所指导,而他克服困难所用的方法也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一个人有无社会兴趣、有无合作精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要素,许多生活中的失败者都是因为太过关注个人目标和利益,缺乏社会兴趣和对他人的关怀。 每一个人都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认识到,人类的重要性是由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决定的,那么他一定踏上错误的道路。
对许多人而言,这可能是一种新观点: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对他人感兴趣,相互合作。 他们也许怀疑我们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 他们也许会发问:“那个体怎么办?要是一个人老想着别人,老为别人的利益奉献自己,那岂不是损害个性?为了得到适当的发展,至少某些人应当首先考虑一下自己吧!难道有些人不应当首先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或加强自己的个性吗?”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它所提出的问题也是错误的。如果一个人根据他所赋予生命的意义,想于人有所贡献,而且他的所有情感都指向其目标,他自然必会以能使他做出最大贡献的方式发展。 他会调整自己,适应目标,他将培养一种社会感,并通过练习娴熟于这种感觉。 一旦确立目标,学习便接踵而至。 此时,他会开始充实自己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并发展自己的能力。 且以爱情与婚姻为例,如果我们深爱自己的伴侣,竭力使其生活得惬意而充足,而同时我们也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潜力与才华发挥得淋离尽至。然而如果不想于他人有所裨益地凭空发展个性,我们只会变得飞扬跋扈,而且郁郁不乐。
上面的书摘来自《超越自卑》这本书的开头,看完惊艳开头,再往后看,感觉就有些平淡,基本就是对核心观点的扩展分析举例,略过也没关系。
而当年看《超越自卑》是因为朋友柴童鞋强烈的推荐,顺手安利下小柴做的微信号「光影流刑地」( wocaohaokan ),在这个号里能看到很赞的手机摄影照片。
小柴说,这本书在帮他克服没必要的自卑内向倾向上起的作用,比任何其他心理学书、任何鸡汤、鸡血文都有用。
我当时听他说完,就立刻找来电子版看了,书中核心观点基本就是我摘录的这些文字。
阿德勒的话对于一直活得偏自我的自己来说,是个很棒的提醒,虽然他的有些文字我觉得有点偏颇。
比如这段:
其他的人怎样了呢?那些从不与人合作的人,那些对生命另赋他意的人,那些只会追问“生命给了我什么”的人,他们又怎样了呢? 他们的生命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他们不仅已经死去,他们的生命也劳而无功。就连地球都似乎在对他们说:“我们不需要你们,你们根本不配拥有生命,你们的目标和奋斗,你们的价值观,你们的灵魂和心灵,通通没有未来可言。滚开吧!你们不受欢迎!死去吧!消失吧!” 对于那些对生命另赋他意的人,我们最后的断语是:“你一无是处,没有人需要你,滚一边去!”
阿德勒说话是不是挺狠的?第一次读时,简直看得我一身冷汗:)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压根不在乎名利和认同,完全有一套自己的价值取向,那也OK吧。
以及每个人生命的意义应该是自己说了算吧。
我不认同用同一套标准要求所有人。有的人来到世界上,可能是想要建功立业,开疆拓土;有的人可能就是想要看看花开草长,晒晒太阳,喝喝酒。有的人热衷帮助他人,有的人只想自己呆着。
只要他内心对所得和代价乐意接受,就好了嘛。非要站在一旁,指责说,「你一无是处」,我觉得挺讨厌的。
不过对于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寻常人类来说,用阿德勒的这套观点「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对他人感兴趣,相互合作。」指导生活,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内心平静以及和谐舒服的人际关系还是有帮助的呀。
这也是我会在这里推荐他的书给你的原因。

勾搭请联系邮箱
yakicreator@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