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建筑
我一直觉得文人建筑太精致也太奢侈,好归好,但实在是离我的日常生活太远,我也消费不起。所以总在想能为我这个class的人设计点什么有意味的东西,可以表达些自己的想法,是这个class可以消费的起的,也是容易理解的,姑且叫自媒体建筑吧。
想法一:银锭观山
何勇在《钟鼓楼》里唱“银锭桥再也望不清,望不清那西山。”作为燕京小八景的“银锭观山”,我一直是很神往。因为北京像是个摊平了的城市,除了几个海子和景山,街道都以规整的横纵网格分布,二环里大部分临街的房子也非常矮小,但路却非常宽阔,整个二环里就像一张擀的很薄的饺子皮,水平的“势”一望无际,但景观却没什么层次感。设想一下,古人站在银锭桥上,眼神拂过碧波荡漾的荷塘,在两岸垂柳的夹侍下直抵起伏的西山,确实是城里难得的好景致。
我曾去过现在的银锭桥,西山确实是看不见了,两侧的酒吧与饭馆也显得有些吵闹,银锭桥对着烟袋斜街,每天人来人往极其热闹,但恐怕没几个人知道这里曾有一处绝佳的景致叫“银锭观山”。
于是我幻想可以在银锭桥边起一座高塔,可以让西山在这个地点再次显现,虽然没有垂柳的夹侍,但也许中关村的高楼可以作为一种演绎,一个新的景框。我不能确定这是不是可行,他关系到这个塔有多高,阻碍视线的楼房有多高。
这也许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很多城市记忆并不依靠实物保存,他们扎根于一个特定的场所地点,扎根于某种特定的空间关系,重要的是把那些湮灭了的关系挖掘出来。
想法二:净+静
我总觉得我是个迟钝的人。迟钝的人是没法做设计的,因为设计是为敏感而挑剔的人做的,比如对美挑剔,对体验挑剔等等。在结婚以前,我对雾霾没有什么感觉,对食材也没什么感觉,可能感觉器官不怎么灵敏,或者好坏的对比不够强烈,所以我对恶劣的空气,糟糕的食材并不在意。在结婚以后,生活变得越来越讲究了,感官似乎也很神奇的发生变化,开始闻出空气里的霾味儿,和牛肉里的香味儿。
不知道这样生活是更好了还是更不好了,好的方面在于我对糟糕的危害身体的环境更敏感了,更知道保护自己;不好的方面可能是我越来越挑剔于吃。
所以我想如何让人们更敏感的意识到周围环境的恶劣,特别是现在,很多时候还能看到雾霾天里很多人不戴口罩。
可能还是在后海这样的地方,我可以造一间玻璃房子,有着极好的密闭性和隔音效果,在里面放一台高质量的新风换气机。等雾霾天的时候,请街上的人走进去体验一下,我觉得会是一个很有戏剧性的体验。人们可以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但却非常安静,可以看到天灰蒙蒙的,但空气很干净,这样的反差会不会让人们增强感官的敏感度呢?
这个项目最好不要花费我一分钱,可以找一些新风换气机和玻璃门窗厂拉赞助。
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建筑师跟普通人更好的交流方式,也不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是可以实现,甚至,可能这些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早就有人做过了。但是,看看自己现在手头的工作,一页一页的PPT,精巧的版式,严整有序的字体,烘托氛围的图画,用这种方式来讲述,感觉自己并不是一个建筑师,而是一个编辑,出一本只有土豪甲方买的书,告诉他该这么生活,可我明明只是个草根啊。
想法一:银锭观山
何勇在《钟鼓楼》里唱“银锭桥再也望不清,望不清那西山。”作为燕京小八景的“银锭观山”,我一直是很神往。因为北京像是个摊平了的城市,除了几个海子和景山,街道都以规整的横纵网格分布,二环里大部分临街的房子也非常矮小,但路却非常宽阔,整个二环里就像一张擀的很薄的饺子皮,水平的“势”一望无际,但景观却没什么层次感。设想一下,古人站在银锭桥上,眼神拂过碧波荡漾的荷塘,在两岸垂柳的夹侍下直抵起伏的西山,确实是城里难得的好景致。
我曾去过现在的银锭桥,西山确实是看不见了,两侧的酒吧与饭馆也显得有些吵闹,银锭桥对着烟袋斜街,每天人来人往极其热闹,但恐怕没几个人知道这里曾有一处绝佳的景致叫“银锭观山”。
于是我幻想可以在银锭桥边起一座高塔,可以让西山在这个地点再次显现,虽然没有垂柳的夹侍,但也许中关村的高楼可以作为一种演绎,一个新的景框。我不能确定这是不是可行,他关系到这个塔有多高,阻碍视线的楼房有多高。
这也许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很多城市记忆并不依靠实物保存,他们扎根于一个特定的场所地点,扎根于某种特定的空间关系,重要的是把那些湮灭了的关系挖掘出来。
想法二:净+静
我总觉得我是个迟钝的人。迟钝的人是没法做设计的,因为设计是为敏感而挑剔的人做的,比如对美挑剔,对体验挑剔等等。在结婚以前,我对雾霾没有什么感觉,对食材也没什么感觉,可能感觉器官不怎么灵敏,或者好坏的对比不够强烈,所以我对恶劣的空气,糟糕的食材并不在意。在结婚以后,生活变得越来越讲究了,感官似乎也很神奇的发生变化,开始闻出空气里的霾味儿,和牛肉里的香味儿。
不知道这样生活是更好了还是更不好了,好的方面在于我对糟糕的危害身体的环境更敏感了,更知道保护自己;不好的方面可能是我越来越挑剔于吃。
所以我想如何让人们更敏感的意识到周围环境的恶劣,特别是现在,很多时候还能看到雾霾天里很多人不戴口罩。
可能还是在后海这样的地方,我可以造一间玻璃房子,有着极好的密闭性和隔音效果,在里面放一台高质量的新风换气机。等雾霾天的时候,请街上的人走进去体验一下,我觉得会是一个很有戏剧性的体验。人们可以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但却非常安静,可以看到天灰蒙蒙的,但空气很干净,这样的反差会不会让人们增强感官的敏感度呢?
这个项目最好不要花费我一分钱,可以找一些新风换气机和玻璃门窗厂拉赞助。
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建筑师跟普通人更好的交流方式,也不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是可以实现,甚至,可能这些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早就有人做过了。但是,看看自己现在手头的工作,一页一页的PPT,精巧的版式,严整有序的字体,烘托氛围的图画,用这种方式来讲述,感觉自己并不是一个建筑师,而是一个编辑,出一本只有土豪甲方买的书,告诉他该这么生活,可我明明只是个草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