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如何走出抑郁症

之前在《如何用读书治疗失恋、无意义感、心碎、工作焦虑等人生疑难杂症(附上书单和药方)里简单介绍过张进老师写的《渡过》一书。
当时就预告过,之后会详细介绍一下。
今天就来兑现啦。
张进在书中写的是『我是如何从抑郁症里走出』的过程,更是自我在破碎坍圮之后,怎样艰难重建和复苏的过程。
三年前,听朋友说张进得抑郁症的消息时,我错愕不已。
张进是财新传媒的副主编,我的第一份媒体实习就是在他手下。印象中的他对工作充满热情和干劲,编辑起记者文章来迅速准确,素有“快刀”之称。开会讲话时,逻辑清晰、谈吐流畅得不像是在随口说。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会得抑郁症。
去看望他的朋友跟我说:“面对他,就像面对一堵墙壁。”在他严重抑郁的期间,吃饭、睡觉、洗澡、起床、出门购物、和人对话……任何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他而言,都成了即使用尽全身力气都可能无法通过的严峻考验。
那段如地狱般的日子持续了有半年之久,直到他遇到良医,得到正确的治疗。在病情好转的第三天,他就写下了自己的病中经历,发表在博客上。在这之后的两年半时间里,做了一辈子新闻的他,把抑郁症当成了一个重大新闻选题和调查对象来对待。他结合自己情况,一边阅读相关精神、心理学书籍、一边采访医生和其他患者,最痴迷的时候,他每周六在自己医生出诊的那一整天,都会赶到他的诊室,旁听他看病。他把关于抑郁症的所见、所思、所想写成了一篇篇抑郁症科普文章和报道,发在网上,逐渐有患者向他求助,而他也尽可能给予帮助。
如今这些记录他从患病、求医、治疗到治愈,再到帮助他人的全过程的文字结集成了《渡过》一书。
很多抑郁症患者大多不愿承认自己得过这个病。张进却愿意“高调公示”,他的考虑是,自己接触到的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对抑郁症都很陌生,“我希望通过把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众,能给其他病友以借鉴,让他们少走弯路,少受些苦。”
幸运儿的发声
在我眼里,此书讲的是一位新闻人经历的非典型抗抑郁之旅。
之所以强调“新闻人”,是因为他把新闻人探寻真相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经历这场病后,他不仅研究抑郁症治疗知识,还在这行里做起了揭黑新闻。
他发现,EFG(脑神经递质检测仪)检测被一些医院使用在抑郁症治疗上,但这项检测对治疗根本无效,收费还十分昂贵,纯属利用患者急于痊愈的心理来骗钱。他安排记者明察暗访,最终曝光了这场抑郁症治疗骗局。后来,其中所涉医疗器材生产厂商遭到查处,使用EFG检测的医院也大多悄悄取消了这项检测。
在书中看到这段,我觉得他简直是被上帝上老师选中去抑郁症治疗世界做卧底。
之所以说“非典型”,是因为相比普通的抑郁者,他属于极少数的幸运儿。
中国抑郁症患者中就医的只有10%,这10%中又只有20%曾接受系统治疗。数据显示,接受治疗后,单向抑郁症的治愈概率在70%,而双向抑郁者(又称躁狂抑郁症,患者的心情可能会由极度亢奋突然转变为极度忧伤抑郁,即在心情的两极间波动)的治愈概率更低,大概在50%左右。而张进就是一位双向抑郁者。
做个简单的乘法算术题,你就会发现,一位双相抑郁者在中国能得到治疗并痊愈的概率只有1%。而张进就是这1%的幸运儿中的1位。
之所以幸运者如此少,是因为抑郁症患者中有些人担心被当成“神经病”而不愿就医,有些人虽就医却不断被误诊;还有人即使开始治疗,找到好医生,诊断准确,能抗住副作用坚持吃药的患者也不多。
而张进除了幸运地接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还获得从家人到朋友到同事全方位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单位考虑其病情,允许他长期休假;友人帮他寻觅良医,最终把他病治好的那位医生就是他的一位朋友推荐的;而家人在其重病期则寸步不离照顾。
他认识的一位病友琳就没有这么幸运。琳被医生诊断出患有抑郁症后,她的丈夫不愿意承认她有病,认为她意志力有问题,没必要吃药,还质问她,“现在日子过得这么好,你怎么会得这种病?”来自最亲的人的无法理解让琳深感绝望。琳告诉张进,病情严重时,她曾伸手摸家里的电源,想一死了之。
相比张进,琳的生活或许更能代表抑郁症患者的普遍遭遇。张进自己也承认,不是每个人都如他一般好运,对这份好运的感激,也成了他写作的动力之一。另一大动力则和他当初从事新闻事业的初心一样:“为那些不能为自己发声者发声。”
那些认知的误区
“我们的社会对抑郁症患者有太多误解。”是他患病期间最大的感受。很多人会把抑郁症和“小心眼”、“想不开”、“心理脆弱” 划上等号,觉得抑郁症就是一种“情绪病”,而不以之为病。不少抑郁症者都收到过这样的“安慰”:“你抑郁了?开心开心就好了,别矫情了。”
他在书中,从过来人的角度指出平常人对抑郁症认识的诸多误区,告诉你,那些你习以为常的对抑郁症的理解和判断是有多么粗暴、无知和傲慢。
他会反复强调,抑郁症就是一种疾病,不仅仅是心理疾病,更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它有着深刻的生理与生物学根源,有明确的症状、诊断、治疗手段和药物,它绝不是思想痛苦导致的情绪低落或者自暴自弃,它与其他疾病一样真实。
抑郁症患者因其大脑内部化学元素失衡,发生功能性病变或器质性病变,他的肉体和精神遭受个人意志无法控制的双重重创,很多患者用“生不如死”来形容,并不夸张。
在书中写到对抑郁症的理解这段,他坦言:“我也曾不假思索地认为,抑郁症是患者意志不够坚强所致。现在才知道,未曾患病的人,也许永远也不能体会患者内心的挫败、孤独和苍凉。局外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居高临下甚至带有一丝优越感地同情、开导或者指责他们,是不科学、也是不公平的。”
很多人以为重度抑郁症自杀风险最大。张进认为,实际上并非如此。真正的重度患者不会自杀。抑郁症患者自杀,往往发生在从轻度向中度恶化,以及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阶段。
原因是,抑郁症药物治疗的特点是,先改善患者的动力,后改善患者的情绪。自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自杀的意愿和执行的动力。重度患者往往大脑一片空白、体力不支,不具备自杀能力;而药物一旦起效,患者大脑的抑制先得以解除(有了动力),可是情绪的好转要落后一周(自杀意念还在),自杀往往在这一阶段发生。
他强调,亲友干预患者自杀,就要学会识别患者从轻度向中度恶化、尤其是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关口,“在这两个时段,要把病人看好,最好寸步不离。”
针对那些把抑郁症称为城里人才得的“富贵病”,知识分子才有的“心理病”的说法,张进指出,实际上,中国抑郁症的最大人群,是穷人,在农村。在接受社会救济的人群中,抑郁症比例是总人口患病率的三倍。多个精神专科医院的接诊记录证明,来院就诊的农村居民占一半以上。
得不得抑郁症更和心胸狭窄或意志薄弱没有直接关系。从美国总统林肯到英国首相丘吉尔再到硬汉作家海明威……罹患抑郁症而性格坚韧的伟人不在少数。
并且,任何人都有可能在其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患上抑郁症,甚至可能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就像“闹钟到了一定时间就响了”,没有谁是对抑郁症完全免疫的。
自助和他助
除此之外,张进还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告诉你,如果你得了抑郁症,应该如何自助。他最终强调的一点是,很多抑郁症患者拒绝精神科医生和药物的帮助,认为只要自己意志够坚强,就能靠自己“走出来”。
但实际上,抑郁症根据不同的轻重程度有不同的应对办法。轻度抑郁症可以不吃药,通过心理治疗及自我调节得到缓解(心理治疗应该限时,如治疗6周抑郁症状无改善时,则需考虑采取药物治疗);中度抑郁症患者可以用药,也可以不用;重度抑郁症患者必须用药。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药物是根本,心理治疗是辅助。要在家人支持下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他很清楚在抑郁症治疗中,因对抗抑郁药持怀疑态度而放弃治疗者为数众多。这是由于抗抑郁药起效慢,能实现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功能,既需要足够的药量,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平均起效期二至四周,且副作用大,在起效前甚至会加重自杀倾向。因此,病人即使在医生指导对症下药,效果也至少在2-3周之后开始出现。他特意提醒,患者必须有充分的耐心,坚持服药。
他也知道抑郁症者在生病期间,会感觉到失去智力、记忆力、决断力、无法正常生活,有人甚至会因此选择自杀。而所有这些他都经历过,他想说的是:“这一切都是可逆的。病愈后,你原来有多聪明,还是有多聪明。”
对于那些想帮助抑郁症患者的人,他也在书中详细说明了,哪些事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
比如追问患者患病的原因就不是一件你该做的事。
“你没有这个权力,而且你刨根问底也难有正确的结论。你能真正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吗?更重要的是,如此追问,事实上构成了对抑郁症患者的道德审判,会让患者自卑、自责、自外于人群。这是对患者的又一重伤害!”
比如,不要对中度和重度抑郁的患者进行说教,你去陪伴他就好了,让他知道,他需要时,有人在;不需要时,可以安静呆着。切记喋喋不休劝他“想开点”、“不要死”。
他还会提醒患者亲友尽量给患者安排一个阳光充足、色彩鲜明的居室。因为抑郁症病重时,患者的视觉往往也会发生变化,看任何东西都是灰色的。让患者房间鲜亮,有助于情绪改善。
张进曾担心,因为得过抑郁症,自己的脑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并为此做了心理准备。但事实是,从去年5月,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表达力、感受力、创造力相比之前变得更强了。他和医生交流后,将此理解为,抑郁症虽一度让他的大脑失衡,但在重新找回平衡的过程中,他的精神结构也发生了良性的变化。
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励志结局了。但现实中的故事并未就此终止——目前,张进依然在吃药。
“医生说,满5年再说。”只是药量从最严重时候的11粒减到了目前的0.5粒,“这些药帮我巩固治疗疗效。”
你会担心再复发吗?
“未知才会导致恐惧,如今即使复发我也不怕,因为我已经掌握了规律,我有信心能战胜它。”他答。
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而我想说,在对抗抑郁症的战役里,挺住就是胜利。
(文中琳是化名)
本文首发在《Vista看天下》
抑郁症的症状自评
抑郁症的3大核心症状:
1.情绪低落,表现为:感觉生活没意思,高兴不起来,特别是兴趣与愉快感丧失,郁郁寡欢,痛苦难熬,度日如年,不能自拔。
2.思维迟缓,表现为:脑子不好使,记忆力减退,思考问题困难,觉得脑子空空、变笨了。
3.运动抑制,表现为:运动机制受限,精力减退,不爱活动,走路缓慢、言语少等。
7条附加症状:
① 自信心丧失和自卑;
② 无理由的自责或过分的罪恶感;
③ 反复出现自杀念头;
④ 精神运动性改变,激越或迟滞;
⑤ 睡眠障碍(失眠、早醒或嗜睡);
⑥ 食欲改变(减少、增加或暴饮暴食);
⑦ 身体不适,功能性疼痛(恶心、口干、头痛或关节肌肉疼痛)。
如果出现了2个以上的核心症状和2个以上的附加症状,可能是重度抑郁症。
需要警醒的是,还有一种“非典型抑郁症”:可能只表现为躯体症状,比如身体的不适、疼痛等,而并无显著的情绪障碍。这些躯体症状与一些生理疾病的症状相似,又称为“隐匿型抑郁症”,易因误诊而耽误治疗。
下面这个之前发过,为了保持文章完整性,再发一次。已经看过的就跳过吧。
张进给抑郁症患者的六个建议
1.如果患病,要承认现实,面对现实。不要遮遮掩掩,羞于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类疾病。
2.抑郁症是一种器质性疾病,而非简单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到专业医院,找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看病。
3.坚持服药。治疗抑郁症的用药原则是“足量足疗程”。大部分抗抑郁药起效至少两周,千万不能因为药的副作用大而自行减药和停药,否则前功尽弃。
4.正确的心理治疗只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有效。如果抑郁症发展到中度和重度,只能先靠用药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再考虑心理治疗。中药对抑郁症的疗效尚不确切。
5.坚持、坚持、再坚持。对于严重的躯体症状和内心的绝望,只能靠意志熬过去,别无他法。尤其在服药的前两周(即正效应未出现而副作用严重时),一定要用理智让自己不具备自杀的条件。
据统计,抑郁症患者中,三分之一可以治愈,三分之一发展成慢性,三分之一自杀。一定不能让自己成为最后的三分之一。
6.不要让自己闲着,尽可能做一些工作。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治疗方式。

勾搭请联系邮箱
yakicreator@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