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劳伦斯》 —— “成为你自己”
1989年,劳伦斯阿里亚35岁,他觉得是时候成为一个女人了. 我喜欢影片开场那一路特写的表情:年轻的、年老的、男的、女的、坐着的、闲逛的、含蓄的、直白的.....踩着高跟鞋的劳伦斯坚定地走在错愕与好奇里。

劳伦斯是一所大学的老师,崭露头角的作家,他认为:我们这代人准备好接受变性了。他首先把这个决定告诉了他深爱的女友弗雷德, 他告诉弗雷德,自己是困在男人身体里的女人, 他痛恨自己身体的所有男性特征。当弗雷德愤怒地吼道: 我所爱的正是你所憎恨的这些!劳伦斯失望地反问:难道只是这些吗? 多年前看一本介绍同性恋亚文化的书,其中有一个观点:爱情跟性别没有太大关系,我爱上了一个人, 而这个人正好是同性而已。也就是说爱情应该是源于精神而非肉体。可是爱情的延续呢?至少在影片中弗雷德对劳伦斯的爱最终还是止于肉体。 一开始弗雷德抵住了妹妹和母亲的压力,回到劳伦斯的身边,教他化妆,给他买假发,鼓励他穿女装。一身女性打扮的劳伦斯出现在学生面前,嘈杂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局促的劳伦斯不知道该如何开场。差不多半分钟后,一个女生举起手问了一个问题:第八页第三段?代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是很清楚。欢快的节奏响起,劳伦斯露出了微笑,开始了作为女人的第一天。

在学校餐厅,同事问:“这是一场反抗吗?” 她回答:“不,陛下,这是一场革命。” 这是引用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大臣对路易十六的回答。只是这场“革命”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却受到了他们父母的抵制。最终校方在压力下,解除了跟劳伦斯的合约。 弗雷德只是以为自己对劳伦斯的爱是坚定的。当她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选择了堕胎。因为抑郁症,她失去了一个工作的机会,在劳伦斯被打之后,终于承受不住而在餐厅对一个过分好奇的老妇人大发雷霆,并扬掌而去。弗雷德之后到舞厅放纵,邂逅了艾伯特,并最终背叛了劳伦斯。 弗雷德离开劳伦斯只是因为外部压力太大?更多的或许是她爱的不够,也高估了自己。她对劳伦斯的爱,在后者告诉她自己要成为女人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其后的感情投入只是对过往的留恋和跟自己较劲。正如劳伦斯一开始的问题:你爱的只是这些吗?是的。她爱的只是“这些”。

所以,当多年以后劳伦斯找到她,带她走的时候,她还想欺骗她的丈夫艾伯特,尽管她明知道自己在婚姻中的不快乐。劳伦斯带她去见自己的朋友,一对相爱的女同性恋,其中一方要变性成为男人。她们选择住在离开人群的乡村,并且认为爱情跟性别无关,爱情本身才是唯一的真实。她们的幸福刺激了弗雷德,她最终明白自己是做不到的,所以她愤怒、咒骂。劳伦斯是一个敏感的人,当弗雷德说出之前堕胎的事情,她已经明白,弗雷德拿掉孩子并不是因为想给大家更多的时间,而是那个时候爱消逝了。所以,劳伦斯离开了。 几年后,弗雷德最终离了婚,劳伦斯得知她回来,依然很期待跟她见面。这次见面相对平静,直到劳伦斯说出她们爱情的结束并不是因为她的变性,而是因为在这之前两人的关系就已经有了问题。这只是一个事实而已,却是弗雷德不愿意面对的事实,她去了洗手间。劳伦斯只是笑了一下,起身走了,她知道弗雷德不会再回来了。 粗糙的现实胜过虚假的美好。只是弗雷德更愿意接受对自己、对他人“虚假的美好”,而劳伦斯选择了接受并成为自己。 相比之下,劳伦斯的母亲是比较真实的存在,虽然她也同样痛苦。当劳伦斯问她:那你以后还会爱我吗?她回答:你到底是要变成女人,还是要变成傻瓜?后来的情节也证明,虽然她会在儿子和丈夫之间挣扎,可是她始终没有抛弃劳伦斯,并且最终跟丈夫撕破了脸。

在凸显情绪的时候,导演运用了一些表现和象征主义的手法,在观看的时候显得有点突兀,可是等看完,整体回味,又觉得还算比较克制。

整部片子是倒叙的方式,以劳伦斯因写作成名以后接受的采访,穿插连接起来。劳伦斯在采访中多次提到一个意象,即沉到水底,直到最后一刻,感觉肺都要炸了的时候,浮出水面。他最终也确实浮了上来,正如他说的:I am not confident, I am determined. (我不是自信,我是下定決心。) 这是一部讲法语的加拿大电影,我并不会把它简单归为同志电影这一类,因为它同样探讨了人是否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并且对自己及他人诚实的问题。看的时候我以为這是一部90年代的电影,从画面风格、镜头处理、色调、音乐… 都是那时的调调,看完后上网查阅,才发现这其实是2012年的作品。而导演泽维尔·多兰泽生于1989年,童星出生,此片是他第三部长片。所以,在艺术上,最终拼的是天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