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当代文学作品,一次充满希望的失望之旅
每一次读他们的作品之前,我都会多方查找资料,不厌其烦,慎之又慎,对比,纠结,买还是不买,读还是不读,还有那么多的大经大典我尚未阅读,还有那么多的唐诗宋词我并未记熟,我何必要浪费时间去阅读这些也许会速朽的东西呢,这似乎成了一次必须全力以赴的跋涉之旅,很多时候都是彻夜不眠,听见书籍在耳畔呼唤,在四周起舞,抛洒着一枝枝翠绿的橄榄枝,一次次走进书店,摩挲良久,又一次次一步三回头地离去,然后,再找一百个说服自己的理由,暗下决心,咬牙切齿,走进书店。
阅读那些天花乱坠的评论,忍受那些不着边际的吹嘘,冷观媒体毫无常识的炒作,悲叹作家自轻自贱的推荐,什么伟大呀,划时代呀,世纪之作呀,颠覆之作呀,转型之作呀,种种听起来就言过其实不知羞耻的溢美之词,在我的四围汇聚,嗡嗡作响。我在厌恶与悲愤的同时,也常常感到一丝欣喜。这次可能不会再让我失望了,一咬牙,一跺脚,买,工资虽然不高,我还是满脸喜悦地将那些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抱回了家,洗手,泡茶,在茶香袅袅中,迫不及待地打开,像基督徒翻开圣经,像穆斯林阅读古兰经,时间在窗外呼啸而过,尘世的所有喧嚣已归于沉寂。
然而,期待中的惊叹,满足,手舞足蹈,相见恨晚,差点错过,拍案而起……没有出现,我不知多少次停下来掩倦沉思,唏嘘不已,对远在远方的作家说,其实,你可以写得更好。也许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吧!对在文学的废墟上和理论的真空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作家,对独自面对文化断层和经济冲击的中国作家,对鱼龙混杂大师寥寥的中国文坛,对浮躁空虚相轻相贱的中国文坛,我们是不是应该宽容一些,稍安勿躁一点。我相信中国的文化洪流终会淘尽泥沙,裸露璀璨的珠玑。
看很多经典的世界名著,那些在时间面前没有退缩的杰作,比如《红楼梦》、(值得每个中国人读一千遍)、比如《追忆似水年华》(翻译的并不是太好,也很长,比人的一生还要长)、比如《尤里西斯》(晦涩,如同阅读远古的《尚书》、比如托尔斯泰(虽然这个老家伙经常喋喋不休地宣讲讲那些老掉牙的老生常谈,当然,我们应该双手合十,感谢草婴先生)、比如博尔赫斯(一个比图书馆还要伟大的文学家,虽然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托尔斯泰也没有)……刚开始的进入也许有点艰难,但渐入佳境之后,就会越看越慢,生怕看完,很多时候都会选择重新开始,细嚼慢咽,而读很多当代作家的作品,刚开始的时候,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像小学生捧着识字课本,一字不落地阅读,就怕错过什么,可是,越读越快,怎么他妈的这么长呀,就想赶快读完,结束一场自作自受的苦役。
不管是读莫言还是现在读格非,感受竟然是那么的如出一辙,惊人相似。真正读莫言是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也许有一点赶时髦的嫌疑,我以前几乎没有读过任何当代的文学作品。当然,《红高粱家族》并没有让我失望,一部可以承受所有褒义形容词的作品,一部棱角分明光芒四射的天才之作,一部天马行空游龙搅水的作品,宣叙式的表达,语言的狂欢和饕餮盛宴。渐渐地我读完了他最负盛名的其他作品,《酒国》(斯蒂芬金似的一部作品,玄幻,耸人听闻,但不乏对社会的深刻洞悉,无情鞭挞)、《食草家族》(《红高粱》的绕梁之作,有人说是莫言表达其哲学思想的一部作品,但文学家不是哲学家,当然有些文学家确实是哲学家,可惜莫言不是)、《天堂蒜苔之歌》(有《红高粱》的锋芒毕露,质感,澎湃,却没有红高梁的深度,内敛,震撼)、《丰乳肥臀》(我大学的一位老师对这部作家甚是鄙夷,但我还是非常看好这部作品的,尤其开篇,气势磅礴,不可一世,但结尾几乎就是败笔了,如同古龙的《名剑风流》,当然比《名剑风流》好得多)、《檀香刑》(除了《红高粱》我最喜欢也认为是作家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并不是很长的作品中,莫言将其天赋的语言能力发挥到了只能用淋漓尽致形容的地步,没有《红高粱》的枝蔓,却同样的粗糙,饱满,天马行空,酣畅淋漓)、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蛙》(很多人对这部作品赞不绝口,其实我并不苟同,它的书信体形式即既可以说是创造也可以称之为失策,毫无必要的模仿。结尾部分也写的甚是差强人意,材料的堆积)、《生死疲劳》(形式大于内容,我不知道莫言对于这种冗长的叙述是怎么咬牙坚持的),当然还有很少被人提及的《四十一炮》《红树林》《十三步》,都有值得一读的地方,都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几部让人几乎说不出好话得作品。
我已经几乎读完了莫言所有的作品,更多的是出于虚荣和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尊重。如果简单地排个序的话(当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红高粱家族》、《檀香刑》、《蛙》、《丰乳肥臀》、《食草家族》、《酒国》《生死疲劳》、《天堂蒜苔之歌》、《四十一炮》《红树林》、《十三步》,中篇小说最好的当然是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了,至于短篇小说,数量不少,佳作乏陈,还有大量的散文,浏览过一些,恕我直言,莫言,你小子确实不是写散文的料。好像是马悦然曾经对莫言说,你写的太多了,如果能压缩一半的话,将会更好。其实,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格非,先锋派作家的风云人物,和马原一样已经提前进入了八十年代的文学史,学者型的作家,清华大学的教授,迄今出版的作品并不是很多,起码没有莫言的多,但可以当得起著作等身四个字,如果著作等身仅仅指的是数量的话,对不起,这个词我用错了。他的成名作《迷舟》我并没有看过,对于整个先锋派作家的作品我都抱有偏见,尤其是八十年代,模仿痕迹太浓,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自己读的是翻译过来的作品。
前几天,我刚刚读完了他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江南三部曲”,读之前,就有很多话想说,读完了之后,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是一部被称之为二十一世纪汉语世界原创重量级的作品(如果重量指的是书的千克数的话),作者沉潜多年的巅峰之作。故事情节我就不复述了,如果也给这三本书排个座次的话,那就应该是《人面桃花》《春尽江南》《山河入梦》,好处我就不说了,媒体已经说得够多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
《人面桃花》还是让我很惊喜的,诗意十足的开篇和结尾,朦朦胧胧的叙述和日常中赋予哲学意味的巧妙,种种含有深意的象征性细节。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话,就像沈从文对汪曾祺说的,你那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在打架。当然,很多人犯有这种毛病,用日常语言写书,用书面语言说话,都是很难达到的至高境界。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对古典文学的汲取,也许需要每一个作家每一个人付出很多难以想象的努力。第二部《山河入梦》,我认为是三部曲中写得最差的一部,像很多作家一样,对文革的处理都显得那么的畏首畏尾,不着边际,虽然教科书上早已全盘否定了文革。文革是一座文学的圣山,我相信,终有一天会产生一部总结性的让每一个经历过文革和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都感到满意的作品。这个时间我希望不要太久。作者似乎是在追求一种醇厚的干干净净的肥而不腻的境界,继承的是《红楼梦》,张爱玲的衣钵,他试图打破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界限,为萎靡不振岌岌可危的现代汉语寻找一条似乎行得通的出路,他的雄心在多大的程度上做到了,读者自明。就像丰子恺先生翻译的《源氏物语》,誉之者捧为翻译样板,而贬之者,如周作人却对它嗤之以鼻。也许是作者陷得太深,被当下围困,想说的话又太多,就像作者自己说的,现在不是以禁语沉默,而是以说话沉默。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很少停下来倾听别人说了一些什么,因为不管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找到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作者对当下题材的处理显得有点拖泥带水,手忙脚乱。也许就是所谓的长歌当哭,应该在痛定之后和当局者迷吧!
其他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有几部我还是想提一下,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瑕疵,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依然认为它代表的是当代文学的高度和高峰,陈老,一部作品,足矣,就像张继凭一首《枫桥夜泊》依然活到了现在,还会活到将来的;比如阿来的《尘埃落定》,篇幅不长,但份量不轻,我读它的时候就像在读《百年孤独》;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早已进入了畅销书和文学经典的殿堂;比如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一部让人泪花四溅的作品;比如张炜长达四百多万字的长河小说《你在高原》,起码在篇幅上无人可比,作为文学爱好者,应该读一下,用阅读向作家致敬;比如贾平凹的作品,透着泥土的质朴和柔韧,我只读过他的《废都》,我看到了一个野心勃勃极想出名的贾平凹,他的妥协和自觉的放纵影响了他能到达的高度,就像《金瓶梅》,里面的情色描写一方面提高了作品的知名度,一方面也成了受人诟病的污点,《查太来夫人》中的情色描写是其书不能不有的部分,但《金瓶梅》和《废都》里面的情色描写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我读过的他的散文比他的小说多,有人说,他的《秦腔》就是当代的《红楼梦》,都是对日常生活流水账似的叙述,还原的是生活本来的面目,我虽然还没有读过,但我不相信它能和《红楼梦》相提并论。比如余华的小说,我读过的不是太多,零度写作的代表人物,炎炎夏日阅读他也得披上一件棉袄。比如王小波,一个倏忽而来倏忽而去的骑士,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作家,但他的野心并没有在他的作品中完全兑现。
以上说了那这么多对当代作家和作品不敬的甚至是大不韪的话,这都是出于对当代文学作品的尊重和对作家的尊重,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年轻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期待。如果每当一部作品出来的时候,我们都说好,山呼万岁,冠以伟大不朽等等经不住时间推敲的字眼,不仅是对文学的羞辱,也是对作家的戕害,对文学前途的戏耍,是不负责任的小丑之醉歌。文人相轻自古皆然,互相吹捧,也是历史悠久,只是于今为烈罢了。停止轻率的吹捧,停止不负责任的轻视,中国的作家才有出路,中国的文学作品才有未来。鲁迅所慨叹的棒杀和捧杀才不会在盛世上演。否则,用鲜花掌声陈辞滥调修筑的文学大厦终有一天会轰然坍塌,所有的赞颂都将变成一种不折不扣的诅咒。盛世无大作,怎么说也是一件让人略感遗憾的事情。苛刻的读者才能成就伟大的作家,当然,当代还没有一个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的作家,我认为。有人也许会说,你写个我看看。你要是这样说那就没啥意思了。
当然,我并不会因为对当代文学不满就停止对它的阅读和关注,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关注一部部已出的新出的待出的文学作品,并且会满怀期待,在手头宽裕的时候,我还是会走进书店,慷慨地将那些标价过高的长篇小说收入囊中,于春秋佳日,雨夜或良朝,宁静的下午或疲惫的周日,用沸水煮茶,好风当肉,打开书柜,久久地凝视着那些书页飘香,文字跃动的书籍,随手翻开一本,消磨缤纷的时光,并在读完之后,写下我纷纷扰扰的随感,杂乱却真实,就像今天这样。
阅读那些天花乱坠的评论,忍受那些不着边际的吹嘘,冷观媒体毫无常识的炒作,悲叹作家自轻自贱的推荐,什么伟大呀,划时代呀,世纪之作呀,颠覆之作呀,转型之作呀,种种听起来就言过其实不知羞耻的溢美之词,在我的四围汇聚,嗡嗡作响。我在厌恶与悲愤的同时,也常常感到一丝欣喜。这次可能不会再让我失望了,一咬牙,一跺脚,买,工资虽然不高,我还是满脸喜悦地将那些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抱回了家,洗手,泡茶,在茶香袅袅中,迫不及待地打开,像基督徒翻开圣经,像穆斯林阅读古兰经,时间在窗外呼啸而过,尘世的所有喧嚣已归于沉寂。
然而,期待中的惊叹,满足,手舞足蹈,相见恨晚,差点错过,拍案而起……没有出现,我不知多少次停下来掩倦沉思,唏嘘不已,对远在远方的作家说,其实,你可以写得更好。也许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吧!对在文学的废墟上和理论的真空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作家,对独自面对文化断层和经济冲击的中国作家,对鱼龙混杂大师寥寥的中国文坛,对浮躁空虚相轻相贱的中国文坛,我们是不是应该宽容一些,稍安勿躁一点。我相信中国的文化洪流终会淘尽泥沙,裸露璀璨的珠玑。
看很多经典的世界名著,那些在时间面前没有退缩的杰作,比如《红楼梦》、(值得每个中国人读一千遍)、比如《追忆似水年华》(翻译的并不是太好,也很长,比人的一生还要长)、比如《尤里西斯》(晦涩,如同阅读远古的《尚书》、比如托尔斯泰(虽然这个老家伙经常喋喋不休地宣讲讲那些老掉牙的老生常谈,当然,我们应该双手合十,感谢草婴先生)、比如博尔赫斯(一个比图书馆还要伟大的文学家,虽然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托尔斯泰也没有)……刚开始的进入也许有点艰难,但渐入佳境之后,就会越看越慢,生怕看完,很多时候都会选择重新开始,细嚼慢咽,而读很多当代作家的作品,刚开始的时候,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像小学生捧着识字课本,一字不落地阅读,就怕错过什么,可是,越读越快,怎么他妈的这么长呀,就想赶快读完,结束一场自作自受的苦役。
不管是读莫言还是现在读格非,感受竟然是那么的如出一辙,惊人相似。真正读莫言是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也许有一点赶时髦的嫌疑,我以前几乎没有读过任何当代的文学作品。当然,《红高粱家族》并没有让我失望,一部可以承受所有褒义形容词的作品,一部棱角分明光芒四射的天才之作,一部天马行空游龙搅水的作品,宣叙式的表达,语言的狂欢和饕餮盛宴。渐渐地我读完了他最负盛名的其他作品,《酒国》(斯蒂芬金似的一部作品,玄幻,耸人听闻,但不乏对社会的深刻洞悉,无情鞭挞)、《食草家族》(《红高粱》的绕梁之作,有人说是莫言表达其哲学思想的一部作品,但文学家不是哲学家,当然有些文学家确实是哲学家,可惜莫言不是)、《天堂蒜苔之歌》(有《红高粱》的锋芒毕露,质感,澎湃,却没有红高梁的深度,内敛,震撼)、《丰乳肥臀》(我大学的一位老师对这部作家甚是鄙夷,但我还是非常看好这部作品的,尤其开篇,气势磅礴,不可一世,但结尾几乎就是败笔了,如同古龙的《名剑风流》,当然比《名剑风流》好得多)、《檀香刑》(除了《红高粱》我最喜欢也认为是作家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并不是很长的作品中,莫言将其天赋的语言能力发挥到了只能用淋漓尽致形容的地步,没有《红高粱》的枝蔓,却同样的粗糙,饱满,天马行空,酣畅淋漓)、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蛙》(很多人对这部作品赞不绝口,其实我并不苟同,它的书信体形式即既可以说是创造也可以称之为失策,毫无必要的模仿。结尾部分也写的甚是差强人意,材料的堆积)、《生死疲劳》(形式大于内容,我不知道莫言对于这种冗长的叙述是怎么咬牙坚持的),当然还有很少被人提及的《四十一炮》《红树林》《十三步》,都有值得一读的地方,都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几部让人几乎说不出好话得作品。
我已经几乎读完了莫言所有的作品,更多的是出于虚荣和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尊重。如果简单地排个序的话(当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红高粱家族》、《檀香刑》、《蛙》、《丰乳肥臀》、《食草家族》、《酒国》《生死疲劳》、《天堂蒜苔之歌》、《四十一炮》《红树林》、《十三步》,中篇小说最好的当然是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了,至于短篇小说,数量不少,佳作乏陈,还有大量的散文,浏览过一些,恕我直言,莫言,你小子确实不是写散文的料。好像是马悦然曾经对莫言说,你写的太多了,如果能压缩一半的话,将会更好。其实,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格非,先锋派作家的风云人物,和马原一样已经提前进入了八十年代的文学史,学者型的作家,清华大学的教授,迄今出版的作品并不是很多,起码没有莫言的多,但可以当得起著作等身四个字,如果著作等身仅仅指的是数量的话,对不起,这个词我用错了。他的成名作《迷舟》我并没有看过,对于整个先锋派作家的作品我都抱有偏见,尤其是八十年代,模仿痕迹太浓,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自己读的是翻译过来的作品。
前几天,我刚刚读完了他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江南三部曲”,读之前,就有很多话想说,读完了之后,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是一部被称之为二十一世纪汉语世界原创重量级的作品(如果重量指的是书的千克数的话),作者沉潜多年的巅峰之作。故事情节我就不复述了,如果也给这三本书排个座次的话,那就应该是《人面桃花》《春尽江南》《山河入梦》,好处我就不说了,媒体已经说得够多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
《人面桃花》还是让我很惊喜的,诗意十足的开篇和结尾,朦朦胧胧的叙述和日常中赋予哲学意味的巧妙,种种含有深意的象征性细节。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话,就像沈从文对汪曾祺说的,你那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在打架。当然,很多人犯有这种毛病,用日常语言写书,用书面语言说话,都是很难达到的至高境界。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对古典文学的汲取,也许需要每一个作家每一个人付出很多难以想象的努力。第二部《山河入梦》,我认为是三部曲中写得最差的一部,像很多作家一样,对文革的处理都显得那么的畏首畏尾,不着边际,虽然教科书上早已全盘否定了文革。文革是一座文学的圣山,我相信,终有一天会产生一部总结性的让每一个经历过文革和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都感到满意的作品。这个时间我希望不要太久。作者似乎是在追求一种醇厚的干干净净的肥而不腻的境界,继承的是《红楼梦》,张爱玲的衣钵,他试图打破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界限,为萎靡不振岌岌可危的现代汉语寻找一条似乎行得通的出路,他的雄心在多大的程度上做到了,读者自明。就像丰子恺先生翻译的《源氏物语》,誉之者捧为翻译样板,而贬之者,如周作人却对它嗤之以鼻。也许是作者陷得太深,被当下围困,想说的话又太多,就像作者自己说的,现在不是以禁语沉默,而是以说话沉默。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很少停下来倾听别人说了一些什么,因为不管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找到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作者对当下题材的处理显得有点拖泥带水,手忙脚乱。也许就是所谓的长歌当哭,应该在痛定之后和当局者迷吧!
其他的就不再一一列举了,有几部我还是想提一下,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瑕疵,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依然认为它代表的是当代文学的高度和高峰,陈老,一部作品,足矣,就像张继凭一首《枫桥夜泊》依然活到了现在,还会活到将来的;比如阿来的《尘埃落定》,篇幅不长,但份量不轻,我读它的时候就像在读《百年孤独》;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早已进入了畅销书和文学经典的殿堂;比如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一部让人泪花四溅的作品;比如张炜长达四百多万字的长河小说《你在高原》,起码在篇幅上无人可比,作为文学爱好者,应该读一下,用阅读向作家致敬;比如贾平凹的作品,透着泥土的质朴和柔韧,我只读过他的《废都》,我看到了一个野心勃勃极想出名的贾平凹,他的妥协和自觉的放纵影响了他能到达的高度,就像《金瓶梅》,里面的情色描写一方面提高了作品的知名度,一方面也成了受人诟病的污点,《查太来夫人》中的情色描写是其书不能不有的部分,但《金瓶梅》和《废都》里面的情色描写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我读过的他的散文比他的小说多,有人说,他的《秦腔》就是当代的《红楼梦》,都是对日常生活流水账似的叙述,还原的是生活本来的面目,我虽然还没有读过,但我不相信它能和《红楼梦》相提并论。比如余华的小说,我读过的不是太多,零度写作的代表人物,炎炎夏日阅读他也得披上一件棉袄。比如王小波,一个倏忽而来倏忽而去的骑士,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作家,但他的野心并没有在他的作品中完全兑现。
以上说了那这么多对当代作家和作品不敬的甚至是大不韪的话,这都是出于对当代文学作品的尊重和对作家的尊重,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年轻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期待。如果每当一部作品出来的时候,我们都说好,山呼万岁,冠以伟大不朽等等经不住时间推敲的字眼,不仅是对文学的羞辱,也是对作家的戕害,对文学前途的戏耍,是不负责任的小丑之醉歌。文人相轻自古皆然,互相吹捧,也是历史悠久,只是于今为烈罢了。停止轻率的吹捧,停止不负责任的轻视,中国的作家才有出路,中国的文学作品才有未来。鲁迅所慨叹的棒杀和捧杀才不会在盛世上演。否则,用鲜花掌声陈辞滥调修筑的文学大厦终有一天会轰然坍塌,所有的赞颂都将变成一种不折不扣的诅咒。盛世无大作,怎么说也是一件让人略感遗憾的事情。苛刻的读者才能成就伟大的作家,当然,当代还没有一个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的作家,我认为。有人也许会说,你写个我看看。你要是这样说那就没啥意思了。
当然,我并不会因为对当代文学不满就停止对它的阅读和关注,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关注一部部已出的新出的待出的文学作品,并且会满怀期待,在手头宽裕的时候,我还是会走进书店,慷慨地将那些标价过高的长篇小说收入囊中,于春秋佳日,雨夜或良朝,宁静的下午或疲惫的周日,用沸水煮茶,好风当肉,打开书柜,久久地凝视着那些书页飘香,文字跃动的书籍,随手翻开一本,消磨缤纷的时光,并在读完之后,写下我纷纷扰扰的随感,杂乱却真实,就像今天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