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思维内容创作考
经过围观豆瓣、微信和微博等平台广受欢迎的一些内容创作博主写的文章,发现他们具有一定普遍特点,主要来说是受众思维的创作。
也就是写出来就是为了传播,为了大家喜欢看,为了大家喜欢看还会分享,会打赏,会10w+的创作。
鸡汤和谣言的就不讨论了,我看得比较多的是生活方式博主和时尚博主,内容普遍还是有一些干货的。
和普通“未开化”小v作者不同的是,他们的创作非常简单明快,大家都强调的短句子就不用说了,还有比如观点明确引人入胜,图片配比恰当,内容轻松易懂,节奏适当等。
这样写作对于“非本色出演”(也就是平时思考、说话的方式就是这样)的作者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需要摆脱一些自己原本想表达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从受众角度思考去对内容做修正。
要去想,如果自己是读者,希望看到什么样文章,什么样的文章才看得下去,才会想分享,才会想打赏。
今天恰好看了一个反例,文章主题其实挺吸引人的,说的是如果做一款“你的名字”里那样的APP如何如何,但写得糟糕。
虽然不明显,但能感受到作者只是肆意描述自己的思路,只是为了描述自己的脑洞多牛逼。
而他的思路又不甚清晰,容易让读者迷惑。
读者迷惑,就好比在用产品的时候用不明白,比如面对有太多指向不清晰的按钮的遥控器,找不到开关的电脑机箱。
这种情形产生的挫败感,会用户觉得自己很蠢很受伤。
其实这不是用户的问题,不是读者的问题,是遥控器和电脑机箱的问题。
很蠢的不是用户,是产品设计师。
所以受众思维的创作才会广受欢迎和10w+,读者觉得看完并看懂了一篇比较长又有干货的文章,觉得自己聪明厉害,并愿意分享给别人来彰显这一点。
这样当然也会造成内容创作者的谄媚和鸡贼。
也会造成因为创作者思维变化,丧失了个人特征和独立思想。
文章结构会受到限制。比如一篇像这样的文章,结尾总要有一个收尾的观点,要给用户分享动力以最后的会心一击。
但没有。
因为我懒。
这样的会心一击真的有价值吗?
其实没有。
所以我也懒得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