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陈姓支系江州义门陈氏入迁福建省各县市支脉介绍
2014-12-1 作者:陈雄耀 颍川是陈姓第一大郡望,因此有“天下陈姓出颍川”的说法。到了宋朝,颍川陈姓的支系江州义门陈姓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家族。在北宋仁宗时期,江州义门陈姓分家之后,义门陈姓族人分迁到中国各地,有的甚至远迁海外。众多义门陈氏后人为了铭记根本,在迁居之后纷纷在门前悬挂“江州义门”、“义门世家”等匾额,因此又有“天下陈姓出江州”、“天下陈姓出义门”的说法。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江州义门陈氏奉旨大分析,据族谱记载,义门六大房后裔入迁福建省的有30多个支脉: 一.入迁龙岩市的有三个支脉: 1、陈参琉(魁)登进士第,官汀州太守,携家眷97人定居于汀州府,分居宁化县、永定县、上杭县、长汀县、武平县、新罗区及漳州市南靖、平和、龙海、漳浦、诏安等地,后裔分衍全国各地。江西五杰的陈宝箴家族、湖南醴陵的陈明仁家族为汀州庄嫡系后裔。 上杭县客家陈氏望族梅山公支脉。汀州庄后裔、满公世系第八十九世陈梅山公孙千一郎(91世)公由上杭县丰郎塘背迁往旧县(约1306年)为旧县开基始祖,至今繁衍26代,聚居旧县裔孙现有人口约七千余人。裔孙在历史上外迁浙江、江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等地及福建省内的甚多,有数万之众。千一郎公第四代孙宗甫公于1450年建“诒燕堂”,弟景通公于1460年建“敦本堂”。 平和县芦溪派陈氏,为闽台陈氏望族。仲贤公号四九郎,妣古氏生五子:有贵、元贵、仕贵、文贵、存贵,由永定县下洋镇古洋村迁南靖县清宁里今平和县小芦溪蕉林兜开基。后裔遍布平和县芦溪镇秀芦、东槐、新寨、漳汀、霞春等村成为旺族,繁衍后裔3000多户近20000人。仲义公五大房后裔分布:长房有贵公后裔,分布在秀芦村东山、大坑、石硿、焦和、黄仔坑、坑头畲,漳汀村河口,西新村石门、新楼仔、上块、西坑等地,共800多户4000多人。次房元贵公又名乌贵,迁漳浦湖西乌狮。三房仕贵公后裔住秀芦村青草湖、焦路村深坵,繁衍后裔300多人。四房文贵公迁龙岩东尾,繁衍情况有待调查。五房存贵公后裔遍布秀芦村霞春,漳汀村后楼仔、下司、坎脚、许坑、水尾、田心楼,东槐村新寨、土城、八角楼、隘仔楼、寨子下、云中、大楼,村坑村跳石、上村、洋白坑、班土、青杆,新村村畲坑,连益村横坑、后畲、石碣、弄猴、葫芦地,下寨镇官丰村上官丰、下官丰、石新坑、洋坑等地,繁衍2000多户9000多人。芦溪新寨陈英公后裔法纯公转迁永定湖山乡桂竹洋,繁衍后裔100多人;陈恩公后裔转迁永定大溪乡黄土坑,繁衍后裔200多人。存贵公后裔敏宏公,出生于平和县清宁里坡头堡新寨山,妣卢氏、林氏生四子:谦、语、贊环、愿。贊环公妣林氏生子四:宗圣、宗美、宗贤(迁台湾)、宗瑞,从平和县清宁里坡头堡新寨山迁广东大埔县光德九社,繁衍后裔2600多人。平和芦溪后裔于清代陆续迁台湾,成为台湾著名的“芦溪派陈氏”。 永定县高陂镇上洋陈氏,为永定客家陈氏的名门旺族。上洋陈氏开基始祖龙墩公,为汀州庄峰公脉派中兴公“十八郎公派”-念七郎一脉后裔。妣林氏,生五子:琪(云谷)、璉(后湖)、琭(双溪)、瑞(石屏)、珍(五塘),从永定县虎岗田背迁高陂上洋村开基,五大房繁衍人口五千多,人文鼎盛,历代外迁广东、江西的支脉众多。 2、陈希豪定居于汀州上杭县,后裔外迁; 3、陈才仁(群)定居于长汀县东陂庄,后裔遍布长汀、上杭、永定、武平、宁化、将乐、建宁等地。 上杭珊瑚陈氏三十四郎公支脉,为上杭客家陈氏望族。才仁第八代孙三十四郎,从长汀陈屋村迁珊瑚乡千家村黄牛坪(后龙山麓南侧)开基,即今珊瑚乡千家村陈氏始祖。娶石十五娘(1244-1318)为妻,生七子:千三郎、五三郎、四五郎、五七郎、四八郎、五二郎、四九郎。上杭县珊瑚乡千家村文玉公后裔占大部分,繁衍后裔3000多人,为当地望族。三十四郎公后裔迁上杭县内外乡人口已达3000余人,其中湖洋寨背村有1600多人。琳公7世裔孙尧臻公由长汀东陂冈迁武平县桃溪乡小澜村,为当地望族。三十四郎公七大房后裔在福建省已经遍布上杭、武平、长汀、永定,三明市的清流、宁化、将乐、建宁、泰宁、永安,南平市的邵武、顺昌及漳州、福州、厦门等地。福建省外迁徙:浙江云和、丽水、龙泉、遂昌;江西瑞金、会昌、萍乡、龙泉、湖琪、抚州。广东广州、梅州、南雄。北京、上海、南京、太原、陕西宝鸡、云南瑞丽、重庆江津、璧山、潮州揭阳、台湾、美国、加拿大等等。三十四郎公为客家陈氏之大显祖,后裔在海内外繁衍总人口不下十万之众。 二、入迁三明市的有五个支脉: 1、陈知炜定居于归化今明溪县; 2、陈汝经定居于清流县; 3、陈宗兢定居于宁化县; 4、陈延铸定居于将乐县。 5、陈延盛、陈延正定居于建宁县。 三、入迁南平市的有八个支脉: 1、陈明通定居于南平市安济; 2、陈宗逵定居于建瓯市(原谱载福建瓯宁); 3、陈宗迁定居于福建马头(今建瓯市); 4、陈显先定居于邵武市莲塘镇; 5、陈思南、陈思献定居于政和县; 6、陈道大定居于建阳市丰乐镇; 7、陈延祚定居于崇安县今武夷山市; 8、陈达、陈学成定居于浦城县。 四、入迁闽南(厦、漳、泉)地区的有七个支脉: 1、陈宗昌(章)携家眷87人定居于泉州府同安县义井乡(今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的姑井村),支分兴化、福州、龙岩新罗区、永定县; 2、陈彦光定居于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 3、陈彦德、陈彦相、陈彦迁兄弟定居于漳州; 4、陈彦悦定居于漳州府长泰县; 5、陈延瑞定居于晋江县; 6、陈彦郁定居于南安县。 7、南宋名相陈康伯是义门陈南丰庄陈尧则后裔。南安石井武荣《南浦陈氏族谱》载:南浦始祖是南宋尚書左僕射贈太師陳康伯之孫,賜同進仕國子祭酒陳安節之子,國子助教陳景仁字永寿。后裔陈广悦迁海山庄今苏内,繁衍人口约1000户4000多人。景仁公后裔文顯迁同安东兴里深青,文明迁福清港头镇,文節迁兴化,文儀居武荣,今泉州丰州。武荣支派目前在闽繁衍后裔万余人。子孙后代在台湾、广东、浙江等省及东南亚发展,成为闽南陈氏望族。 五、入迁闽东(福州、宁德)地区的有七个支脉: 1、陈宗和、陈昭琉定居于侯官(今闽侯县); 2、陈守昌(知致)定居于长乐市; 3、陈延淑定居于古田县; 4、陈汝德定居于福州市;、 5、陈延悦定居于寿宁县。 6 、福清、厦门陈氏大显祖舜仁公。宋代义门陈氏后裔陈舜仁,号北山,北宋末年宦闽为漳州判,随父仲珪公从江西吉水县归善里铁井栏村迁江阴里沾泽村,他不思仕途,先落籍榕城,后迁融白屿(福清江阴)定居泽阳,族发福清江阴沾泽、卓山、兰坂三村,号“三窟”,继发山头,前园合称泽水,至今700多年,繁衍后裔6000多人。宋代同安县主簿、义门陈氏后裔陈舜仁次子陈淳实任同安主簿,元至正年间,落籍同安的陈坂、诗坂(今属翔安区新圩镇)一代,至明朝中叶,陈元达从福清陈坂迁入同安诗坂,两大脉派发展千余户6000多人。有支脉分迁集美灌口陈井、杏林及永春、漳浦、台湾等地。本支脉繁衍后裔10多万人。 7、宁德市周宁县贡川陈直斋公。义门陈氏殷一公后裔。宋乾德丁卯(967年)任兵部侍郎,乞老赠颍川郡忠烈开国公,派衍松、竹、梅三房,梅房十四世祖解元仲二公后裔景十七公生六子,峙一、峙二、峙三仍居江西临川石木桥司徒村,岳六定居周宁城关,尧五、尧十于明嘉靖庚子年(1561年)迁居周宁贡川,衍派际头、紫竹、咸源、周墩、儒源、苏堤、甘棠以及福鼎、霞浦、台湾等地,繁衍至38世10000多人,为福建义门望族之一。 六、莆田玉湖陈氏。义门第三任家长陈崇公之孙昉公迁居钱塘今杭州市,昉公五世孙凌平(采)在福建莆田为官时留下陈仁公迁居玉湖,称玉湖陈氏,后裔在莆田仙游、泉州、福州一带繁衍。玉湖派陈氏在福建莆田地区是一个名门望族,因宋代出了陈俊卿、陈文龙两位宰相而闻名遐迩。后裔外迁广东湛江地区、潮汕地区及海南省等地甚多,繁衍总人口在100万以上。 以上支脉传衍八闽大地,成为福建各地巨姓大族。据谱牒专家考证:在全国,南朝派-江州义门陈为中华陈氏最大的脉派,约占中华陈氏的半壁江山。在闽粤台,也是陈氏五大脉派之一。 但是,限于资料,目前已经知悉的福建义门陈氏支脉主要有:汀州庄陈魁公、泉州庄陈璋公、东陂庄陈群公、寿宁庄延悦公、浦城庄学成公、福清江阴沾泽舜仁公、周宁显祖殷一公、德化显祖陈和公、永泰显祖陈嵩公、武夷山天湖派始祖邦植公、莆田玉湖陈氏、长乐古灵陈氏等十多个。还有几个疑似义门陈氏支脉,如厦门集美陈煜支脉、南院派支脉、龙岩毅庵公支脉等等,有待进一步考察论证。其他庄的资料几乎空白。因此,有以上支脉的详细资料及线索者,请尽快与《福建义门陈》编辑部取得联系,联系热线:陈汀州 QQ1525445884,手机:13860259851) 本文来源: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陈氏委员会 文章关键字: 颍川陈姓,江州义门陈陈氏迁闽福建支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