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 ╠月记❀╣欧游散记
2015年至2016年的那个秋季学期,我完成了人生第一个游学的半年。
彼时还是及冠之年,眼界是从未出过国的毛孩子,消费是扣扣搜搜的穷学生,六个月尝试了不少事情,刘姥姥逛大观园般把德国附近能去的城市都去了,不管是搭着飞驰的陌生人的车,还是乘着下一个岔道就分道扬镳的Zug,抑或坐着200欧的往返航班,更别提那晃晃悠悠昏昏沉沉翻江倒海的大巴车。两年后从事了领保职业,顿觉自己当时十分幸运。
彼时英国还没脱欧,难民刚刚涌入,特朗普还在倒腾房地产,默克尔的支持率还居高不下。时代可谓十分不同。彼时我和几个小伙伴,年纪相仿,丢三落四的能力也不相上下,往往是乌漆嘛黑黑灯瞎火拖包拎箱到了一个地方,几个人划拳决定了床铺便呼呼大睡了。出行的时候这个馋了那个看看,也没个定数,就这么走走停停竟也走过了几十个城。
伙伴们有丢钱包的,丢护照的,摔手机的,丢银行卡的,而向来被父母贴上“丢三落四慢慢吞吞”的我,竟然争气地保护住了我的小金库,除却圣诞假期发了场大烧以外,印象中没什么让这段旅行蒙上阴影的笔触。
两年后的我,在雅典昏黑破败的小楼里,看惯了慌慌张张形形色色来去匆匆的旅客,同样的话,同样的步骤重复了百千遍,对当年20岁的我这段风风火火潇洒浪漫的这段旅行,充满庆幸、羡慕、惊喜,还有一丝丝旧时不再来的叹惋。
想动笔已经很久了。此时人在希腊,此时欧洲杯如火如荼(没啥好看),此时嘴里生疏笔头荒芜,此时的我,差点就在阿姆斯特丹。
01/02 阿姆斯特丹初印象 开启我的2016年的,是为期两周的欧洲游。自去年圣诞假期始,已过一半。 今天一早乘Megabus抵达阿姆斯特丹。本次旅行是和同学们的穷游,城际交通基本上都选择了旅游大巴。在这方面,欧洲由于申根国众多,各国版图不大的原因,有许多廉价大巴公司运营,十分便利,环境舒适,乘客素质不错,比如Flixbus,Megabus等。(据说这些公司之间存在着部分并购的关系,我暂时还不清楚个中情况。)Megabus似乎是起源于英国的公司,价格用英镑折算。车上wifi很快,wc也较干净。 到了阿姆斯特丹,天阴沉沉的。许多游客同我们一样,挤在车站上。上车后,仿若在国内拥挤的地铁上,寸步难行。(可见从公交车站到市中心的交通线路还是比较短缺的。) 我们住在Hotel Abba,地方很小,楼梯又陡又窄,只有公用浴室,然而价钱却是200欧三晚,阿姆斯特丹的物价可见一斑。但是贵有贵的理由,酒店楼下就是个大超市,对面有Doner,English Breakfast等餐馆,步行10分钟就是著名的国立博物馆和梵高博物馆,出门就是tram站,论便捷的确一等一。这也为我们之后选酒店提供了灵感,交通、生活、环境、价格这几个因素需综合考量。 下午我们稍加休整,参观了猫博物馆。里面有房子主人各种关于猫的绘画和雕塑等藏品,名字很吸引人,但其实无聊,因为真正的猫只有三只,而且懒洋洋的无甚可看。晚上我们漫步在运河带,可惜天公不作美,我们在阿姆斯特丹的三天都是雨天,不能拍出水城的美。我们逛了当地的圣诞市场,买了一些西班牙油条等圣诞市场经典小吃。之后来到市中心,很多店都在打折,比如a&f,价格很实惠。 阿姆斯特丹城据说是由围绕着Amstel河的dam四周发展而来的,因此得名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城市的特点是水多,桥多,自行车多。市中心的几条步行街都是依水傍桥,比普通的地砖高楼多了些趣味。水的灵动也给这座城带来了平衡感。 阿姆斯特丹市大约有85万人口(45万户家庭),拥有大约84.7万辆自行车,即户均2辆自行车。有趣的是,据说每年都会从河道里捞出1万辆自行车。(大概是骑到水里去了?) 阿姆斯特丹有1700多座桥,为了让行船通过,桥会打开。如果上学上班迟到了,常用借口就是桥打开了,路上耽搁了。 越往北走,物价越高。阿姆斯特丹的交通费和博物馆门票费都体现了这一点。我们注意到,驾驶Tram的大多数少数族裔,这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还是很新鲜的事情。如今走过了许多国家,更加了解世界劳动力市场的分配,才知道在许多发达国家,少数族裔的面孔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中。
01/03 在博物馆的一天 由于天气原因,我们决定把阿姆斯特丹之行定位为博物馆之行。今天,我们去了阿姆斯特丹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博物馆,一个是庄严大气藏品众多的国立博物馆,一个是梵高爱好者朝圣之地真迹遍布的梵高博物馆。两个博物馆各有千秋,都十分推荐。 之前在网上了解到,两个博物馆(包括之后的安妮博物馆)都要排长队,所以我们决定兵分两路,一个人去排国立,一个人去排梵高。上午去关门早的国立,下午可以直接跳过排队,去梵高博物馆。虽然我们9点就到了,但梵高博物馆前还是排了长长的队伍,我大概花了半小时才排到。两个博物馆都必须要存包,手拎包可以随身携带。为了保管好贵重物品,建议带一个随身包。 关于交通,阿姆斯特丹提供I Amsterdam Card,分为24,48,72h三种价格,一卡在手,市内公共交通免费坐,而且所有的博物馆都免排队直接进入,价格优惠,节约时间,非常推荐。市内公交卡分为2.9欧的1小时卡,和7.5欧的天票。不像德国,在阿姆斯特丹上车必需check in,下车必需check out,否则再坐车时就会有红灯显示。 国立博物馆类似北京的国博,信息量很大,馆内分为各个主题,有临时展和永久展。门口提供铅笔和画纸,以便人们临摹或者记笔记。国立还提供app,相当于audioguide,翔实地介绍了各个时期地区的艺术品。门票是17.5欧,audioguide大概需要5欧。存衣服处需要排队,但是如果用小柜子存包就免去排队之苦。museum shop有很多精致的纪念品,推荐选购。 展馆按时间和主题分类,时间横跨1500年到2000年间。其中gallery of honor最令人震撼,有许多著名油画作品。其他还有诸如selfie of artists,van gouh,waterloo主题展区,楼上有科技和现代作品,旁边有亚洲馆。 中午匆匆吃了一个热狗,就来到了梵高博物馆。梵高博物馆详尽生动的记录和展现了梵高的一生和他的艺术,包括他和朋友家人的交往和艺术合作。语音导览详细有趣,配以图片和互动。 梵高30岁才决定从事绘画,之前当过画商等等。他父亲是牧师,受父亲的影响,曾对神学狂热过一段时间。年近三十才决定把画画当成职业,但出于对自己绘画天赋的不确定,他决定去安特卫普学习绘画等艺术。他喜欢描绘农村、农民等朴素的主题,也有很多自画像。原因很有趣,因为他没钱请模特,只能画自己。他还画一些便宜的花瓶、假鸟、破旧的鞋子来练习绘画技巧。在展馆的最高层是梵高的晚期作品,也是他相对最著名的作品比较集中的地方,包括麦田里的乌鸦等。 在梵高博物馆与国立博物馆之间有一个I Amsterdam的地标建筑,可以拍照留念,但人满为患

插播一个消息,在去年跨年夜晚,举世同庆的日子,我的小伙伴在斯德哥尔摩遭窃,这对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在外,尽管是在看似安全的欧洲,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游客匆匆忙忙,有人见机行窃。这种感觉在布鲁塞尔的时候尤其强烈。出行前要查好线路,订好行程,离开酒店要把贵重物品锁好,退房时不要遗漏,在外人多时要保管好贵重物品。(时隔三年再回顾这篇日记,欧洲的安全形势似乎更加严峻了,不论是发达富裕的北部还是经济欠发达的南部,小偷似乎普遍存在,在此再次提醒大家出门贵重物品需格外小心!) 01/04 风车吱吱,牛羊哞哞 今天我们决定去安妮博物馆和风车村,安妮博物馆人前的长队可以用叹为观止来形容。我们9点到,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才进去。 荷兰的房子很有趣,一个是屋顶的形状很特殊,三角形的中间凸起一个矩形,像好吃的巧克力房子。另一个是高高瘦瘦的挤在运河两岸,仿佛墙壁都被挤得歪歪扭扭。坐着有轨电车沿着市中心走的时候,感觉房子与房子之间份缝隙是斜斜窄窄直插过去的,房子的边角像三角蛋糕一样切开来。

荷兰人很喜欢自行车。他们有宽敞的自行车道,特意设计成歪斜开口方便骑行者投掷的垃圾桶,以及等红绿灯时的脚踏。人们骑得很快,但行人闯红灯现象特别严重,这让在德国生活一段时间的我们十分不习惯。

我对安妮博物馆慕名已久。小时候妈妈给我买过一套儿童英文绘本,其中安妮的故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少女懵懂的爱情,和家人的温馨与争吵,避难时的警惕与担惊受怕,都被豆蔻年华的安妮记录在小猫咪日记本中。彼时我读绘本时也是安妮一样的年纪,所以对这个小姑娘很有亲切感,深入了解之后,更被她对文字的热爱,机灵,审视,思考,开朗所打动。
博物馆内部还原了安妮一家住的场景,还有很多影像,文字和实物记录。我们沿着固定参观路线行走,一路经过外房(安妮爸爸的工厂)和内房(安妮和其它人藏身之处)。我们可以通过墙上摘录的安妮日记中的只言片语感受安妮的心境,通过朋友家人采访了解一个真实的安妮。就像她的朋友评价所说,安妮不是一个圣人,她就是一个活泼,爱笑(在藏起来之前),有批判意识,积极思考,热爱生活,钟情写作的姑娘。 她立志于当一名作家,而她的确做到了。我在museum shop看到安妮日记的原著,充满文字的张力,有趣且易于阅读。安妮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父母都出身名门,小时候移居荷兰,写作和生活都使用荷兰语。 下午我们乘公交车前往风车村。天气阴沉沉的,但还好没下雨。风车村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大风车,有些现在还在使用,可以上楼观摩。风车村的门口有一个本村的历史博物馆和巧克力工厂。

北风那个吹,但并未影响我们的心情。晴天的风车村就是童话里的样子,浪漫,恬静,闲适,美好。荷兰被称为欧洲农场是很有道理的,在风车村的草坪上有各种鸭子,牛羊,和叫不出名字的像鸡一样的动物。我们在风车村呆了两小时,实在扛不住大风,踏上归途。如果夏天来一定很美。

在荷兰短短的几天,感受到这里的民风还是相当淳朴的。(许多地广人稀的城市都有这个特点。)在公交车换班时,司机离开前会和大家打招呼再见,换班司机来了会和大家问好。在国立博物馆时,我不小心走出了展区,再进去又要出示门票,我告诉检票员自己之前把票丢在洗手间了,他一本正经地回答,“But I didn’t see you!”正当我要解释时,他笑了,我也笑了。 01/06 长途旅行后的小憩 在长途汽车上颠簸了一天后,晚上我们终于回到了拜村,村里下了大雪,一切都白皑皑的。今天好好睡了一觉打算出门买点好吃的,补充这几天的能量。(两周的高能量旅行加上路上的奔波还是很费电的~) 路上洒满了类似沥青的小石子,德国同学告诉我说是为了防滑。我忍着肚饿走了20分钟来到Lidl,发现关门,当时我就应该预感到Rewe也关了门,但还是朝着相反方向忍着严寒和肚饿又走了20分钟,发现Rewe也关门时,我感觉肚子更饿了。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室友们屯了一大堆东西,原来是知道今天会放假。更严重的是,我走之前把所有东西都吃完了,所以有种世界末日的绝望感。上网一查,发现今天是拜仁州和巴符州的法定节假日(其它州都不放假!)得知此噩耗的我两手一摊,两眼一翻,饿晕在床上。(此为比喻。) 妈妈发微信来炫耀她吃了好多好吃的,不想理她。我大哭一场后决定去市中心的餐馆吃饭,根据google map,餐馆应该还营业,之后打算去中国超市碰碰运气。 出了门,查看公交信息才发现,法定节假日是没有公交车的,这意味着我还要饿着肚子走半个小时到市中心,要是市中心还没有吃的…难以想象。 穿着已经开了胶的旅游鞋,我走到了市内的公园hofgarten。地上的雪渗进开了胶的鞋里,化作冰冷的雪水冻得我的脚发凉。决定过两天有时间去一趟deichmann,那里的鞋又暖和又便宜,一双大棉鞋折合人民币只要100多。 尽管天气冷,还有人穿着专业的跑鞋在跑步,也碰到了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出来玩的,但总体来说归结成一句话,人烟稀少,门可罗雀。突然想起上次在布达佩斯的夜晚,路边躺着一个流浪汉,身上盖着不知道是什么,黑黑的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和材质。让我注意到他的是他的同伴的叫声,一个同样穿着灰溜溜破棉絮的人,晃着躺在地上同伴的冻得黑紫的手,大叫:“hey man醒醒!不能再睡了!”然而直到他们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躺在地上的流浪汉也没有起来。 欧洲的冬天对于穷人来说是很难熬的,天天阴天,大雨,大雪,如果没有足够的温暖食物和遮风挡雨的住处,他们很难熬过这个冬天。从来不生冻疮的我,在阿姆斯特丹的那几天也感到手指总是痒,耳朵经常冻到冰冷,脸上也冻得没了表情。所以欧洲的很多连锁超市或者商场,比如c&a会有很多便宜保暖的冬季用品,街上的人也围得很厚,从头到脚只能看到两只眼睛。 走到了市中心最大的购物街maximilian strasse,平日里熙熙攘攘的街道今天居然全部大门紧闭,只剩oskar和一家类似肯德基的汉堡店开着,我只得再次吃了些垃圾食品。(我很不习惯吃高盐高糖少蔬菜的垃圾食品,可是预算有限,于是旅行的这两周不得不和同学们以价格低廉的垃圾食品过活,以致自己发了烧。生病后在超市疯狂买水果,且在自己的恳求下和大家一起去了一家中餐馆补充能量,终于让我恢复了元气。) 回去的路上就是闷着头往前走,因为一停下来就感到身体不适。旅行最恼人的是路漫漫和吃不好。这次我们没有选择快速的飞机,舒适的火车,而是选择又闷又慢空间小的长途汽车,因为便宜,但是这么多趟汽车下来(其中一趟是过夜+转车一共十八个小时!尾椎都坐麻了!)加上我晕车,一上车就得极力忍住想吐的感觉,真的是这辈子都不想再坐大巴了! 现在大家大概能理解,为什么我看到超市关门会这么生气,试想连续两周只吃垃圾食品(炸鸡和薯条),住在简陋的青年旅社,隔两天做一次大巴,晚上还要为在哪里吃饭,洗澡,睡觉等琐碎劳心伤神,再加上一个发烧头疼的夜晚和几个虚弱无力咳嗽连篇的白天,你是否也渴望着一顿温热可口的饭菜,和一个踏实温暖的美觉。
01/08 拜访Britta一家 原本圣诞节受Britta邀请去她们家做客,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去成,改在了圣诞节假期结束后。今天中午我坐着小火车,带着阿姨送给我的圣诞节礼物,Neuhaus的history巧克力,去拜访Britta一家。他们住在Pegnitz,属于拜村周边地区,因此火车票凭学生证是免费的。 12点20分左右,我到了火车站。一出站,就看到了Britta。一个多月没见,我们亲切地拥抱。她开着妈妈的车,是辆欧宝,我们一起回家。 他们家坐落在一个山坡上,不远处就是她妈妈的妹妹的家。从窗户上可以看到的那座白房子就是。Britta说,圣诞节,她的阿姨和表妹会到她们家一起庆祝。 一开门,Britta的爸爸妈妈就出来迎接。我非常高兴地跟他们打招呼介绍了自己。之后我和Britta进了客厅,我把礼物送给他们。Britta的爸爸妈妈继续在厨房忙碌,Britta领我参观了她们家。 他们家有两层,外面还有车库和放木材的仓库。楼上是Britta和妹妹Maike的房间,还有一个书房和一个浴室。楼下是客厅、餐厅、厨房和父母的房间、浴室、洗手间和衣柜。一进门是一个大玄关,我们把外衣挂好,换好家居棉拖。 客厅很大,摆满了各种饰品、照片和纪念品。角落有一个大壁炉,木材房的木头应该就是用来填满壁炉的吧。其中比较吸引我注意的一个是中国的扇子,一个是Britta和妹妹在佛罗里达的照片,一个是很多的漂流瓶。整个房间明亮通透,沙发边是大大的落地窗,可以看到外面绿油油的山地和白白的雪。 我们推开门,走到外面。1月的Pegnitz已经很冷。虽然看起来艳阳高照,但是只穿着一件毛衣的我还是瑟瑟发抖,于是我们又赶紧回到房间里。Britta告诉我,她在8岁时搬进这个房子,之前一家人住在市中心的一家店铺的楼上。这家店铺是她爷爷开的,在她父母还没有积蓄时,只能住在楼上的小房间里。她和妹妹只能挤在一张床上。后来父母有了积蓄,就请装修公司建造了现在的房子。所有的设计都是父母亲自操刀。 他们家的装修是现代简约风格。客厅一架大电视,一个巨大的三折连体橙色布沙发,上面摆着有些旧旧的抱枕。中间是一个茶几,上面有一瓶鲜艳的橙色郁金香。茶几上摆着几本书,是Britta的妈妈和她的朋友交换着看的,都是17世纪左右的小说。可以猜到,她的父母应该相当喜欢橙色,沙发、窗帘都是橙色系的,让整个屋子特别明亮、轻快。 B的房间是2楼右侧,由于是顶楼,所以天花板是斜的,里面是温馨的蓝色风格。墙上贴满了各种合照,和朋友的,和男朋友的,和家人的,十分亲切。其中有一张大的,上面有许多照片,旁边还标注了说明,Britta介绍,这是她从小学到现在的最好朋友之一在她18岁生日时送给她的。我觉得这样承载着自己的独家记忆的礼物充满了甜蜜的回忆。最值钱的礼物不是最贵的,而是自己动手做的。 接着我们来到餐厅。Britta告诉我,一般一家人都是在厨房角落的一个餐桌吃饭,很少在餐厅吃。餐厅是一个六人座的矩形桌子。Britta问我想坐那边,我之前在百度上查了去德国人家里做客的礼仪,知道应该尊重主人一家的习惯座位,所以说你来定吧。Britta说不要紧,她们家在餐厅没有固定的座位。最后我说,那我就坐你旁边吧,于是我们坐在了靠窗的座位。 Britta的妈妈做了很多猪肉。盘子里装了段猪肋排和切好的三角形猪肉。Britta的爸爸和Maike的男朋友各自吃了一个猪手(就是我上次在餐厅只吃了一半的那种。)德国人非常喜欢吃猪肉,这样单调的烤猪肉他们觉得很美味。我拿了两节猪肉,加上一个圆圆的饺子。德国人称之为饺子,其实长得像土豆泥,很筋道,里面有一点点馅。还加了一点酸菜,和东北的酸菜差不多。他们都浇了酱汁,但是因为我不太喜欢酱汁,加之在德国不吃完食物是不礼貌的,所以就没要。 我们边吃边聊,不亦乐乎。Britta的爸爸妈妈都很热情,问这问那。Britta的爸爸说他是西门子医药部的,业余时间喜欢搞搞无线电。在窗台上摆的对讲机就是明证,他可以通过这个收到美国的信号。但是要玩这个必须要合法的执照,Britta的爸爸就是Pegnitz一个无线电俱乐部的。我说我姥姥在大学时也很喜欢玩无线电,这方面他们都算是搞科技的。Britta的妈妈没听清,以为我姥姥在上老年大学,Britta和她爸爸赶紧纠正,说是年轻的时候的事了。 Britta的爸爸从08年到12年去过几次中国,尤其是上海。他说他平时白天都要工作,只有晚上才能出来游览城市。他说他去过黄浦江畔,感觉不错。事实上,Britta和Maike都去过中国。我和Birtta就是在她参加AIESEC的活动时认识的。而Maike也参加过孔子学院的交流活动,去过北京、上海和青岛。我说似乎很多德国人都会选择去青岛,因为以前是德国的殖民地。Britta爸爸说是的,他还说,Bayern州规定,啤酒是不能掺任何化学物质的,青岛啤酒也是严格按照德国的酿造工艺酿制的。有趣的是,Britta的爸爸只喝无酒精的啤酒,他说他有很多,还可以送我。我谢绝了,因为任何酒都不是我的菜。 Britta的妈妈不喜欢任何奶酪或是奶制品,能在德国找到知音,我真的很惊喜。Britta爸爸开玩笑说,应该让Britta妈妈也去次中国,吃吃中国的McDonalds,因为里面的汉堡包是没有奶酪的。 吃到一半,Maike和她男友来了,我们握手自我介绍后,继续吃饭。Maike比Britta小两岁,前段时间在慕尼黑工作。她学习的似乎是会计一类。Maike看起来有些安静,我问Britta是这样吗。B回答说,其实看情况。小时候B作为姐姐,掌握决定大权,M作为妹妹只能听从。现在M大了,有主见了,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后来B想让M打电话订去奥地利的Bus车票,M拒绝了。B生气的说,既然要参加,就应该你打电话,因为我没有时间。最后B只好让爸爸打电话。(他们打算在二月初去奥地利滑雪。) 我感觉在欧洲的家庭,每个成员都互相尊重,不会因为你是姐姐,我就得都听你的,也不会因为你是妹妹,我就必须得让着你,照顾你。即使是父母,也不会为孩子包办代替。孩子想让父母帮忙,也得请求商量。 B的爸爸妈妈问我假期去了哪些地方,我说我去了布拉格、布达佩斯、维也纳、布鲁塞尔和阿姆斯特丹。他们很惊讶,居然去了这么多地方。Maike问,是不是每个城市只能呆几天,我说,leider,ja。他们问我最喜欢哪个城市,我说维也纳。一是因为音乐之都,二是因为哈布斯堡王朝和茜茜公主,三是因为这是这些城市中唯一一个说德语的。 饭后吃了些巧克力慕斯当做Nachtisch。B爸爸还给我展示了他在上海配的眼镜的眼镜布,上面写着XX眼镜城。我说,在中国,人们喜欢把同一行业的店开在一块,顾客方便,商家也赚钱。后来B爸爸还给我看了他在中国开会发的礼品,有各种茶叶、茶饼。我说这都是好茶,还帮忙翻译了一下。 之后我和Britta来到市中心,说是市中心,其实就相当于拜罗伊特Lidl和旁边的Metzgerei加起来那么大吧。我们走走逛逛,B说因为现在是淡季,很多商家都关门了。我们还聊到了朋友。B说她最好的朋友是小学一直到现在的三个,她们有空会经常聚一聚。她说有时候,她和新朋友问候,她总是主动的那一个,久而久之,她便也不再和那些不主动联系的朋友联系了。 B给男朋友买了一个一欧的星战巧克力,和一个漂亮的盒子,还有做Muffins的装饰品。我买了一个Garnier的面膜,听B说是抗过敏的。之后我们去Kaufland买了点面包和蛋糕。B说Kaufland基本每个城市都有。 路上碰到了B的姑姑,也就是爸爸的妹妹,聊了一会。B说,每次碰到姑姑,总要聊上很久,姑姑是一个能连续聊一个小时不停的人,你只要说“恩”“啊?”“哦”就可以了。之后回家说起这事时,B的爸爸妈妈还问,你姑姑又想知道些什么。 回来后,B的妈妈把蛋糕切好,装盘,点上蜡烛,有了一点下午茶的氛围。Maike窝在沙发上看TBBT,后来看大家又要开吃了,就把电视关了。B问我想喝什么,我觉得蛋糕太甜,要不就配咖啡吧,于是选择了卡布奇诺。B说那要叫爸爸来做,因为家里只有爸爸喝咖啡。 今天是周五,B的爸爸不需要开车去Erlangen上班,而是呆在家Home Office。下来后,B的爸爸问,是谁要喝咖啡。知道是我后,他说了句“Gerne(乐意)”就去做了。后来才知道,做卡布奇诺还要打奶泡什么的,挺麻烦的,有些不好意思。 我们吃着下午茶,又继续聊了很久。聊到我学什么专业,我说我学的是Germanistik和Anglistik,B爸爸说,那和B的本科是一个专业。原来B本科学的是英语和交流,但是她研究生已经转媒体方向了。B爸爸还问,我学了多久的德语,我说2年半了。B爸爸很惊讶,他说德语是一门很难的语言,我在短短时间内说的这么好,真是有语言天赋。我连连道谢,觉得是因为有这个难得的交换机会,让我的德语突飞猛进。 B妈妈说很高兴我会说德语,这样交流起来方便多了。还问有没有去过英国。我说因为时间有限,只能选一个国家的项目,为了快速学好德语,就选择了德国。B爸爸妈妈问我对德国的印象如何,我很诚实的答道,很好。我说,事实上,中国人对德国人的印象十分正面,谈到德国,总是想到准时、严谨、汽车、足球、啤酒,都是些好的印象。B爸爸妈妈又问,那来德国以后,你的想法有什么变化吗,我说,虽然有的时候学校组织的活动会有人迟到,但是总体来说德国人是非常礼貌、乐于助人的。B爸爸说他的中国同事也很准时,很好相处。 我和B一家人交谈甚欢,气氛十分融洽。后来B用whatsapp告诉我说,她爸爸妈妈觉得我也很Nett,总之我们都很喜欢对方。 天色已晚,我查了下火车班次,决定做4点多那班回拜罗伊特。吃完后,我和B的爸爸妈妈告别,我感谢了他们的盛情邀请,称赞了饭菜的美味和房子的美丽舒适,和B的爸爸妈妈妹妹握手互道祝福后,就和B开车离开了。 去火车站B开的是自己的铃木,5分钟就到了。我们依依惜别后,B说在我离开德国前,也就是2月底,我们再在拜村见一次面,我非常高兴。 后来还有一个小插曲,上火车时我上错了车厢,该上Hof那截,我上成了Cheb。还好及时问了乘客,下来了,然而Hof那截已经先一步开走。不得已,只能在寒风中裹紧呢子大衣,等待半小时后的下一班。 来德国时间越长,我越感谢我的父母。通过对比,才知道我的父母给我提供了多么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相比外国家长,中国家长普遍比较照顾孩子,饮食、生活习惯都要求均衡、营养、健康。外国家长这方面比较粗枝大叶,也不会过多限制孩子,所以外国孩子独立较早。我觉得最佳做法是在这中间找到一个平衡,我觉得中国的很多受到良好教育的家长其实做的很好,我感谢我的父母。 回到了拜罗伊特,我心久久不能平静。B一家给我带来了在德国从未感受过的家人的感觉,他们人都很好。我突然有些感伤,想到再过一个多月就要离开这个国家,萌生出依依不舍的感觉。听着Sarah Conner的wie schon du bist,我静静地在房间流泪。我想了很多,在德国的生活,不完美,但却很美好;在德国遇见的人,不都喜欢,但想起来还是会很怀念。 我很幸运,参加了那次AIESEC的聚会,认识了Britta。作为一个德语系的学生,主动发起和B的七宝古镇一日游,移动迷宫电影夜。努力考出德福,来到拜罗伊特交流,和B重聚。 如果不是命运,谁会想到B生活的城市P离我交换的城市B只有27km;如果不是命运,谁会想到B本科读的Bamberg大学,研究生申请但是没成功的Bayreuth大学,和现在在读的Passau大学都在美丽富裕、民风淳朴的Bayern州呢?当然不能否认个人的努力,如果我的德语结结巴巴,估计就算主动出击,也聊不下去吧。 感谢一直支持我,教导我的父母;感谢耐心、善良、热情的Britta;感谢母校的交流机会……万事俱备,只欠努力,这次家庭聚会,是一个激励,激发我对德语、德国的兴趣,激励我努力提升德语水平。希望有机会,我可以在上海继续交到德国小伙伴。
© 本文版权归 Leidenschaf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