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Inspired | 催婚,催的是他们无处安放的更年期
原创 2017-01-25 倪纳 LadyFirst
马上就要过年了,一姐知道“春节”对单身的小仙女来说可能是个既开心又烦心的日子。因为又到了每逢佳节“被催婚”的日子!
今天一姐请来的朋友想必仙女们都不会陌生,那就是刚成为我们 “Be Inspired” 板块特邀专栏作家的倪纳,现在就让她来和仙女们聊聊如何应对这个春节必遇难题。

先祝各位看官“鸡年大吉”。
在这月黑风高夜,快要回家看父母的我不禁诗兴大发,难免摇头晃脑的吟诗应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被妈(cui)*(hun)。
关于催婚,网上关于如何“怼回去”那种抖机灵式的教程不胜枚举,我就不在“技术流”上献丑。本文主要想从长辈这个视角上来聊一聊,他们催婚到底催的是什么?面对催婚,不该妥协;然而催婚不一定就把两辈人堆到了完全相反的对立面。
也许深入了解了长辈们走过的时代和他们经历过的历史,我们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能更坦然的聆听来自于那一辈的声音。

父母那个年代是怎么过春节的?
那时候,中国的铁路还是“绿皮箱”,很多的人还在自己出生长大的城市里面吃着政府给的“铁饭碗”。想想看我母亲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一到除夕下午,就牵着我的手,从自家政府分的公房走到临街的奶奶家。
不到晚上,各路亲戚陆陆续续都来了,一家三口齐齐整整地给奶奶爷爷拜年。孩子们在院子里乱跑,男人们聚在客厅胡侃,女人们在厨房忙前忙后。电视里面放着热热闹闹的春节联欢晚会,门外面是“二踢脚”此起彼伏的声音……
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这才是过年。

那是一个什么时代?
爸妈那个时代,中国的平均寿命只有60多岁,80岁过世算喜丧。在他们的观念里,40岁就已经是要步入老年了。他们哪里想得到20多年后,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44岁以下的人都定义为“青年”了。在我们的观念里,年龄不到30,人生何曾开始!而在老一辈人心里,估计觉得30岁的我们,都属于半只脚踩入棺材的人吧。
爸妈那个时代,由于体制的管制,爸妈看不到丁克、也不曾听说过同性恋。由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牢靠(主要是因为经济落后物质匮乏),他们不懂什么出轨、也不用智斗小三。在他们看来,单身很复杂,婚姻很简单。
爸妈那个时代,没有“饿了吗”也没有支付宝。他们的人生很线性:单身住父母家,结了婚就和爱人搬到政府分的公房里,过一年生个娃,然后要么妇女上环要么男的结扎。他们从来没有作为单身的个体独自一个人生活过,就连“一个人怎么能做一顿饭”这个概念都没有。在他们眼里,单身生活 = 吃不好穿不暖+生病了没人照顾。
爸妈那个时代,女人一辈子最好只谈一次恋爱。妈妈和我说,她和爸爸恋爱的时候一年多了不见爸爸的家里人来提亲,她心里暗暗难过了好几个月。那时候,女人一旦分手,舆论就会嫌弃她“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所以没人要”,或者质疑她的“贞操”。
那种巨大的社会压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现在,因为我单身,我的母亲不时为此替我恐惧着、难过着。
父母的心目中,我们的单身生活是这样的:

但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们很多时候也是这样的:

面对爱,不能妥协,但必然尊重
父母的观念都是错的吗?不见得。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它们也许是成立的。而他们的观念是过时的吗?一定是。时光如开弓的箭,一去不回头。他们的观念在如今的时代,的确行不通也不合理了。
社会的进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就是“人生能有多少选择”。我并不高举“唯单身论”的大旗,但是单身这种生活方式并没有对任何人造成实质伤害,选择它的权利不可亵渎。
然而,在面对父母催婚的时候,我从来没有选择“背过身”这个选项。有一年回家看母亲,她和我聊着天,突然欲言又止,犹豫了一下,然后开始严肃的和我说我的“个人问题”。母亲的那一秒钟犹豫,击中了我心里最软的地方,让我无法忽视她对我催婚的念叨。
父母没有赶上中国社会最好的时代,他们的思想再怎么超前也很难越过他们时代的禁锢。我们是新的浪潮,正在顺着风头向前行,回头看看已经拍在沙滩上的旧浪,我实在无法苛责它如今狼狈的模样。
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父母不厌其烦地教我们读书识字。现在大了,面对催婚,我的选择是:不妥协,但聆听。父母的担心需要释放,他们需要确定你听到他们的话了,才认为自己做到了尽为人父母的责任。
我会不厌其烦地聆听他们每一次催婚的布道,也会耐着性子一次又一次和他们解释我过得很好。不管最后父母的想法有没有改变,你聆听,能让父母有最起码的宽慰;你解释,就算父母不认同,也能知道你的态度。
父母的爱,不能成为我们妥协人生的理由;但是父母的爱,最起码值得我们用“耐心”两个字去尊重。
想想看,还有几天过年了,全中国大部分的父母现在应该是这样的吧?

如何区分“因爱催婚”和“以爱之名催婚”?
催婚分两种,一种是“因爱催婚”,一种是“以爱之名”。因爱催婚的不见得一定都是父母,“以爱之名”的也不绝对全都是亲戚。

我见过把女儿当商品卖的父母,也知道有十分疼爱侄女侄子的姑姑姑父。若有爱,纵你催婚千百遍,我还用耐心待你如初恋;若是打着爱的名号,一声声催婚,只为了讨伐和 Ta 不一样的人生,那么就请坚决地“无视”这种噪音。
我们究竟怎么分辨这两种催婚?
1. 如果没有男朋友,对方催道:你是个好女孩,配得上你的本来就不多,不抓紧不行啊!这是满满的爱。如果对方催道:你这个年纪啊,还是别眼高手低了,找个能过的最要紧,我可是为你好!这是满满的嫌恶。
2. 如果有男朋友还没结婚,对方催道:男朋友人品怎么样?他家里的人对你好不好?你年纪不小了,再晚的话生孩子身体不好恢复,如果人好,你就早点结。这一听就是爱。如果对方催道:他哪里人啊?一个月赚多少啊?家里人干什么的,彩礼给了多少钱?你也老大不小了,如果条件好,再不结婚你这年纪也难找到好的,赶紧把自己嫁了。这一听都是伤害。
对于这样的声音,我建议,自信的姑娘们,用一种“悲悯天人”的心态面对这一切吧。一般这样直接否定别人人生的人,自己的人生过得都不太如意。在内心无法“肯定自己”的时候,“否定别人”成为了唯一可以让自己心灵有一些安慰的途径。
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日行一善”的慈悲心,面对这种逼婚,做到三部曲:微笑、点头、不出声。你不要否定他,否定了他就刷出存在感了;你也不要肯定他,肯定了他就以为自己占据道德高地了。有礼貌地的拒绝回应,过一会,他就会没趣地寻找下一个能听他畅谈人生经验的听众了。

催婚,催的是他们无处安放的更年期
父母那一代人的婚姻观比我们的简单多了,相对他们所了解的时代也纯粹多了。
我们一年见不上几次面,一回家,我们嘴里面冒出来的词都是“大数据”、“云计算”、“我在写一份BP”、“轻食主义”……长辈们其实也会慌,他们发现不仅我们变了,他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也变了。
中国快速发展了40年,经历了别的国家100年才经历的经济大跃进。长辈的知识和观念根本就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他们能怎么做?他们只能本能地把我们往回拽,这样才能保持和我们的联系,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被时代淘汰。
30多年,也就是一个从青春期到更年期的时光,一切都变了。催婚,也许是那一辈人想维护他们所熟悉的社会结构的一种努力吧。无论是用耐心回报爱,还是用礼貌地无视来应对催婚带来的伤害,我们都一定能从这样的经历中收获更强大的内心。

致所有奋斗在抗击催婚第一线的姑娘们:
努力让自己优秀起来,这样的话,被催的时候听到的是“你没结婚也不意外,配得上你的男孩子真不多”;而不是“还没嫁出去啊,就你这样,再不嫁就嫁不掉了”。
祝大家鸡年大吉,“抗催”顺利!
摘自倪纳的知乎专栏
全文请搜索专栏“一个性别盲的女性主义观”
版权属于作者倪纳本人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
看完了倪纳“催婚”的文章,仙女们是不是有一肚子的话想说?欢迎仙女们在后台给我们留言讨论,喜欢这篇文章的仙女就赶紧收藏并转发到朋友圈与好友分享吧。
▼
点击回看
“Be Inspired” 系列呈现了八位外国女性的精彩人生。从清洁工华丽转身的美国蛋糕女王 Gigi Butler,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致力于儿童公益的普莉希亚·陈、霸气歌后碧昂斯、盛世美颜中山美穗、美国房产天后 Barbara Corcoran 。不分国界种族,Charming ladies 带给我们太多鸡血与能量。
Be Inspired | 论出轨:“忠贞”还是检验爱情的唯一真理吗?
Be Inspired | 新年第一篇,只有这几个酷女孩适合打头阵
Be Inspired | 罗曼蒂克从未消亡,或者说罗曼蒂克从未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