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
常言道,三岁一代沟,对于我来说,最困难的事情不是和陌生人交流,而是和年龄与自己相差很大的人交谈。人生经历和所处时代的不同造成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是十分鲜明的,双方往往都会觉得自己在对牛弹琴。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正是这种鲜明的区别,才带来了交流的新鲜感,如果没有尝试过,你永远也无法获得这种全新的体验。
我的外婆是一个头发花白的农村老太太,和电视剧里许许多多脸谱式的农村人物形象一样,她勤劳,质朴,善良……用这些笼统的形容词来描绘一个人是过于抽象的,稍微成熟一点的人都该明白,世上的每个人都是丰富且立体的,岁月和人事一点点的改变着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所以老人们的记忆就像一本兼容并包的大书,将过去时光中的点点滴滴都收录其中。当我和外婆坐在火炉边开始这次谈话时,已经预感到了自己将会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太大,外婆的记忆似乎总有点模糊,尤其是在一些人生大事上,她甚至不记得自己的出生年月和结婚的时间。可是对于一些小细节,她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比方说二十年前我家的某个地方放着一袋桔子,以及十多年前她带着我和表妹在院子里散步时下起来的那一场雨。我想这大概就是老年人记忆的特点。经过反复推敲,我想大概能够将她一生的大致轮廓描绘如下:
外婆于1940年出生于毛岭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的亲生母亲一共生养了四个儿女,在她幼年时候便去世了。她的父亲和后母又生育了四个子女,于是形成了一个庞大而贫困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每个小孩都必须起早贪黑的给大人帮忙,才能够保证大家的生计。仅仅读到小学四年级,外婆便辍学在家了,据她自己回忆,那时她学习出色,任课教师甚至上门来劝说她复学,可是由于家庭条件确实不允许,她没有再接受正规教育。在那个年代,为了打一担柴来生火做饭,他们凌晨三点就要上山,直到第二天晚上回来,打的柴还只够烧两天的。小孩年纪稍大一点就要和父母一起下田劳作。和农村的大多数姑娘一样,在适当的年龄就有人上门提亲了,外婆在二十岁那年嫁给了比她大两岁的外公,组成了自己的家庭,两年以后生下了她的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妈妈。此后又陆续有了我的舅舅和姨妈。外婆和外公勤劳不倦的劳动着,勉强能够负担小孩的学费和维持全家人的日常生活。时光飞驰,儿女们长大成人,外婆一转眼从青春少女变成了中年妇人,在她四十八岁这一年,我出生了,她升格成了外婆。随着儿女们开枝散叶,她的精力又开始投入到孙子这一辈,虽然不再像以前那么劳累,但也是忙碌的,而当我们这一辈人又逐渐成长起来时,她却开始步入晚年。快七十岁时老伴离她而去,因为儿女都不在身边,大多数时候,她只能和一个孙子相依为命。
这就是一代人清晰的人生轨迹,不光是外婆,和她同时代的千千万万的人无疑也在走着同样的路,苦难的童年和少年,疲惫的青年和中年,到了儿孙满堂自己终于可以闲下来时,却发现自己满头青丝已成霜,剩下的路程已经不那么遥远了。
我时常会为时间的魔力而深深感佩,它可以让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变成一位满脸皱纹的白发老翁,可以让人从懵懂无知变得世故圆滑。而在外婆的身上,我清楚看见了时间对于一个人的迫害。
可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年龄已趋古稀而有任何不安,说起儿女们的事情,她脸上带着一种快乐温和的神态。她还记得我爸爸第一次上门时穿着一件黄色的军大衣,体格非常非常单薄。妈妈的婚礼在岳阳县举行,那时生活条件极差,没有什么零食待客,只有一种自制的爆米块可以拿来吃,因为自己家里人最后才吃饭,所以她和外公饿得不行,至今记忆犹新。妈妈刚生下我的时候是由她和奶奶每人轮流照顾半个月……
我最为感兴趣的,是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事,外婆说那时候每个人都没有节假日的劳作,修公路修水库都是全民参与,生活十分艰苦。她还记得当时还要踩水车将水运到田里,要将一个线团绕在水车的轴上,直到线团绕开了才能记工分和换人。在困难时期村里的确饿死过人,那些饿死的人肚子都胀得很大……我还想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批斗的场景,可外婆说这些批斗会都是外公参加,她从来不去。而我的外公已经长眠于地下了,这使我感到非常遗憾,他在世的时候如果能和他多交流一下就好了。尽管外婆经历了毛泽东时代的饥荒和过激的阶级斗争,但当我问起她老人家对于毛泽东的看法,她却说毛主席总的来说是了不起的,打下了江山,先苦后甜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也是必经的发展过程。
在外婆近七十年的人生历程当中,送走了许许多多人,包括她自己的父母、几个兄弟姐妹还有自己的老伴。妈妈告诉我,外婆在生完舅舅之后还生了几个男孩,却因为乡下接生措施不到位,仅四五天这些小孩便夭折了。听完这席话,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产后虚弱的乡村妇女抱着自己出生不久便夭折的孩子小小的身体呼天抢地的场景,而这个女人,就是我亲爱的外婆。这想象中的场景让我在漆黑的夜里不自觉地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外婆有一个弟弟名叫大毛的,由于身材矮小加之家里贫困,一直没有结婚,后来一个人孤零零的在一间破旧的平房里死去,靠着众亲戚的帮助才入土为安。外公从去年二月份诊断出身患肺癌,到八月份去世,其间很是经受了一番病痛的折磨,想必亲人临终前的挣扎也给外婆的心灵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痛苦。而她叙述这一切的口吻都是平静的,看不出悲喜,大概她早已习惯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记忆中外婆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从容不迫的,很少看见她为什么事情着急。现在我明白了她的从容正是来自她所经历的苦难,剩下的岁月里,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她畏惧了。
外婆的故事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总觉得这种沧桑是在我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外的,即便书读得再多也不能够真切的体会那种在命运的洪流面前人的无力感。我的心里似乎有什么声音在竭力的呐喊。而当我转头去看外婆时,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电视,神情安详,无嗔无喜,就像一座佛。
我的外婆是一个头发花白的农村老太太,和电视剧里许许多多脸谱式的农村人物形象一样,她勤劳,质朴,善良……用这些笼统的形容词来描绘一个人是过于抽象的,稍微成熟一点的人都该明白,世上的每个人都是丰富且立体的,岁月和人事一点点的改变着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所以老人们的记忆就像一本兼容并包的大书,将过去时光中的点点滴滴都收录其中。当我和外婆坐在火炉边开始这次谈话时,已经预感到了自己将会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纪太大,外婆的记忆似乎总有点模糊,尤其是在一些人生大事上,她甚至不记得自己的出生年月和结婚的时间。可是对于一些小细节,她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比方说二十年前我家的某个地方放着一袋桔子,以及十多年前她带着我和表妹在院子里散步时下起来的那一场雨。我想这大概就是老年人记忆的特点。经过反复推敲,我想大概能够将她一生的大致轮廓描绘如下:
外婆于1940年出生于毛岭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的亲生母亲一共生养了四个儿女,在她幼年时候便去世了。她的父亲和后母又生育了四个子女,于是形成了一个庞大而贫困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每个小孩都必须起早贪黑的给大人帮忙,才能够保证大家的生计。仅仅读到小学四年级,外婆便辍学在家了,据她自己回忆,那时她学习出色,任课教师甚至上门来劝说她复学,可是由于家庭条件确实不允许,她没有再接受正规教育。在那个年代,为了打一担柴来生火做饭,他们凌晨三点就要上山,直到第二天晚上回来,打的柴还只够烧两天的。小孩年纪稍大一点就要和父母一起下田劳作。和农村的大多数姑娘一样,在适当的年龄就有人上门提亲了,外婆在二十岁那年嫁给了比她大两岁的外公,组成了自己的家庭,两年以后生下了她的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妈妈。此后又陆续有了我的舅舅和姨妈。外婆和外公勤劳不倦的劳动着,勉强能够负担小孩的学费和维持全家人的日常生活。时光飞驰,儿女们长大成人,外婆一转眼从青春少女变成了中年妇人,在她四十八岁这一年,我出生了,她升格成了外婆。随着儿女们开枝散叶,她的精力又开始投入到孙子这一辈,虽然不再像以前那么劳累,但也是忙碌的,而当我们这一辈人又逐渐成长起来时,她却开始步入晚年。快七十岁时老伴离她而去,因为儿女都不在身边,大多数时候,她只能和一个孙子相依为命。
这就是一代人清晰的人生轨迹,不光是外婆,和她同时代的千千万万的人无疑也在走着同样的路,苦难的童年和少年,疲惫的青年和中年,到了儿孙满堂自己终于可以闲下来时,却发现自己满头青丝已成霜,剩下的路程已经不那么遥远了。
我时常会为时间的魔力而深深感佩,它可以让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变成一位满脸皱纹的白发老翁,可以让人从懵懂无知变得世故圆滑。而在外婆的身上,我清楚看见了时间对于一个人的迫害。
可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年龄已趋古稀而有任何不安,说起儿女们的事情,她脸上带着一种快乐温和的神态。她还记得我爸爸第一次上门时穿着一件黄色的军大衣,体格非常非常单薄。妈妈的婚礼在岳阳县举行,那时生活条件极差,没有什么零食待客,只有一种自制的爆米块可以拿来吃,因为自己家里人最后才吃饭,所以她和外公饿得不行,至今记忆犹新。妈妈刚生下我的时候是由她和奶奶每人轮流照顾半个月……
我最为感兴趣的,是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事,外婆说那时候每个人都没有节假日的劳作,修公路修水库都是全民参与,生活十分艰苦。她还记得当时还要踩水车将水运到田里,要将一个线团绕在水车的轴上,直到线团绕开了才能记工分和换人。在困难时期村里的确饿死过人,那些饿死的人肚子都胀得很大……我还想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批斗的场景,可外婆说这些批斗会都是外公参加,她从来不去。而我的外公已经长眠于地下了,这使我感到非常遗憾,他在世的时候如果能和他多交流一下就好了。尽管外婆经历了毛泽东时代的饥荒和过激的阶级斗争,但当我问起她老人家对于毛泽东的看法,她却说毛主席总的来说是了不起的,打下了江山,先苦后甜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也是必经的发展过程。
在外婆近七十年的人生历程当中,送走了许许多多人,包括她自己的父母、几个兄弟姐妹还有自己的老伴。妈妈告诉我,外婆在生完舅舅之后还生了几个男孩,却因为乡下接生措施不到位,仅四五天这些小孩便夭折了。听完这席话,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产后虚弱的乡村妇女抱着自己出生不久便夭折的孩子小小的身体呼天抢地的场景,而这个女人,就是我亲爱的外婆。这想象中的场景让我在漆黑的夜里不自觉地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外婆有一个弟弟名叫大毛的,由于身材矮小加之家里贫困,一直没有结婚,后来一个人孤零零的在一间破旧的平房里死去,靠着众亲戚的帮助才入土为安。外公从去年二月份诊断出身患肺癌,到八月份去世,其间很是经受了一番病痛的折磨,想必亲人临终前的挣扎也给外婆的心灵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痛苦。而她叙述这一切的口吻都是平静的,看不出悲喜,大概她早已习惯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记忆中外婆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从容不迫的,很少看见她为什么事情着急。现在我明白了她的从容正是来自她所经历的苦难,剩下的岁月里,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她畏惧了。
外婆的故事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总觉得这种沧桑是在我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外的,即便书读得再多也不能够真切的体会那种在命运的洪流面前人的无力感。我的心里似乎有什么声音在竭力的呐喊。而当我转头去看外婆时,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电视,神情安详,无嗔无喜,就像一座佛。
明月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汉文帝的权术 (1人喜欢)
- 太平天国为何只是昙花一现?
- 2024年读书35 (3人喜欢)
- 出租车司机的故事2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