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习第44天——《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待续)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作者(美)唐纳德 麦克伯尼
本着阅读的收获不是阅读本身,而是阅读带来的思考这样的观念,我想写下自己对这本书的思考。总体来说,这本书纠正了我对心理学的一些误解,我曾经理解的心理学很大程度上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并混淆了和心灵成长的概念,具有好奇心和猎奇的心理动机,而这本书,从科学的角度让我来了解这门科学的分支。其次,它让我用科学的思维来思考一些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对我来说刚刚起步)。再次,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它提高了我的判断力,我再也不用面对书架上玲琅满目的心理类书籍而挣扎了,因为,大多数书籍,已经不会再是我的选择了,它们只是一些畅销书而已。
作者用问题思考的形式,提出了49个问题,并给出作者的观点,接下来,我想针对几个我自己感触深的问题,来写一下它们带给我个人的思考和感受。写作的过程本身,也是重新理解,并整合思维的过程,是另一场心灵的旅程。(纯属个人观点)
思考4 这只是你的理论
“科学家对待理论的原则是,相信的只是那些对现象做最好解释的理论,而不是他们最喜欢的理论。”
人们由于个人偏好,经验等原因,会偏向于相信某些理论,排斥另一些,但是正如柯南说的:“真相只有一个!”我们最好去相信那些可以被反复实证的,能够解释现象的理论,而不仅仅只是因为理论本身具有吸引力,让人愉快(比如很流行的吸引力法则)。逻辑思维有一期讲的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可以被反复验证。
思考5 你太有逻辑了
“如果你的逻辑是错的,就很难纠正你的观点了”
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人总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对的,哪怕不合逻辑,就会一厢情愿的解释逻辑是错的,自己是对的(大脑极力避免认知失调,宁可抱着错误的观念,并用产生愉悦感来说服自己相信)。看《奇葩说》时,我觉得选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型,另一种情绪煽动型。观众往往会被情绪煽动型打动,因为逻辑很难判断,有时候也让人不愉快。如果说“需要梦想,万一成功了呢?”听上去很欢欣鼓舞,让人愉快;如果说“梦想需要不断评估,重复试错,加上很多很多条件才有可能接近,也还只有万分之一的成功”听上去就不那么美好了,哪怕后一句话更符合逻辑。
“逻辑的一致性对于科学的成功和人类大多数活动一样,都是必需的。”在这里,作者提出看上去很有说服力的逻辑谬误。常见的一种是假两难推理(它对讨论的问题,提出看来是所有可能的选择或观点,一般是两个,但其实这些选择并不全面,亦不是所有的可能)例如: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把眼前苟且和诗和远方放在对立的角度;辞职去旅行,把工作和旅行放在对立的角度。咋一看是两难,但事实是,并不全面,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我妈妈就是个很没逻辑的人,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万一是真的呢?或者是,谁谁谁因为做了什么,有了那样的结果,所以他那么做是对的。逻辑在旁边默而不语。
也许有人会反驳,人类文明发展一直在改变,以前人们还人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呢!我想说的是,首先,那是科技带来认知的提高,以前很多事情无法验证;其次,人类文明在依然在进化的过程中,逻辑,甚至科学,都在不断被修正中。但是有一条原则,当没有新的条件出现做出新的验证时,已经被验证了的逻辑代表了理解事物的正确方向。 “不管我们怎样看待逻辑,一旦我们犯了逻辑错误,后果自负。”
思考7:但科学和我以前的信念有矛盾
“科学和每个人的信念有冲突,这让人有威胁感”
从小在学校的人文教育中,在名著小说里,我们学到了很多对人性光辉,自由意志的解释。比如,我一直都相信,《汤姆叔叔的小屋》促进了美国南北战争和废奴运动;华盛顿选择不再继续担任美国总统是他是个淡泊名利,并有强烈的民主意识的人,公交车人行道避让行人是司机素质的提高,但是,心理学却告诉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有物质诱因。废奴运动的诱因之一是北方工业的发展;华盛顿退位的原因之一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公交司机避让行人是因为车前装了摄像头,公交公司设立了惩罚机制。很多事情的出发点是物质,只是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披上了人文的外衣。
道德和文明的进步并不是主要目的,而往往是衍生产品。
矛盾的是,我们是愿意选择相信一个让人简单热烈的美好,还是复杂冰冷的真相?
焦虑的产生,有时候是因为发现真相和原来认为的不一致。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旅行。在旅行前,我们会把旅行的过程设想的很美好而愉快。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兴致勃勃,可以远离工作生活中让人烦恼的事情。但在真正旅行的时候,航班误点,景点很快就看完了,旅店的卫生让人不舒服,迷路,东西没有想象的好吃。等旅行结束,惊讶的发现,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居然没有自己解决!!
思考8:如果存在自由意志,心理学还是科学吗
“科学假定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
我们有自由意志吗,当然有,但仅限于小事,比如早饭吃什么。在很多事情上,很多选择和决定其实有内在的机制,只是这套机制太复杂,我们还以为是我们自己做的决定。作者举了1978年的一个实验,被试被要求在一排货架上挑选认为质量最好的袜子,大多都选了右边的袜子,但事实上,所有的袜子都是一样的。天生的人格气质,童年的亲子关系,以及一系列的人生经验,造就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模式和反应模式。所以,如果信息量越充分,行为和结果就越能被预测。在众多的偶然因素中,有一些其实是必然,只是我们的认识水平和信息掌握还不够充分罢了。
但是,这并不是宿命论,也不是悲观的结论,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是个相当乐观的发现!如果掌握一些规律,就可以从认知和行为上去做一点什么。虽然很多事情努力也不一定有想要的结果,但行为确实会让事情有所不同。如果我们已经知道有些行为会导致一些结果,就可以有所行动,打破一些习惯模式。
本着阅读的收获不是阅读本身,而是阅读带来的思考这样的观念,我想写下自己对这本书的思考。总体来说,这本书纠正了我对心理学的一些误解,我曾经理解的心理学很大程度上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并混淆了和心灵成长的概念,具有好奇心和猎奇的心理动机,而这本书,从科学的角度让我来了解这门科学的分支。其次,它让我用科学的思维来思考一些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对我来说刚刚起步)。再次,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它提高了我的判断力,我再也不用面对书架上玲琅满目的心理类书籍而挣扎了,因为,大多数书籍,已经不会再是我的选择了,它们只是一些畅销书而已。
作者用问题思考的形式,提出了49个问题,并给出作者的观点,接下来,我想针对几个我自己感触深的问题,来写一下它们带给我个人的思考和感受。写作的过程本身,也是重新理解,并整合思维的过程,是另一场心灵的旅程。(纯属个人观点)
思考4 这只是你的理论
“科学家对待理论的原则是,相信的只是那些对现象做最好解释的理论,而不是他们最喜欢的理论。”
人们由于个人偏好,经验等原因,会偏向于相信某些理论,排斥另一些,但是正如柯南说的:“真相只有一个!”我们最好去相信那些可以被反复实证的,能够解释现象的理论,而不仅仅只是因为理论本身具有吸引力,让人愉快(比如很流行的吸引力法则)。逻辑思维有一期讲的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可以被反复验证。
思考5 你太有逻辑了
“如果你的逻辑是错的,就很难纠正你的观点了”
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人总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对的,哪怕不合逻辑,就会一厢情愿的解释逻辑是错的,自己是对的(大脑极力避免认知失调,宁可抱着错误的观念,并用产生愉悦感来说服自己相信)。看《奇葩说》时,我觉得选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型,另一种情绪煽动型。观众往往会被情绪煽动型打动,因为逻辑很难判断,有时候也让人不愉快。如果说“需要梦想,万一成功了呢?”听上去很欢欣鼓舞,让人愉快;如果说“梦想需要不断评估,重复试错,加上很多很多条件才有可能接近,也还只有万分之一的成功”听上去就不那么美好了,哪怕后一句话更符合逻辑。
“逻辑的一致性对于科学的成功和人类大多数活动一样,都是必需的。”在这里,作者提出看上去很有说服力的逻辑谬误。常见的一种是假两难推理(它对讨论的问题,提出看来是所有可能的选择或观点,一般是两个,但其实这些选择并不全面,亦不是所有的可能)例如: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把眼前苟且和诗和远方放在对立的角度;辞职去旅行,把工作和旅行放在对立的角度。咋一看是两难,但事实是,并不全面,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我妈妈就是个很没逻辑的人,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万一是真的呢?或者是,谁谁谁因为做了什么,有了那样的结果,所以他那么做是对的。逻辑在旁边默而不语。
也许有人会反驳,人类文明发展一直在改变,以前人们还人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呢!我想说的是,首先,那是科技带来认知的提高,以前很多事情无法验证;其次,人类文明在依然在进化的过程中,逻辑,甚至科学,都在不断被修正中。但是有一条原则,当没有新的条件出现做出新的验证时,已经被验证了的逻辑代表了理解事物的正确方向。 “不管我们怎样看待逻辑,一旦我们犯了逻辑错误,后果自负。”
思考7:但科学和我以前的信念有矛盾
“科学和每个人的信念有冲突,这让人有威胁感”
从小在学校的人文教育中,在名著小说里,我们学到了很多对人性光辉,自由意志的解释。比如,我一直都相信,《汤姆叔叔的小屋》促进了美国南北战争和废奴运动;华盛顿选择不再继续担任美国总统是他是个淡泊名利,并有强烈的民主意识的人,公交车人行道避让行人是司机素质的提高,但是,心理学却告诉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有物质诱因。废奴运动的诱因之一是北方工业的发展;华盛顿退位的原因之一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公交司机避让行人是因为车前装了摄像头,公交公司设立了惩罚机制。很多事情的出发点是物质,只是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披上了人文的外衣。
道德和文明的进步并不是主要目的,而往往是衍生产品。
矛盾的是,我们是愿意选择相信一个让人简单热烈的美好,还是复杂冰冷的真相?
焦虑的产生,有时候是因为发现真相和原来认为的不一致。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旅行。在旅行前,我们会把旅行的过程设想的很美好而愉快。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兴致勃勃,可以远离工作生活中让人烦恼的事情。但在真正旅行的时候,航班误点,景点很快就看完了,旅店的卫生让人不舒服,迷路,东西没有想象的好吃。等旅行结束,惊讶的发现,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居然没有自己解决!!
思考8:如果存在自由意志,心理学还是科学吗
“科学假定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
我们有自由意志吗,当然有,但仅限于小事,比如早饭吃什么。在很多事情上,很多选择和决定其实有内在的机制,只是这套机制太复杂,我们还以为是我们自己做的决定。作者举了1978年的一个实验,被试被要求在一排货架上挑选认为质量最好的袜子,大多都选了右边的袜子,但事实上,所有的袜子都是一样的。天生的人格气质,童年的亲子关系,以及一系列的人生经验,造就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模式和反应模式。所以,如果信息量越充分,行为和结果就越能被预测。在众多的偶然因素中,有一些其实是必然,只是我们的认识水平和信息掌握还不够充分罢了。
但是,这并不是宿命论,也不是悲观的结论,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是个相当乐观的发现!如果掌握一些规律,就可以从认知和行为上去做一点什么。虽然很多事情努力也不一定有想要的结果,但行为确实会让事情有所不同。如果我们已经知道有些行为会导致一些结果,就可以有所行动,打破一些习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