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由龙应台与她的大儿子安德烈的36封家书合成的,写于2004年。当时龙应台在台湾工作,安德烈在欧洲上学,初衷是妈妈为了重新了解已经18岁的熟悉又陌生的儿子,儿子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妈妈。这36封家书沟通了他们母子之间的感情,也为普天之下正为与长大的孩子难以沟通问题发愁的父母们提供了精神支持,字里行间也展示出了欧洲与亚洲文化、教育的差异、年代不同所造成的思想差异、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关心与思考。总之,这是与我所生活的环境和家庭氛围完全不同的交流,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另一种人生。
在大陆,十八岁的年纪应该还在念高中,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与教科书和考试卷打交道,至于国家政治那只是高考时老师紧急列出来的可能会出现在考题中的重点事件,列出答案,一一背过。是的,上大学之前我不知道什么叫辩论,我只想找出最正确的答案,判卷老师最想要的答案。上大学之前,我只看过非常有限的几本课外书,上大学之后跟着图书馆老师去购书,城里的孩子不理解为什么我在小学看过的书有的人大学还让买,这就是城乡差距。而安德烈从小就会3种语言,中外历史了如指掌,国家大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18岁已经成为小孩子的足球教练,并且和朋友已经游遍了几乎半个地球。
我感觉自己和龙应台的年代相近,离安德烈生活的时代还很远。在这里有羡慕却没有嫉妒,为什么?因为你得到清风便会失去明月,没有一种生活是毫无意义的,除非你本人活的毫无意义。就像龙应台最初生活在海边的小渔村,她却并不以为耻辱,那“愚昧无知”的小渔村确实没有给她知识,但给了她一种能力,悲悯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她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伪装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能够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这便是她的得。同时她也看到了自己的缺陷,她说“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是补不来的。”我自己的感觉也一样,好比今天互联网的出现,让看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可植根于骨子里的观念却很难在一时间改变,各大微信订阅号所转发的各种消费观念,价值观的宣扬、引导、冲突与碰撞就是很好的佐证。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沉淀,你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必急于一时的得失,放到人生的长河里看,只要向前走,就是对的。
谈到18岁,不得不说一下家长说担心的吸烟喝酒问题。作为母亲的龙应台看到儿子吸烟,绝对是很着急的。但是她并没有暴力制止 ,而是把他当成一个成人,一个不再是自己孩子的别人对待,选择权交给安德烈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安德烈知道吸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咽喉不适,容易疲倦,以及肺癌的风险,但他依然选择了吸烟带来的享受,而后果则要自行承担。对于饮酒,安德烈讲了碰杯的由来来告诉他的妈妈,不必过度紧张。碰杯是这样来的:中世纪时,如果你要害死一个你恨的人,你就在他喝的啤酒里下毒。很多人是被这样毒死的,所以就开始流行碰杯,厚厚的酒杯用力一碰,啤酒花溅到别人杯里,要死大家就一起死。一起喝啤酒、碰杯、醉倒,表示你信任坐在你身边的人,渐渐地就变成社会习俗了。
恋爱与失恋也是青春期的我们绕不过的问题。书中的两段话说的非常好,在这里抄录下来。关于失恋:任何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爱情受到挫折都是很“伤”的事,更何况是一个19岁的人。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是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在你遇到自己将来的终身伴侣之前,你恐怕要恋爱10次,受伤20次,所以,每一次受伤,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受伤一次,就在人生的课表上打一个勾,面对下一堂课。关于恋爱: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关于理想主义:不要无条件地相信理想主义者,除非他们已经经过了权力的测试。一个有了权力而不腐化的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不曾经过权力测试而自我信心满满,道德姿态高昂的理想主义者,都是不可靠的。
关于文化,安德烈到港大上学后抱怨香港没有文化,怀念欧洲随处可见的咖啡馆,可以和好友喝喝咖啡、毫无功利之心的聊聊天。酒吧也是一个消遣放松但很文明的场所。而认为香港没有像样的咖啡馆,人们吃饭咖啡都是为了谈事情,分秒必争地赶往一场接一场的约会,毫无闲适可言。酒吧也是充斥着低俗色情的场所,他觉得很不喜欢。而菲利普(安德烈的弟弟)说香港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比如美食街、小吃街,一天24小时营业的饭馆,与德国的安静相反的“喧哗”文化。
关于大学生,一次游行的所思:一、一小撮儿人上街去争取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利;二、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制度之下(只要有钱就行)三、大学生对政治——毫无关切;四、大学只管知识的灌输但是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
关于工作,龙应台说: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什么样的工作比较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至于金钱和名利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因素呢?就像对于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给河马刷牙并不会比华尔街投行经理显得平庸。
关于焦虑,要清楚地认识你自己并选好你的跑道。一个跑道上,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百米冲刺,也有人在散步。跑五千米的不会因为看见跑百米的人而精神紧张,散步的人也不会因为看见跑千米的人而觉得自己会被淘汰。所以,如果你决定做那散步的人,会不会你的气定神闲,温和内敛,沉静谦逊,反而就是你最杰出的人格气质呢?
关于后悔:人生就像是象棋里的“卒”。卒子一旦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所以不必后悔。
关于独立:欧洲18岁以后孩子都会被当成成年人对待,而在中国却培养出了“巨婴”,医生问诊不是问本人,而是问父母。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要问我父母关于我的情况。
在我20 岁生日那天曾要求父母、亲人、朋友给我写一封信,但收到的大多比较敷衍,可能是我们不太习惯言语表达,书面表达也省略了。这36封家书让我很感动,虽然不是各种柔情蜜意的表达,但是母子之间却因为这种形式有了联结 ,记下了他们之间三年的生活岁月,是一份永恒的礼物。
豆瓣链接:https://www.douban.com/link2/?url=https%3A%2F%2Fbook.douban.com%2Fsubject%2F3369793%2F&query=%E4%BA%B2%E7%88%B1%E7%9A%84%E5%AE%89%E5%BE%B7%E7%83%88&cat_id=1001&type=search&pos=0
自评分=8.7*20.3*79*12\1000=167.4
这本书是由龙应台与她的大儿子安德烈的36封家书合成的,写于2004年。当时龙应台在台湾工作,安德烈在欧洲上学,初衷是妈妈为了重新了解已经18岁的熟悉又陌生的儿子,儿子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妈妈。这36封家书沟通了他们母子之间的感情,也为普天之下正为与长大的孩子难以沟通问题发愁的父母们提供了精神支持,字里行间也展示出了欧洲与亚洲文化、教育的差异、年代不同所造成的思想差异、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关心与思考。总之,这是与我所生活的环境和家庭氛围完全不同的交流,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另一种人生。
在大陆,十八岁的年纪应该还在念高中,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与教科书和考试卷打交道,至于国家政治那只是高考时老师紧急列出来的可能会出现在考题中的重点事件,列出答案,一一背过。是的,上大学之前我不知道什么叫辩论,我只想找出最正确的答案,判卷老师最想要的答案。上大学之前,我只看过非常有限的几本课外书,上大学之后跟着图书馆老师去购书,城里的孩子不理解为什么我在小学看过的书有的人大学还让买,这就是城乡差距。而安德烈从小就会3种语言,中外历史了如指掌,国家大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18岁已经成为小孩子的足球教练,并且和朋友已经游遍了几乎半个地球。
我感觉自己和龙应台的年代相近,离安德烈生活的时代还很远。在这里有羡慕却没有嫉妒,为什么?因为你得到清风便会失去明月,没有一种生活是毫无意义的,除非你本人活的毫无意义。就像龙应台最初生活在海边的小渔村,她却并不以为耻辱,那“愚昧无知”的小渔村确实没有给她知识,但给了她一种能力,悲悯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她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伪装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能够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这便是她的得。同时她也看到了自己的缺陷,她说“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是补不来的。”我自己的感觉也一样,好比今天互联网的出现,让看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可植根于骨子里的观念却很难在一时间改变,各大微信订阅号所转发的各种消费观念,价值观的宣扬、引导、冲突与碰撞就是很好的佐证。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沉淀,你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必急于一时的得失,放到人生的长河里看,只要向前走,就是对的。
谈到18岁,不得不说一下家长说担心的吸烟喝酒问题。作为母亲的龙应台看到儿子吸烟,绝对是很着急的。但是她并没有暴力制止 ,而是把他当成一个成人,一个不再是自己孩子的别人对待,选择权交给安德烈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安德烈知道吸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咽喉不适,容易疲倦,以及肺癌的风险,但他依然选择了吸烟带来的享受,而后果则要自行承担。对于饮酒,安德烈讲了碰杯的由来来告诉他的妈妈,不必过度紧张。碰杯是这样来的:中世纪时,如果你要害死一个你恨的人,你就在他喝的啤酒里下毒。很多人是被这样毒死的,所以就开始流行碰杯,厚厚的酒杯用力一碰,啤酒花溅到别人杯里,要死大家就一起死。一起喝啤酒、碰杯、醉倒,表示你信任坐在你身边的人,渐渐地就变成社会习俗了。
恋爱与失恋也是青春期的我们绕不过的问题。书中的两段话说的非常好,在这里抄录下来。关于失恋:任何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爱情受到挫折都是很“伤”的事,更何况是一个19岁的人。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是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在你遇到自己将来的终身伴侣之前,你恐怕要恋爱10次,受伤20次,所以,每一次受伤,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受伤一次,就在人生的课表上打一个勾,面对下一堂课。关于恋爱: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关于理想主义:不要无条件地相信理想主义者,除非他们已经经过了权力的测试。一个有了权力而不腐化的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不曾经过权力测试而自我信心满满,道德姿态高昂的理想主义者,都是不可靠的。
关于文化,安德烈到港大上学后抱怨香港没有文化,怀念欧洲随处可见的咖啡馆,可以和好友喝喝咖啡、毫无功利之心的聊聊天。酒吧也是一个消遣放松但很文明的场所。而认为香港没有像样的咖啡馆,人们吃饭咖啡都是为了谈事情,分秒必争地赶往一场接一场的约会,毫无闲适可言。酒吧也是充斥着低俗色情的场所,他觉得很不喜欢。而菲利普(安德烈的弟弟)说香港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比如美食街、小吃街,一天24小时营业的饭馆,与德国的安静相反的“喧哗”文化。
关于大学生,一次游行的所思:一、一小撮儿人上街去争取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利;二、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制度之下(只要有钱就行)三、大学生对政治——毫无关切;四、大学只管知识的灌输但是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
关于工作,龙应台说: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什么样的工作比较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至于金钱和名利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因素呢?就像对于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给河马刷牙并不会比华尔街投行经理显得平庸。
关于焦虑,要清楚地认识你自己并选好你的跑道。一个跑道上,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百米冲刺,也有人在散步。跑五千米的不会因为看见跑百米的人而精神紧张,散步的人也不会因为看见跑千米的人而觉得自己会被淘汰。所以,如果你决定做那散步的人,会不会你的气定神闲,温和内敛,沉静谦逊,反而就是你最杰出的人格气质呢?
关于后悔:人生就像是象棋里的“卒”。卒子一旦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所以不必后悔。
关于独立:欧洲18岁以后孩子都会被当成成年人对待,而在中国却培养出了“巨婴”,医生问诊不是问本人,而是问父母。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要问我父母关于我的情况。
在我20 岁生日那天曾要求父母、亲人、朋友给我写一封信,但收到的大多比较敷衍,可能是我们不太习惯言语表达,书面表达也省略了。这36封家书让我很感动,虽然不是各种柔情蜜意的表达,但是母子之间却因为这种形式有了联结 ,记下了他们之间三年的生活岁月,是一份永恒的礼物。
豆瓣链接:https://www.douban.com/link2/?url=https%3A%2F%2Fbook.douban.com%2Fsubject%2F3369793%2F&query=%E4%BA%B2%E7%88%B1%E7%9A%84%E5%AE%89%E5%BE%B7%E7%83%88&cat_id=1001&type=search&pos=0
自评分=8.7*20.3*79*12\1000=167.4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