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过有趣的生活?
古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阅读思考:好的生活=愉悦+有趣,也就是不断把学习区变为舒适区的生活方式。
今天又重读了一会儿古典老师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古典老师在谈及兴趣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观点,“好生活=愉悦+有趣”。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让你愉悦的事情或者环境,往往是你做惯了的、熟悉的、驾轻就熟的。在这样的区域里,你感到很安全、很舒服。
然而对于你做了无数遍、甚至是闭着眼睛都能够熟练做出的事情,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认为它是有趣的。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无趣,而别人的非常有意思,比如试睡师啊、心理咨询师啊、考古工作者之类的。但是往往这些人却觉得自己的工作一点都不好玩,压力特别大。
所以有趣这种事情,一般都是建立在相对“陌生”的基础之上。所以才会有那么一句话,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只有当你对一件事情感到新奇、复杂,为它“心跳加速、手心发汗”的时候,你才会觉得它有趣。
好的生活为什么是“愉悦+有趣”呢?只是愉悦,你会觉得生活缺少那么一点刺激,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日子淡出个鸟来”;只是有趣呢?那就需要不断挑战自己,刺激是够刺激,却非常容易使人焦虑。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超人,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嘛。
古典老师的这个理论,和学习上的“三区”理论非常相似。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即“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处于舒适区的时候,我们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面,对着熟悉的人,做着熟练的事,所以感觉很“舒适”,也就是古典老师所说的“愉悦”。
当我们处于学习区的时候,需要面对一些相对陌生的人和事,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花费比在“舒适区”更多的体力和脑力。但是这种程度又是我们可以接受的,是我们通过努力就可以做得比较好的,所以我们会感觉“有趣”。
而“恐慌区”呢?在这里不是心跳加速,而是“我完蛋了”“打死我我也做不到啊”“世界末日了”……它除了让人无所适从、恐惧慌张外,正面的作用微乎其微——除了偶尔给人当头棒喝的感觉。所以我们可以尽量少地进去这个区域,也就是减少人生的“不确定”。
所以好的生活,可以说是“舒适区”的愉悦加上“学习区”的有趣,还有少量的“不确定”带来的恐慌与思考。那么具体愉悦和有趣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这个就要看自己的具体情况了。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二八法则”在这里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