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几天宅家,想着从没有逛过庙会,于是去了一趟汉口里。汉口里位于园博园东门外,是为了配合前年的园博会新修的汉派建筑群,宣传中说,汉口里很好地重现了老汉口商埠的建筑风貌和繁华。中式的青砖、挑檐、格窗、石板路、牌坊,还有西式的洋房、教堂与钟楼,甚至有一面墙上整齐排列着蓝底白字的老汉口门牌号以供怀想。
站在这面墙下,有些眼花。这些地名是住在武昌的我所不熟悉的,但是它们出现在这里,实际上说明这些地方已经不在了,这感觉有些诡异。记得有一日在汉口的小街巷里穿行,感觉网格纵横的老街旧宅,像摆在一个无形巨人餐桌上的蛋糕一般,划开了,一块块吃掉,于是小院落在渐渐消失,老房子纷纷化作了渣土堆,也许“日新月异”就是这样的代价吧。
天黑之后,不用因为细看建筑的细节而生出“新不如旧”的感叹,毕竟百年风雨会让老房子更有韵味,新的怎么也比不了。记得有一期《鉴宝》节目里一专家对新仿瓷器的评语,说新做的瓷器烟火气未消,光泽漂浮刺眼,而老物件柔润内敛,沉稳细腻,看得多了之后就会懂。我不懂鉴赏,却也能理会专家想表达的意思。很多感受是用时间换来的,所以他没有量化的东西可以传授。瓷器如此,建筑,或者城市也应是同理吧。
夜幕渐垂,大红灯笼一挂,年味就浓了,每个人脸上都映着红光,显得神采奕奕,即使平日里严谨的人,此时也肯在头上戴起夸张的兔耳朵或发光的发夹,格外喜庆。透过花格窗可以看到繁忙的食客们呼朋唤友,转角几丛青竹也被烧烤的油烟笼罩起来,不复清冷了。空气里满是人声喧杂和各种食物混合的味道,不由得也想在众多的食档里选几种尝尝。庙会嘛,不就是应该逛吃逛吃吗?
绍兴臭豆腐门前这位小哥,吆喝起来很有一套。看看来的人不多,就大喊着“正宗绍兴臭豆腐,不用排队进来就能吃”,等一下发现人排起了长队,就换了词:“天然发酵无添加,所以吃的人多,快来看看吧!”吃过之后发现,这家的臭豆腐的确比其他名目的味道更好,也不枉他如此卖力了。
吃个肉串还需要拿号排队的,也只有东来顺了,队伍长长的,看着烤得浓香四溢的肉串被人一串串拿走,队伍里的人无不目光专注,排着排着,肚子也越来越饿了。等肉串到手,吃起来越是觉得香。
街市里小摊相连,顺着石板路蜿蜒开去。其实,大多数旅游景点也都售卖相同的东西,不外乎玩具和饰品,但是这满眼的五颜六色,仍会让人觉得兴奋起来,毕竟这样才像过节了。
最抢眼的,就是糖葫芦和棉花糖,明明知道那甜腻难以消受,却仍想举一只在手上,然后满街乱逛,走着走着,仿佛自己恍惚回到了小时候,可以不操心,没有烦恼地糊一脸糖霜。
我虽是一个不爱热闹的人,却也明白,生活需要这样的“仪式感”,在这个节点上,回顾也好,展望也好,让自己停一停。花灯都已经亮起,夜空是这些灯景最好的舞台,白日里看起来灰蒙蒙的造型,现在流光溢彩,美得有些不真实。也许灯熄灭之后,一切会恢复到原状,但此时我们且安心享受这眼前的花团锦簇。
离开庙会,走上安静无人的街道,身后不远处的庙会街市仿佛另一个世界,想起小时候课文里鲁迅写的社戏,几个小伙伴撑着船,远远看到夜色里赵庄的戏台,依稀看得黑脸的唱罢,红衣的登场,声音却不真切,光影也飘忽,“。。。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笼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就是这感觉吧,现在飘到耳边的虽不是横笛,嗡嗡的声音却也听着悦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