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译】耐心的力量:教会学生放慢速度和沉潜用心
标题:耐心的力量:教会学生放慢速度和沉潜用心
作者:珍妮弗. 罗伯茨 (Jennifer L. Roberts) 原载于2013年11月
原文地址:http://harvardmagazine.com/2013/11/the-power-of-patience
(原编者按:去年五月,哈佛大学“教学创新会议“要求参会者回答如下问题:“在高等教育破旧立新的时代,优秀的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在由心理学家组成的“学习的科学”座谈后,三位学者就“学习的艺术”发言,其中包括珍妮弗. 罗伯茨(Jennifer L. Roberts), 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教授,兼任美国研究研究生院主任。罗伯茨教授先承认自己对教育理论有限的接触,然后利用自己艺术史教学中的案例,触类旁通地展示深度人文教育的可能性。尽管罗伯茨教授在课堂中广泛运用数字技术,她仍认为需要让学生体验专注式学习,即使该模式与当下数字时代高速高效、大量技术辅助教育理念和学生期望背道而驰。以下文字由罗伯茨根据会议讲稿改编)
我不确定广义上的教育是否存在,或是抽象化至能超越语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策略的存在。为了不忽视定义教育的学科特征,今天我就艺术史教学的语境来谈谈这个问题。探讨的形式会有点像节艺术史课。
在过去几年,我感到需要加强学生对于时间性体验的塑造。设计课程提纲时,我不仅考虑阅读材料、讨论话题以及先后顺序,而且要仔细推敲学习的步伐与节奏。何时学生会学的快或慢?何时学生期望得到立即的回答?或是需要写时间深思。
今天我集中探讨时间谱系中慢的一端,即给学生创造机会,体验放慢速度、耐心和浸入式注意力。我认为这种练习是现在最需要教师刻意安排的,因为它已无法自然取得。每一种来自社会和技术的外在压力,都在把学生推向另一个方向:追求即时性、快速和即兴 ;反对慢速体验。我想给学生的恰恰是“慢下来”的精神许可和思维框架。
在我艺术史课上,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每人都要就一件自己选择的艺术作品写一篇论文。我首先要求他们花上足够长的时间,好好看那件作品。打个比方,一位学生想研究约翰·辛格顿·科普利(John Singleton Copley)的早年作品,《男孩与松鼠》(Boy and Squirrel, 作于1765年波士顿)。在翻阅文献和网上搜索资料之前,我会让这位学生先去作品所在的美术馆,花上三个小时仔细看这幅画,同时记录观察时产生的疑问和猜想。这项练习中,我不仅刻意拖长时间要求,而且通过拜访博物馆或档案馆,让学生远离习惯的环境和分散注意力的事物。
起初很多学生抗拒这种矫正性训练。在这么小的画面上,怎么可能有值得花上三个小时发现的事物和信息?一幅画作怎么可能蕴含值得观看并思考三个小时的内容?然而事后,学生反复向我讲他们如何被这项训练激发的潜能所震惊。
我们通常以为视觉是即时性的:由于其简单直接、即刻发生,视觉成为当下技术领域最重要的信息渠道。但通过我的训练,学生将切身体会到任何作品的视觉细节、层次以及关系都需要时间去消化。为了自己的研究,我也在科普利的画前看了三小时。我甚至花了更多时间寻找关键性细节--它们最终影响到我对这幅画的阐释。
第一小时内,我发现如下细节:九分钟后,我注意到男孩耳朵的形状与松鼠肚子的边缘遥相呼应 。似乎科普利在暗示动物、人体以及各自感官间的联系。第21分钟后,我发现到男孩持金链的拇指、小指的间距与水杯的口径吻合。足足45分钟后,我意识到背景帘幕上貌似随便的皱褶,实则是男孩耳朵、眼睛形状的复制。在科普利的想象中,感官可以将自己"输送"或"投射"到周围的平面上。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这项练习向学生表明:看过并不意味着看见。视觉层面的信息并不能立即转化到认知层面。换言之,接触(access)并不等同于学习。前者到后者的转化需要时间和耐心。
艺术史学者 大卫.约瑟里特(David Joselit)曾形容绘画为时间体验的”水库“、“时间电池”、或是经验信息的“高额储蓄”。我想这个比喻适用于任何学科的研究对象—比如星体、十四行诗、染色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在面对无尽深度的信息。去开启这份宝藏,他们需要的是时间。因此,这项有关艺术、视觉和时间的训练的意义远超出艺术史本身。它将教会学生专注细节、耐心求索、以及对表象保持怀疑的技能。在21世纪的学术与日常生活中,这些技能十分重要。
放慢速度,作为一种积极过程和思考形式,对学生理解当下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时,它也是理解并阐释历史世界的必要技能。现在,让我们进入艺术史课堂,去了解“推迟”在历史世界中的塑造性力量。
我之所以讨论科普利的《男孩与松鼠》,因为这件作品能反映教育中的问题。这幅画根本上代表了18世纪“远程学习”的案例。1765年,科普利已是北美公认最好的肖像画家。但他却感觉身陷文化上落后的殖民地波士顿,与最近的艺术学院相隔千里。科普利确是个富有才华的艺术家,但几乎自学成才的他,仍向往和伦敦学院派中心“艺术明星”成为同窗。所以他决定试一试“函授班”。于是他画了这幅作品,把它装箱,走到波士顿港口,把箱子装船,走回自己的工作室,然后等候着从伦敦发来的回复。
他要等上很久。
大概一个月后,这幅画越洋抵达伦敦。它不仅要在海关滞留几周,而且参展前与要等上几周。开展后,科普利在伦敦的朋友将写信传达展会见闻。由于朋友拖了很久发信,信需要等八周到波士顿 (那时正逢逆流行船)。 总而言之,科普利要等大概11个月才能从朋友信中得知作品在伦敦的反响。学院派艺术家认为他的画大体不错,但需要修改过于“线条化”的部分。科普利并不确定评论的准确含义,他再次写信询问朋友。他已对这种远程教学司空见惯。
现在,台下熟悉教育回馈理论的听众恐怕要大惊失色。的确在教育学中,这种极慢节奏的回馈机制被认为是“非塑造性”的。但在科普利的案例中,慢速并非一无是处,反而对作品产生塑造性影响。澄清一下,我不是建议教师都花上11个月判学生作业。我想从广义上说明我们需要重新理解推迟的意义,而不单单把它视为进步的障碍。推迟本身可以促成进步。
观看科普利的这幅画,我们会发现它充斥关于时间、距离与耐心的引喻。画作指涉自身在时间与空间中的耐心之旅。注意观察那只松鼠。它奇怪形状的肚皮暗示其特殊性--它是一只产于北美的飞鼠。飞鼠恰恰呼应旅行和移动的主题。另外,松鼠在绘画与文学中常被用作勤奋与耐心的象征。然后值得注意的是水杯和手。在科普利漫长的艺术家生涯中,这是他唯一一次在肖像中描绘水杯。为何呢?一种解释是水杯引发对于液体(颜料)的感知锁链(sensory chain),故能以小见大地展现绘画行为自身的挑战或处境。值得注意的是,科普利的这幅画运用了他肖像作品中少见的侧脸形式。在18世纪,侧脸令人联想到在时空中的恒定型。哪里最有可能见到侧脸呢?在货币上。货币又是什么?本质上是一种在时间与空间内传递价值的最稳定的工具。科普利在绘画中借用了货币的形式与其延展时空的象征,并期望他的画能达到同样效果。
换言之,科普利的这幅画就是为经受推迟的考验所作。如果当时科普利可以与伦敦的老师即时通讯,或者如果皇家艺术学院有网络课程,那么他可能不会以原来的方式作画。交流节奏的改变将影响形式与内容,这幅画也将不复存在。推迟不是羁绊,而是《男孩与松鼠》产生的驱动力。
对于涉猎历史教学的人来说,这个案例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在即时通信出现前的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中,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同程度上围绕着迟到与等待展开。当万物置身于慢速时间中,它们的存在就像科普利的画作那样,是自身推迟的具象化。如果要负责地教历史,我们需要给学生机会,去理解时间与推迟的塑造性价值。历史教学长期被认为应该教会学生想象不同的时代。现在,它也要求学生理解不同的时间模式。时间并非是需要被填充的空白或间断。等待本身具有创造性与塑造性。
最后,我想以对教会学生合理运用耐心的几点思考作为总结。如何从容面对推迟应成为教给学生的首要技能。当然,耐心成就技艺的道理古已有之,但现在急需的是反思耐心,将其视作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艺。耐心可能不会成为畅销的教育理念:它听起来怀旧又保守。不过,时过境迁,耐心在今天的意义已和它在过去的意义大相径庭。耐心曾意味着克制隐忍,在等待中安分守己。如今,大多情况下我们不需要等待事情的发生。耐心成为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耐心在今天不意味着放弃主动权,它自身可能就是一种驱动力。
如果“耐心”这个词听起来太传统,就让我们管他叫“时间管理”或是“时间智能”或是“大规模时间性改造工程”。无论怎样,让学生意识到时间与耐心对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乃当务之急。
作者:珍妮弗. 罗伯茨 (Jennifer L. Roberts) 原载于2013年11月
原文地址:http://harvardmagazine.com/2013/11/the-power-of-patience
![]() |
辛格顿·科普利,《男孩与松鼠》, 1765,摄于波士顿美术馆 |
(原编者按:去年五月,哈佛大学“教学创新会议“要求参会者回答如下问题:“在高等教育破旧立新的时代,优秀的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在由心理学家组成的“学习的科学”座谈后,三位学者就“学习的艺术”发言,其中包括珍妮弗. 罗伯茨(Jennifer L. Roberts), 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教授,兼任美国研究研究生院主任。罗伯茨教授先承认自己对教育理论有限的接触,然后利用自己艺术史教学中的案例,触类旁通地展示深度人文教育的可能性。尽管罗伯茨教授在课堂中广泛运用数字技术,她仍认为需要让学生体验专注式学习,即使该模式与当下数字时代高速高效、大量技术辅助教育理念和学生期望背道而驰。以下文字由罗伯茨根据会议讲稿改编)
我不确定广义上的教育是否存在,或是抽象化至能超越语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策略的存在。为了不忽视定义教育的学科特征,今天我就艺术史教学的语境来谈谈这个问题。探讨的形式会有点像节艺术史课。
在过去几年,我感到需要加强学生对于时间性体验的塑造。设计课程提纲时,我不仅考虑阅读材料、讨论话题以及先后顺序,而且要仔细推敲学习的步伐与节奏。何时学生会学的快或慢?何时学生期望得到立即的回答?或是需要写时间深思。
今天我集中探讨时间谱系中慢的一端,即给学生创造机会,体验放慢速度、耐心和浸入式注意力。我认为这种练习是现在最需要教师刻意安排的,因为它已无法自然取得。每一种来自社会和技术的外在压力,都在把学生推向另一个方向:追求即时性、快速和即兴 ;反对慢速体验。我想给学生的恰恰是“慢下来”的精神许可和思维框架。
在我艺术史课上,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每人都要就一件自己选择的艺术作品写一篇论文。我首先要求他们花上足够长的时间,好好看那件作品。打个比方,一位学生想研究约翰·辛格顿·科普利(John Singleton Copley)的早年作品,《男孩与松鼠》(Boy and Squirrel, 作于1765年波士顿)。在翻阅文献和网上搜索资料之前,我会让这位学生先去作品所在的美术馆,花上三个小时仔细看这幅画,同时记录观察时产生的疑问和猜想。这项练习中,我不仅刻意拖长时间要求,而且通过拜访博物馆或档案馆,让学生远离习惯的环境和分散注意力的事物。
起初很多学生抗拒这种矫正性训练。在这么小的画面上,怎么可能有值得花上三个小时发现的事物和信息?一幅画作怎么可能蕴含值得观看并思考三个小时的内容?然而事后,学生反复向我讲他们如何被这项训练激发的潜能所震惊。
我们通常以为视觉是即时性的:由于其简单直接、即刻发生,视觉成为当下技术领域最重要的信息渠道。但通过我的训练,学生将切身体会到任何作品的视觉细节、层次以及关系都需要时间去消化。为了自己的研究,我也在科普利的画前看了三小时。我甚至花了更多时间寻找关键性细节--它们最终影响到我对这幅画的阐释。
第一小时内,我发现如下细节:九分钟后,我注意到男孩耳朵的形状与松鼠肚子的边缘遥相呼应 。似乎科普利在暗示动物、人体以及各自感官间的联系。第21分钟后,我发现到男孩持金链的拇指、小指的间距与水杯的口径吻合。足足45分钟后,我意识到背景帘幕上貌似随便的皱褶,实则是男孩耳朵、眼睛形状的复制。在科普利的想象中,感官可以将自己"输送"或"投射"到周围的平面上。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这项练习向学生表明:看过并不意味着看见。视觉层面的信息并不能立即转化到认知层面。换言之,接触(access)并不等同于学习。前者到后者的转化需要时间和耐心。
艺术史学者 大卫.约瑟里特(David Joselit)曾形容绘画为时间体验的”水库“、“时间电池”、或是经验信息的“高额储蓄”。我想这个比喻适用于任何学科的研究对象—比如星体、十四行诗、染色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在面对无尽深度的信息。去开启这份宝藏,他们需要的是时间。因此,这项有关艺术、视觉和时间的训练的意义远超出艺术史本身。它将教会学生专注细节、耐心求索、以及对表象保持怀疑的技能。在21世纪的学术与日常生活中,这些技能十分重要。
放慢速度,作为一种积极过程和思考形式,对学生理解当下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时,它也是理解并阐释历史世界的必要技能。现在,让我们进入艺术史课堂,去了解“推迟”在历史世界中的塑造性力量。
我之所以讨论科普利的《男孩与松鼠》,因为这件作品能反映教育中的问题。这幅画根本上代表了18世纪“远程学习”的案例。1765年,科普利已是北美公认最好的肖像画家。但他却感觉身陷文化上落后的殖民地波士顿,与最近的艺术学院相隔千里。科普利确是个富有才华的艺术家,但几乎自学成才的他,仍向往和伦敦学院派中心“艺术明星”成为同窗。所以他决定试一试“函授班”。于是他画了这幅作品,把它装箱,走到波士顿港口,把箱子装船,走回自己的工作室,然后等候着从伦敦发来的回复。
他要等上很久。
大概一个月后,这幅画越洋抵达伦敦。它不仅要在海关滞留几周,而且参展前与要等上几周。开展后,科普利在伦敦的朋友将写信传达展会见闻。由于朋友拖了很久发信,信需要等八周到波士顿 (那时正逢逆流行船)。 总而言之,科普利要等大概11个月才能从朋友信中得知作品在伦敦的反响。学院派艺术家认为他的画大体不错,但需要修改过于“线条化”的部分。科普利并不确定评论的准确含义,他再次写信询问朋友。他已对这种远程教学司空见惯。
现在,台下熟悉教育回馈理论的听众恐怕要大惊失色。的确在教育学中,这种极慢节奏的回馈机制被认为是“非塑造性”的。但在科普利的案例中,慢速并非一无是处,反而对作品产生塑造性影响。澄清一下,我不是建议教师都花上11个月判学生作业。我想从广义上说明我们需要重新理解推迟的意义,而不单单把它视为进步的障碍。推迟本身可以促成进步。
观看科普利的这幅画,我们会发现它充斥关于时间、距离与耐心的引喻。画作指涉自身在时间与空间中的耐心之旅。注意观察那只松鼠。它奇怪形状的肚皮暗示其特殊性--它是一只产于北美的飞鼠。飞鼠恰恰呼应旅行和移动的主题。另外,松鼠在绘画与文学中常被用作勤奋与耐心的象征。然后值得注意的是水杯和手。在科普利漫长的艺术家生涯中,这是他唯一一次在肖像中描绘水杯。为何呢?一种解释是水杯引发对于液体(颜料)的感知锁链(sensory chain),故能以小见大地展现绘画行为自身的挑战或处境。值得注意的是,科普利的这幅画运用了他肖像作品中少见的侧脸形式。在18世纪,侧脸令人联想到在时空中的恒定型。哪里最有可能见到侧脸呢?在货币上。货币又是什么?本质上是一种在时间与空间内传递价值的最稳定的工具。科普利在绘画中借用了货币的形式与其延展时空的象征,并期望他的画能达到同样效果。
换言之,科普利的这幅画就是为经受推迟的考验所作。如果当时科普利可以与伦敦的老师即时通讯,或者如果皇家艺术学院有网络课程,那么他可能不会以原来的方式作画。交流节奏的改变将影响形式与内容,这幅画也将不复存在。推迟不是羁绊,而是《男孩与松鼠》产生的驱动力。
对于涉猎历史教学的人来说,这个案例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在即时通信出现前的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中,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不同程度上围绕着迟到与等待展开。当万物置身于慢速时间中,它们的存在就像科普利的画作那样,是自身推迟的具象化。如果要负责地教历史,我们需要给学生机会,去理解时间与推迟的塑造性价值。历史教学长期被认为应该教会学生想象不同的时代。现在,它也要求学生理解不同的时间模式。时间并非是需要被填充的空白或间断。等待本身具有创造性与塑造性。
最后,我想以对教会学生合理运用耐心的几点思考作为总结。如何从容面对推迟应成为教给学生的首要技能。当然,耐心成就技艺的道理古已有之,但现在急需的是反思耐心,将其视作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艺。耐心可能不会成为畅销的教育理念:它听起来怀旧又保守。不过,时过境迁,耐心在今天的意义已和它在过去的意义大相径庭。耐心曾意味着克制隐忍,在等待中安分守己。如今,大多情况下我们不需要等待事情的发生。耐心成为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耐心在今天不意味着放弃主动权,它自身可能就是一种驱动力。
如果“耐心”这个词听起来太传统,就让我们管他叫“时间管理”或是“时间智能”或是“大规模时间性改造工程”。无论怎样,让学生意识到时间与耐心对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乃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