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译名杂谈
很久之前在一篇讲电影译名的文章中看到,作者夸赞约翰福特的《The silent man》(直译沉默的人)的中文译名《蓬门今始为君开》很具古典美,当时就不敢苟同。前几日跟朋友聊起此事,他的看法也跟我一致。我们都认为电影译名应该依照传统翻译的“信达雅”规则,信为首,其次达,再次雅。所谓信,准确;达,通顺;雅,优雅。像是“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名字,属于弃信求雅,且不说信相对于雅更重要,“蓬门今始为君开”的说法让我有种梦回唐朝的感觉,根本不能把它和约翰韦恩放到一个画框里。类似的七言绝句译名还有很多,约翰福特的另一部电影《Rio Grande》(直译 格兰德河)被翻译成《一将功成万骨枯》,约翰韦恩自导自演的《The Alamo》(直译阿拉莫)被翻译成《锦绣山河烈士血》,山姆帕金法的《The ballad of Cable Hogue》(直译卡博霍格之歌)被翻译成《牛郎血泪美人恩》……四字成语的译名更加数不胜数了,《红唇相吻》、《蝴蝶春梦》、《荒漠义侠》、 《兰闺艳血》、《铁汉娇娃》……仿佛一部电影如果没有一个字正腔圆琅琅上口的四字成语译名都羞于与中国观众见面。尽管我丝毫不怀疑前辈译者在翻译时候的严谨和考究,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思考,我认为这些译名带来两方面坏的影响。 第一,剧透或者带有主观观念的引导。 在我十岁左右时候,即使没看过多少电影,我看到《力王》片名的也会想到会有个力大无穷的男主角,但这并不是剧透,也并不影响我观影的欲望。相反,我的胃口被吊了起来,我更加想看这部电影了。因为这部电影的看点在动作和画面,我知道人物哪怕情节都不会影响我的观看。放眼看去,国内的电影大都在片名上做好文章,生怕因为片名没有吸引力导致无人问津。于是在翻译国外电影片名的时候也吸取了国内的经验,恨不能把电影内容浓缩到标题四个字里。但问题在于在这些影片中情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将情节概括出来作为标题会破坏原有标题的神秘感,严重的还会造成剧透和误导。《Touch of evil》(直译与恶魔的接触)中文译名《历劫佳人》,观众只是看了一眼名字便“被知道”这是关于一个美丽女人受难的故事。而且译名将观众的目光人为的引导到女主角身上,译者的成语情节在此似乎已经超过了翻译本身,这有悖于电影本身的意图,是译者自己的看法在观众身上的强加,说严重点是对原作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智商的不信任。 第二点要说的是译名在加入译者的主观元素后,除了误导观众的思路,还限制了观众的想象空间。这里我认为就可以对译名翻译的“雅”字做一个要求,即在对原名未涉及的空间不造成干扰的情况下将片名或电影的主旨体现出来。满足了这个条件后的雅才是真正的雅。按照这个说法,《廊桥遗梦》、《大地惊雷》、《豪勇七蛟龙》、《朱门巧妇》这种便属于得体的译名,《历劫佳人》、《兰闺艳血》、《乱世忠魂》便属于带有主观元素具有引导性的失败译名。文章开头说过的《蓬门今始为君开》我认为文化语境落差太大,也不是好的译名。至于《安邦定国志》《空房诱奸》《血泊飞车》这种,已经暴露出译者的理解错误或者意图不纯了,属于另外的情况了。 综上,我认为电影译名应同其他翻译一样,以“信”为前提,不掺杂译者的主观元素。但一个完美的译名又要具备传神的“雅”的元素,这对译者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能力、性格、心境、灵感都会影响到翻译出来的效果,像《飘》、《闻香识女人》这种的译名始终是大家追求的效果。但在那之前,让我们保持对原作的谦卑,对文字的敬畏,对观众的尊重,将一个个的英文名字干干净净原汁原味的翻译成中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