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尤姆画像
过节前逛一趟书店,买本好书犒劳一下自己,几乎已成了我的习惯。所谓“好书”,对我来说,是指印刷质量非常好的画册,因为一般它们也比较贵,但若和买画相比,还是划算。 这次遇上的好书,是一本《The Mysterious Fayum Portraits - Faces from Ancient Egypt》,又是在外文书店三楼书架下面堆着的书中找出来的,很便宜,近200幅优质图例,只要300多元。 法尤姆画像的那种风格,其实过去零星也看到过一些,印象最深的是庞贝废墟里的那张年轻夫妻的画像。我过去一直认为这种风格都是罗马人画的。余老师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走得多,也经常和我提起,在西方绘画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些中世纪早期的罗马木板画。他说在俄罗斯的博物馆里看到最多,但不是那些基督教圣像,时间上还要早,但技法却要比中世纪圣像细腻丰富,画中人物一般眼睛都很大。余老师认为,这些木板画甚至比那些文艺复兴大师画得还要好。 到手这本《Fayum Portraits》,才知道我们过去搞错了,这不是“罗马人的画”,而是在埃及法尤姆绿洲地区发现的木乃伊上的“罗马风格”的埃及画像。这些画像至今总共约发现700多件,大致集中在公元1世纪到4世纪期间,是下葬在法尤姆Al Banat大墓地的埃及统治阶层、贵族和富人的画像。 公元前332年,亚力山大占领埃及,埃及开始被希腊人统治。公元前305年,亚历山大的部下托勒密在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以法老自称,埃及仍然延续了法老政体,最后一位希腊裔法老就是著名的“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公元前30年,屋大维率军占领埃及,灭托勒密王朝,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法尤姆画像大致就集中在埃及被罗马统治时期。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下令以基督教为国教,严禁异教,表现古埃及神教信仰的木乃伊葬仪及法尤姆画像也就划上了句号。 法尤姆画像一般画在43×23厘米的木板上,置于死者木乃伊面孔的包裹布上。所用颜料为蛋清或蜂蜡调合的天然颜料。据考证,那些画中人有不少是从托勒密王朝以来迁居埃及的希腊人,因为他们当时是罗马帝国埃及行省中上层贵族的主要构成者。而当时也有一些希望“不朽”的罗马人是以古埃及葬仪下葬的。公元1至4世纪的埃及是一个“五方杂处”之地,法尤姆画像的各种各样的人脸中,除了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还有看上去像犹太人、叙利亚人、波斯人和埃塞俄比亚人的,当然,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信仰古埃及神教,希望自己死后灵魂能通过冥神Osiris的审判而获得永生。 法尤姆画像的艺术风格和托勒密王朝以前的旧法老时代的埃及艺术明显不同,很显然它受到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强烈影响,有评论说它们是东方观念和西方写实手法结合的艺术。这些人脸,不像木乃伊包裹上其它部位的古埃及风格装饰那样程式化,注重写实的明暗画法,让所画对象更接近眼睛直接看到的视像。但是,它们又不像希腊和罗马风格那样拘泥于写实,手法上更自由和富于个性,质朴大气,生动传神。那些大大的眼睛里所流露的,也许是灵魂对超越凡尘的渴望,但同时,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世道人心。希腊、罗马的写实技法和古埃及的精神追求碰撞,富于生气的外来风格和悠久古老的文明传统融合,是这些法尤姆画像突出的特色。这种“混血艺术”,让我想起中国北魏的“秀骨清像”,游牧族追求汉化,而浑朴懵懂的汉俑风格中又增添了一些恰到好处的写实,精神上分外清澈澄明。看来,“混血”真是“美”的法门,法尤姆艺术和北魏艺术,都堪称人类艺术的顶峰之作。它们在精神性和世俗性间的平衡显得是那么清澈和本原,形式上也不拘泥于某一种法则。 有意思的是,细辨每一幅法尤姆画像,都有精神气质上和具体画风上的细微区别,作画者自己的个性风格其实都很鲜明。你甚至可以在这些离耶酥时代不远的画像中,依稀找到格列柯、哥雅、马奈、毕沙罗、塞尚、高更、凡高、马蒂斯、毕加索乃至莫迪里阿尼的风格……它们几乎涵盖了各种早期现代艺术流派的DNA,让人感叹西方轰轰烈烈“文艺复兴”了一番,只不过是回到了古埃及的终点。 人的心灵其实并不复杂,真正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的艺术,其本质也很单纯。













感冒的河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浦宁路围墙5月13日 (3人喜欢)
- 浦宁路围墙4月28日 (2人喜欢)
- 浦宁路围墙4月24日 (3人喜欢)
- 浦宁路围墙4月8日 (5人喜欢)
- 巴海兄摄东塘村神帝庙土主节、古清溪寺游塘节、湖墩庙二清明小福王节、老吴王庙三月初八新菩萨像开光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