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情僧仓央嘉措VS词藻阿姊白落梅
我囫囵吞枣似的读完了这本《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一代情僧仓央嘉措VS词藻阿姊白落梅,这几天,我被这两位华美的文字闷的喘不过气来的时侯就去读《金刚经》解腻,白落梅的文字确实细腻,但过度藻饰,有些让人觉得空洞腻味,这个纯属于个人口味,比如说有人喜欢老干妈就馒头,有些人喜欢奶酪就面包,这没有好坏只有喜好。听说白落梅出生江西,在那片吃着辣椒盛产精忠报国之士的土地,怎么出了这么个腻腻歪歪的才女?嘿嘿,稀奇了。
一代情僧仓央嘉措更象是个迷,他的情深是对所有有情众生还是单单只是对个姑娘?他在青海湖畔的遭遇是历史也无法讲清楚,他是死还是换件马甲求重生?我甚至怀疑他26岁后的历史或则是被后人梦呓出来的,后人心中的活佛就该有济世的功德,不能只留下雪夜风花?都是迷,无论如何,这个迷一般的情僧千古流芳。上天有好生之德,每一个最明净的渴望都是值得的,所谓的看淡不是放弃,而是随缘。“和有情人,做快乐的事,莫问是劫是缘。”他留下的情诗那么的暖心,而非晦涩难解的经文,百年风雨依旧无法冲刷去仓央嘉措第六世达赖喇嘛在信众心中的神圣,他的情诗也让雪山之外的凡尘为之动容。我在他深情动人的诗歌里面,我已读出他的前世今生,一个为佛而耽于红尘的人,却注定要为爱情厮守一生。他是活佛,又有谁可以为他批尽宿命,告诉他到底要选择怎样一种姿态,才可以好好地生存于这烟火人间?
听说佛教界,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意见,认为戒律只对小乘教徒有约束,而大乘教徒要从轮回中解救灵魂,应该享有方便,有更灵活的方式。所以,很多人认为,戒律的本质是为了断除恶念,而不是为了持戒而持戒。真正的戒律在人心,目标比形式更加重要,戒律从来不是死板的教条。
很多高僧都强调,佛大慈大悲,不可能有世俗的爱与恨,所以根本不会把自己喜爱的送上天堂,把自己不喜欢的打入地狱。释迦牟尼曾说: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去掉人的身心之苦,我的悟心也不能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教化,使人们自脱。所以,佛不是救世主,而只是脱离苦海走向光明的榜样而已。
藏传佛教认为,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一旦觉悟,众生就是佛。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求佛保佑,修行,就是发现和唤醒自己心中的佛性,让自己更有力量,也让世界更加和谐快乐。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
而走不动。
我在这首仓央嘉措的诗里悟出了戒律的本旨和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