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面酱主题与变奏
昨天立春,身在云南胃系河北,在家做了春饼。昆明海拔1900多米,在这里水只能烧到90来度,正好用来烫面烙饼。配菜备了四盘:韭黄鸡蛋、京酱肉丝、清炒豆芽、生黄瓜丝,配合甜面酱卷在饼里,清爽有滋味。四套卷饼下肚本以为吃得满足,可以趁着血糖升高睡个好觉,谁知当天晚上却突然失眠。凌晨两点,胃里的薄饼和青菜早已被消耗干净,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心念念的食物居然是一碗滇式卤面。 若有一天离开昆明,烤豆腐和卤面一定会成为我的又一份乡愁。其实烤豆腐是云南地州传上来的,最地道的口味并不在省城,算不得纯正的昆明小吃,而卤面却是实实在在的传统昆明味:干拌卤面是先用大锅煮碱水面条,随后装碗调味,盖上帽子。这帽子是碎肉酱,焖肉丁还是肥肠段,随店家与食客的习惯灵活变化,不变的只有甜酱油和花生碎,前者带来卤面的基础味道,后者使面汁口感变糯。小锅卤面通常配豌豆尖和猪肉脆哨,花样没那么多,却也同样离不开甜酱油——小铜锅着大火,下甜酱油和面条一起在锅里翻滚,随后加一把一掐即断的豌豆尖,酱油的香味正浓时豆尖刚好断生,这时出锅装盘,在裹着酱衣的面条上撒好脆哨。火候恰当的小锅卤面豆尖嫩、脆哨酥、面条弹牙、汤汁浓稠,是很解馋的小吃。 之前在南昌也常吃拌粉,做法和干拌卤面大致相同,只是没有甜酱油,多了萝卜干,口味更辣更咸。大多数南昌粉店都同时供应面条,可以改拌粉为拌面,于是吃不惯米粉和辣椒的我每次都只点面条,去掉辣椒,只剩酱油、花生、萝卜干和小葱的南昌拌面,味道和昆明卤面很像。那时在南昌每天下晚班后都要夜宵,拌面是最常吃的东西,2元一碗,便宜解饿,还能满足我这个北方人的面食胃。 都说小时候吃的东西会在胃里生苔,勾着人一辈子都念着家乡。这话适用于对故乡有长情的人,却不一定适用于我这个观光客。对我来说,小时候的家乡味更像是写在胃里的一个主题,每到一地,它都要配合当地的水土生出几条变奏来。从南昌到昆明,我的胃一直在寻找适口的面食,这不是为了找替代品缓解乡愁,而是利用小时候的基础,顺藤摸瓜地接纳新的食物。从烫面饼到碱水面,从甜面酱到甜酱油,都是儿时口味的变奏。
回到今天,若不是晚餐吃了加甜面酱的春饼,夜里未必会馋卤面馋得那么厉害。为了睡眠,以后的晚餐还是吃得清心寡欲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