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国史大纲》 下册
书名:国史大纲 作者:钱穆 出版社:商务印刷书 页数:946 出版时间:2010(2014.9重印) 定价:92元 ISBN:978-7-100-07466-7 链接: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book/6004630/
六、两宋之部
北宋凡九主,一百六十七而亡。宋初新政权的建立,使得吏治、兵权、财赋集中于中央手里。建立之初,对外势力有辽和西夏。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使得只能每年供税以求和平。宋之内部异常贫困,主要有几大原因:第一是冗兵;第二是冗吏;第三是政制上的缺点:一方面是中央集权过甚,地方事业无可建设;另一方面是宋代的谏官制度,又使大权揔集的中央,其自身亦有调转不灵之苦。宋朝抑制武人的结果反而增加了兵队,优待文人亦得不到文臣效力,反而为国家之反动。
至范仲淹和胡瑗出,北宋的学术与政治既在此后起,而尊王与明道遂成为当时学术之两骨干。宋朝变法,一次是在仁宗庆历时,范仲淹为相;一次是神宗熙宁时,王安石。范仲淹变法,提出十项政见,大致可分为三项。前五项属于澄清吏治,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后三事属于富贵的问题,即厚农桑、修冗备、减徭役;最后两项为使法必行之法,即覃恩信和重命令。王安石变法是:青苗、均输、市易、方田、免役、保甲、保马。大致相当于范仲淹变法的六、七、八项,先从谋富贵下手。范仲淹变法,因为遭到当时所谓小人的反对,而使仁宗动摇变法的决心,不到一年就失败了。王安石变法遭到反对的却是当时所谓的君子,神宗坚定的支持王安石变法,但最终结局也难逃失败。其原因有:本意是减官冗,而结果官冗反而增加了;不主节省,本可以节省的费用反而浪费了;从民身上敛财,不注重其他问题。而其最大弊端在于一面忽略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报急功速效的心理。但是,王安石新政后面却有一套高远的理想,即新学(他的三经新义:王氏诗、书、周礼注)。其新学有不断继起者,直到朱熹出,他的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三代七百年的取士标准,其实是沿著王安石新经义的路子。
遂后出现党争,王安石新党一派属于南方人,反对派则属于北方人。文化思想是南重北轻,直到后来王安石及此后北人得势。后北方分为三派,洛派与新派相似,尊王,为儒家;而朔派和蜀派尊法,为申、韩。洛派主理想,重经术,倡彻底改革;朔派重经验,为史学派,倡逐步改革;蜀派上为黄、老,下为纵横,多谈文学。
金起灭辽,随后灭宋,南北再次分裂。自金始起至灭辽,前后不出十二年。辽有九主,共二百十九年。金始自灭辽至灭宋,前后不出十四年。后南宋与金和战,得以延续下去。南宋凡九主,一百五十三年。金九主,一百二十年。
七、元明之部
自成吉思汗即位,至忽必烈灭宋,凡历五世,七十四年。元代入主中国,凡十一主,一百零九年。分四种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军队按此也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而元代科举取士之制,仅有名无实,在实际政治上极少影响。
明代共十六主,二百七十七年。明代政治之坏,在于废去宰相和用严刑。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副之。六部之上,统归天子。另设内阁大学士,成祖以后,始有内阁之称,遂后阁权渐重。后宦官内寺之权盛于熹宗时魏忠贤。
明祖极看重学校,故一面加意培植养成,一面设法削其权任,杀其气焰。明室政治之支撑点,上有英明独裁的君主,下有清廉肯负责的官僚。逮至上面变成宦官擅权,下面变成官僚膨胀,于是由政治教育破产,相继引起兵制、田赋崩溃,紧接着就是经济破产。明朝财政,自英宗起后即告绌。其主要弊端有三:内府、宗藩和冗官。
唐中叶以前,中国经济文化之支撑点,偏依在北方。唐中叶以后,就偏到了北方。这一个转变,以安史之乱为关键点。唐初十道,南北各半。明十三布政司,南得其九,北仅得四。南占一倍以上。元代南北户口,成十与一比。
黄河水患与北方经济文化的盛衰成正比。宋后河患不绝,约有几因:一是常为他种原因而牺牲了河流的正道;二是政治的腐败,河上之黑暗,政府常化最多的财力,而收最少的功程,最要者为整个水利网的破坏;三是辽、宋对峙,边界受蹂躏,不得生聚种养;四是宋、夏之对峙,东北与西北,受同样命运。关中、河北社会元气,在外寇压迫下,不断降低;五是金人的统治使政治情况退步;六是见于蒙古军队的残杀;七是元代政制的黑暗;八是元末北方之残破;中国北方社会,自安史乱后,直至明兴,五、六百年内,大体上在水深火热下过日子。明代三百年统一,北方稍得回苏。然亦承袭元制,盛行赐田,皇室乃至动戚之庄园,为害于北方农业进展者甚大。
由于明代国运不如唐代,则唐中叶前北方的财富至明代虽转移到南方,但是其民众生活却较之唐中叶前的北方民众苦得多。唐中叶以后的另一个变迁,则是社会上贵族门第之逐渐衰落。
门第衰落后的社会现象要者有:一是学术文化传播更广泛;二是政治权解放更普遍;三是社会阶级更消融;就第一点论,有较显著又极重要的与前不同处,即雕版印刷书发明,书籍传播更广;读书人增多,学校书院随之而起;社会上学术空气渐浓厚,政治上家世傳袭的权益渐减缩。就第二点论,唐以后的社会,又另有几个与前不同的要点:政治上没有了贵族门第;益显官尊民卑之象;
南北朝、隋、唐的学者,大体分为两路。一是建功业与保门第;一是从道家讲长生。宋明学术的主要精神为他们讲学的目的在于开发民智,陶育人才。而最终目的,则在于改进政治,创造理想的世界。
八、清代之部
满洲民族先建渤海国与金国,明代时分为三部,即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南洲族为建州女真,后努尔哈赤创后金汉国。清代有十主,共二百六十八年。
中国社会机构,自汉武以下,不断以理想控制现实,而走向了一条路向,即以士人为中心,以农民为底层,而商人只成旁枝。因此社会理想除却读书做官,便是没世为老农。明末遗民的生活状况,多是隐世。
在清代的这一辈学者间,有一种极浓厚的反朝廷、反功令的传统风气,源于明遗民。其原因有:因文字狱的惨酷,使学者间绝口不提朝廷时事;因清代书院成官办性质,以廪仓收买;江浙一代经济状况,继续发荣滋长,社会足可培植一辈超脱实务的纯粹学术风气;宋至明,博雅之风愈盛。
乾嘉之盛极转衰原因:一是因帝王精神,一代不如一代;二是因满族官僚,日益贪污放肆;三是汉人亦志节日衰,吏治日窳。晚清时,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国人以变法自强。有废科举与兴学校,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推翻帝制,建立了民国。
综上所述,这就是这几天看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的内容。看完下册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先生骨子里的爱国主义,使得对辽、金、元、清这些异族写得有个大概。我对于下册我觉得精彩的部分就在于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变法及唐中叶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向南转移;而在上册,每个大节都很精彩,我最喜欢的是先秦诸子百家到南北朝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