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这半世未算赶,何妨迷路看风光
![]() |
我是在旅途的大巴上看到立夏写的那篇推送而再一次萌发写总结的意向的。
在昆明读本科的几年,我也曾满腔热情的来做年度总结,然而这些年再也提不起兴趣。当然一方面是因为我自身焦虑感越来越强,能够被称为平心静气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另一方面,我也不得不承认,近年来我的生活的确是乏善可陈,也许是年长几岁,越来越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反复讲,反复听的。
这一年来大多数时间我都奉献给了沉默,偶尔与人争执,依旧会在过年期间情绪失控。回顾2016年的春节微博,我悲哀的发现,时间过去了,我依旧还是没有什么长进。隐藏在心中的悲伤情绪还是会在春节铺天盖地的欢乐中被激发,排山倒海般把我湮没。春节,好像是我生活中的摄魂怪。
2016年一整年的时间对我而言几乎是完整的,几乎一整年时间我都在读书和旅行。在2017的门槛上回头望,虽然在一年内情绪稍有起伏,或多或少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但我承认,2016年是迄今为止我所拥有的最完整的一年,我真的很快乐。
年初完成开题报告,订好去泰国的机票,和曦姐约定在清迈汇合。我在香港机场转机,窝在靠椅上看《窃听风暴》整夜未眠。第二天顺利抵达清迈后,我换上了红裙子,这偷来的夏天的一切都令人愉悦。还是记得在泰国的几个晚上,我们几个手挽手去夜市买鲜榨的番石榴汁,买菠萝蜜和榴莲。酒店房间墙壁上贴着禁止存放榴莲,第二天交房后我们几乎是抱着榴莲仓皇而逃。从清迈出发去素可泰,做了功课才知道古老的泰国发源于此,百年佛像沉默不语。在这样非热门的景点,越能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公园里骑车环形的外国情侣,池塘里睡莲的叶子伸展开来,如莫奈笔下热烈又平静。热烈如生命般的绿色莲叶片片舒展开来,极为震撼。素可泰这片宝地,最适合禅修,它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任何人都无法打破这样的平静。从素可泰到巴东岛,选择乘坐小型飞机的原因就是为了亲眼见识世界上最美的素可泰机场。与其说是机场,不如说是在花园中央有一处可供飞机起飞降落的空地,停机坪不远几十米处,便是可以喷水的池塘。
这些都是一年前的事情了,但我还是能回忆起空气中鸡蛋花的香味。记得在曼谷的几夜,街道拐角处总是藏着温暖的便利店,整夜亮着霓虹灯招牌,在711买一份冰豆浆,走在闷热潮湿的路上肠胃特别快乐,脑海中无缘故的冒出一句歌词:“若与不心爱的每日晚餐,也不知哪个故事更悲惨,只愿我能够与你过得今晚。”
泰国之行可以说是在我所有旅途中弥足珍贵的日子,泰国生活节奏慢、物价低、人们热情友善,一年四季都可以穿心爱的裙子。在回素万那普机场的出租车喇叭上,我再一次听到《初恋那件小事》的主题曲,我的眼泪差一点就要掉下来,这部电影我爱了整个少女时代,再一次听到这首歌,我相信这是一种命运,也是一份礼物。
三月重返校园,此时的学习压力并不是太大,我便从图书馆借了大量的书,打着写论文查资料的幌子来中饱私囊,书单天马行空。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被皮埃尔的笨拙与深情所打动,而娜塔莎身上的灵动体现了托翁所有的少女心。年初看BBC版本的《战争与和平》被保罗达诺饰演的皮埃尔沉迷,再看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才为吉洪诺夫的安德烈而倾倒,才稍微懂了些少女娜塔莎为何沉迷于这段感情无法自拔,爱上安德烈是一瞬间的事情。吉洪诺夫的脸上拥有一种刚正不阿的英俊,却没有让人产生强烈的疏离感,眉宇间透着一股少年气,真的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帅气。之后在《烈日灼人》中看到鹤发银丝的他,我依旧觉得他亲切,这一切都源于演员本人的个人魅力。我也非常想看他主演的《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讲述的是一个苏联军官长期潜伏在德国获取情报的故事,但无奈找不到资源。
今年最喜欢的一部喜剧就是《战斗民族养成记》,战斗民族自黑起来简直是槽点满满,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笑点密集的俄式喜剧,作为一个阅剧无数的情景喜剧大粉丝,我内心的巅峰喜剧是英剧《极品基老伴》,而这部《战斗民族养成记》可以排在第二。这部剧是我一集一集追过来,可见它的搞笑程度,绝对值得推荐。仔细想想,2016年我真的看了很多前苏联和俄罗斯的电影,加起来比我前二十年还要多。这些原本是一辈子都不太会碰的电影和书籍,让我成为现在的自己,一个对新事物和旧事物都保持强烈好奇心的自己,总不会太差。
五月宋冉出嫁,第一次做伴娘,亲手把她交给心爱的人手里。单身派对晚上她跟我说,她结婚选伴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不是别人。散场后我一个人躲在出租车后排偷偷哭了。
五月写了知乎唯一一篇回答,没有用任何文字技巧,也没有任何修饰,可以说算是随性而为,想说得话和想表达的感情已足够,现在再看,我也无法写得更好。我更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喜欢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具化成对性别的喜欢。意识到这个问题,心情就会轻松很多。
现有的存在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吸引你的特质,内化成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指引 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而想起这些,我内心充满安宁。
后来有很多姑娘告诉我,那篇回答她很喜欢。
六月回家拔掉了让人发疯的智齿,得出了一个结论:冠周炎要比拔智齿痛大概五十倍左右。也第一次以为冠周炎发作而彻夜未眠。
六月份还带着自己最喜欢的裙子拍了一套日常写真。
摄影师问我是不是哪里见过我?
我说:“不会吧,是不是我大众脸?”
他问:“你是不是做过谁的伴娘?”
我一想,对咯,上个月做过宋冉的伴娘。
摄影师说:“这就对了,我们修片的时候说,六个伴娘里面,你最好看。”
夸奖来得猝不及防,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通过颜值让人印象深刻。扪心自问,在从小到大的合照中,我从来都是不太好看的那一个,小小年纪就学会摆臭脸,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不太爱笑的孩子,运气果然好不到哪里去。即便如此,不爱笑的姑娘,被夸赞时也会很开心呀。
七月被突如其来的要求回到学校,打碎了原本去北京的计划,为此大哭一天。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真的是蛮矫情,这两个月过得并不差,反而很平静。早上坐公交车去上班,晚上一个人在空无一人的宿舍楼里看书、看电影和写影评,除了每天早晨呼啸而来的垃圾车,我几乎找不到任何让我烦恼的事情。时常几天也不说一句话,也并不觉得孤独。语言从来都不是沟通的唯一途径,反而在更多时候,说得太多会造成更多的误解。很多时候,我其实是享受,甚至是有点儿感激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的。我觉得,幸福的人总是很沉默。他们更常微笑,就像那些善于保管秘密的人。只有当你真正经历了,你才会明白,一个人受的苦越多,他想说的话就越少。别人看的都是热闹,你的血泪,只有你自己才知道。
我的同事小王曾经说过我是一个话题终结者,诚然,提问从来都不是我的强项。也许大多不爱交谈的人,是他们的爱好太广泛,不舍得把自己的好奇心分给他人的生活吧。这些年渐渐发现,自己对一些美好的事物的热爱远远超过了对人的好奇,对人的好奇往往通过观察来获取,时常也会被假象而蒙蔽,误解与遗憾油然而生。相比起来,对事物的热爱能带来更大的安全感,因为你知道,对事物的解读是没有那么多正误可言的。对人则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有了缝隙,我们便失去了弥补的机会。当年的我决绝,爱撂狠话,笨拙而用力地搞砸了很多我珍惜的关系。是到今天,我才能看清我的无理与他人的真心。年轻时候承认自己做错了是件非常羞愧的事,也许有些事情真的要在几年之后,有了一些阅历之后,读过一些书之后,才能承认当初的自己的狭隘和不够宽容。
可人生就是这样,我无法再站到每个人的面前,去表达我的珍惜和歉意,只能带着这点心里的遗憾走下去,怀揣着我的祝福和歉意,在再次面对我所珍惜的关系时,我不想再重蹈当年的覆辙。
九月我偷懒又回了趟家,再一次穿上伴娘服看着小宇出嫁。看她和老公一路走来,从高中到大学毕业,再到结婚,我也会很羡慕。人生真的很奇怪,年轻的时候总认为世界无限大,可兜兜转转,身边熟悉的人依旧寥寥无几。从相识到了解再到惺惺相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每一步都需得小心翼翼才能真正走进对方的内心,寻找到彼此舒服的相处模式,交往是个漫长的过程。成年人不愿再冒险,生活中才会出现那么多点头之交。
归校后把生活重点放在论文的修改上,但其实心里也明白,在论文上做的功夫实在太少,效果不甚理想也在情理之中。
这一年来大量的时间用来看自己想看的书,每一本都给我带来惊喜。其中最喜欢的一本是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让我感动的是,一个魔幻现实作家笔下可以将善描绘的如此深刻,全篇几乎看不到作者的戾气,实在是非常非常难得。第二喜欢的一本书是陶立夏的随笔《把你交给时间》,其中我最爱的一篇的名字叫做《爱是分正误的》,我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随后在图书馆把她的书全部借来逐一翻阅,她在书中写到:“我想知道的是,我们是否真的能够互相懂得。不是包容,不是照看,也不是原谅或宠爱,而是懂得,像解一道数学题那样,经过曲折和明暗,明白一个人的内心。”我将这句话放进摘抄本中珍藏。
转眼到了2016年末,独自看了几场令人欣喜又心碎的电影,朋友们忙着找工作或是充电,没有朋友在身边。这段时间感到明显的焦虑,时常在梦中惊醒,睡眠质量很差,身边没有可以说话的朋友,心情很糟糕。跨年夜我在电脑上看王菲的演唱会直播,听到她唱那首《美错》,好像触发了我情绪中的某个点,我在屏幕后面泪如雨下。
一月回家后动身去香港,晚上坐游艇夜游维多利亚港,海风吹得人瑟瑟发抖,港口两旁是香港标志性的摩天大楼,不禁猜测这样密集的人群中,人们一共拥有多少种心情?也许就在这一秒,34楼的阿斌和女友分了手,53楼的邱太在辅导阿妹写作业,15层的张sir第一次见阿华,但他也许并不知道她是今生挚爱......这样的事情每秒都在上演,我们蜗居在同一片土地,彼此之间的了解并不会更多。
曾经和喜欢的男生约定一起去香港旅行,但无奈在旅行前便匆匆退出了彼此的生活。如今我一个人完成这段未能实现的旅行,我也有我的快乐,只不过站在这里的原本应该是两个人。
《伊莎贝拉》这部电影真的很有趣,它包含了我对澳门所有的期待。我也终于可以像张碧欣一样,在大三巴拐角的小巷里,唱梅艳芳的那首《梦伴》。
在深圳的两天去了line friends主题咖啡厅,见到最喜欢的布朗和可妮,一下午都在拍照。在我看来深圳和大多数大城市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中国的城市辨识度实在是太低了,尤其像深圳这样年轻的城市,几乎看不到晒太阳的老年人。大多数年轻人把这里当成暂住地,每个人都在拼命,想要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成为一种奢侈。
年后和小王见面,也是第一次吐露内心的焦虑,某种程度上,我们有相似的一面。 我们的软弱和渴望如出一辙,倔强与不甘却不甚相同。对我而言,2017年也许是最艰难的一年,在这一年意味着我要告别校园生活,找到能够让我自食其力的工作。这焦虑与恐惧的背后是太懂自己的弱点,是意味着也许我要打破一部分自己,不再任性,也不再活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进入一个并不太了解的现实世界。我想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焦虑是顽疾,除了自救别无他法。我一直都觉得,其实人是不太可能因为读书多而改掉某些根深蒂固的性格缺陷的,比如骨子里的傲慢,缺乏安全感,对爱情需求过度。只是读书越多越能了解自己这些缺陷,也更能从容不迫的面对和接受这些缺陷,
所以内心仍有一部分入孩童般固执,对远方的理想从未放弃,过程百转千回最终依旧会回归初心。
我这半世未算赶,何妨迷路看风光。
我也是在某天晚上突然意识到,我要开始攒一点点钱了。如今大家逐渐进入适婚的年龄,工作后面对的人情世故也会越来越多,一个理财的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一个金牛座来说,账户里有一定数目的钱,才会给我更多安全感,也会让我更勇敢。我也越来越觉得,现在拥有的一切,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我能做到的是不抱怨,是心甘情愿追随自己的生命轨迹。我的疏离感,意味着彼此尊重,互不干涉,独立的人格,是一个人自我身份确认的基础。
我不羡慕他们,我想他们应该也不羡慕我,这非常好,这意味着我们都在自己的价值体系里,不嫉妒他人,也不贬低他人。
你走自己认为对的路,也不要质疑别人走他们认为对的路。
我还是觉得感情不可将就,有时又觉得几十年怎么过区别都不大。但总体来说,我认为因追求完美而造成的暂时的缺憾,好过因容忍而造成的长久的不快。利用青春去做所有快乐的事,旅行,读书,逛街,和朋友聊天,年轻的秘诀不外乎是我始终保持对这个世界足够的好奇心。在这样的年纪,要懂得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要强大到没有什么是自己损失不起的,也明白什么是非要不可。
有此白玉盏,何必青瓦盆。
“I will never return, I will never surrender.”纳博科夫果然是厉害的作家。
就像颜色会因为所处的光线而改变一样,新的身份必定会带给我改变,我们都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个改变,我永不投降。
-
豆友202409214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5 08: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