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为什么要回家
“回家”就像是一种粘合剂,弥补了我们与世界的分裂感和焦虑感。但遗憾的是这种粘合剂效果正在减弱。
每年年关将近,都会听到有关回家的对话,今年回家吗?什么时候回家?每当这时,“回家”两个字好像被赋予了某种不同以往的意义,它使得即便是素未谋面的两个人也可以相互寒暄相互问候。那么,在这寒冬之际要回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我们又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家是一个由不同材料构成的使用面积不等的可以遮风避雨的房子,但仅仅只是对身体的庇护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在不同城市工作所居住的房子也能够提供这个功能,在那里,身体得到了休息,但是心理还没有,心理的庇护所需要有家人或是亲人的存在,以及以家所在的空间扩展到整个村子(或街道、社区)乃至少年读书时待过的地理区域,在这个熟悉的环境里,我们获得了一种久违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我们要回的家是一个组合的概念:“房子+亲人+温暖”。 那么我们又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原因之一就是刚刚提到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关于这点,我想起了费孝通所写的《乡土中国》,我把书中的一些观点概括如下用以说明这个原因: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一种自由,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其次是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自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熟人社会中,平常接触的人大多数是与生俱来的,就像是我们的父母兄弟一样,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需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社会环境,这就会带来一个亲密的感觉,在这里,从俗即是从心。换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个家。 最后一句又可以延伸出我们为什么要回家的另外一个原因:过年时在“家”里发生的一切,让人从跟环境、跟亲人、跟周围的人群所得到的精神上的归属和认同中,治疗、补偿了他一年的辛苦,并成为春节之后他又“离家”的精神力量。“回家”就像是一种粘合剂,弥补了我们与世界的分裂感和焦虑感。分开来讲,我们都知道人是群居动物,从远古走到现今,我们离土地越来越远,在群居规模上,也从部落、宗族、氏族、四世同堂再到今天的三口之家甚至是独居,从农业社会的安土重迁发展到今天工业社会的快速流动,人和人之间的紧密性在减弱,变得原子化,这固然是一种独立性的表现但也意味着我们与最初的世界越分越开,分开制造了痛苦、孤独和无意义感,而回家刚好提供了一条途径,存在着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用来弥补我们与世界造成的分裂。其次,对焦虑感的抚慰,它可以让我们短暂的放下工作以及告别一些不愉快的经历。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过年有好吃的也是回家的原因之一,没错,对于吃货来说更是如此,不过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显然不构成主要因素,所以不予考虑,至于传统习俗和仪式,跟年味一样日渐式微,我们经常用我们长大了来解释年味的变淡,显然,这个理由过于单薄了,不能说服我,等我理顺了后面再补充一篇,现在暂且不表。 最后当我在只有七八度的房间里敲击完这些文字,突然间,对于为什么要回家,又有了一点新感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在生产力和改造力低下的古代,不可抗拒的寒冷天气必然使得祖先暂停农活,得以简单的分享这一年的收获,久而久之形成过年的习俗,而寒冷的天气容易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围炉夜话相互取暖,这种温暖是空调暖气所带来的身体感受所无法取代的,她驱使一个又一个奔波在外的游子在新年之际哪怕是翻山越岭也要赶往家中,毕竟,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一年的终与始都要收归于年夜饭的团圆与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