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象之皇城根儿
去北京,一定要第一时间去故宫,这是北京的根儿。中国盛世的皇帝都做了同一件很伟大的事情,那就是倾举国之财力搜罗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珍品,运到天子脚下,精心收藏起来。皇帝们满足了自己的私心,却也的确是做了件有益于子孙万代的好事。故宫,存在的本身就是一个教科书,中国式君主审美学的正统教科书。不仅体现在存于珍宝馆和各殿玲琅满目的宝贝,而且体现在建筑本身。听完导游讲解,再加上自己的观察,自然而然会留意到玻璃吻兽,檐角的仙人指路和十个走兽,石狮,雀替,影壁等等,应接不暇。参观完故宫,穿梭于北京各大大小小的胡同,会更有感觉。有时在一条破败的小胡同,惊见一门楼,残存的种种构件与故宫里的何其相像,想象彼时的辉煌和眼前的凋零,多少家破人亡的悲剧在此上演,又迅速被遗忘。故宫就是一个四合院的标准范本,老北京的达官贵人们重金打造的府邸,就是自己心中向往的紫禁城。
北京王府现存最完好的当属恭王府,自是雕梁画栋不胜枚举。很有意思的是府邸深处横有一座两层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是当年和绅藏宝贝的地方。后墙共开88扇窗户,每个窗户形状构思奇巧精美,设计成书卷,如意,铜钱等等的样式,和绅一看每个窗户,就知道里面藏了什么品种的宝贝。和珅当年定罪的二十大罪状中就有关于内檐装修的“潜侈逾制”问题,如其中的第十三款“查得和珅房屋竟有楠木厅堂,其多宝格及隔断门窗解放照宁寿宫制度”,因此恭王府的内 檐装修在王府文化中别具一格,处处流露和绅的野心,除了仿紫禁城寿宁宫式样的锡晋斋,后花园蝠厅正对着的双龙戏珠假山,隐于蝠厅脚下密云洞中康熙御笔福字碑...
某阳光正好的冬日上午,从国子监出来朝雍和宫方向走,沿途张望着各式老门楼。如今北京留存的旧时望族的门楼,要不凋零破败,一眼望去是不堪入目的大杂院儿;要不被今天的权势显贵买下,修缮一新,古时的构件保存或新建完好,上了新鲜的颜料,艳丽而华贵,只是少了些古朴的味道。途径一家如今被改造成会所的翻新老宅,前面几位阿姨向门内探身打量,里面守门的小哥热情的招呼她们进去参观,我于是也这么跟着溜进去了。这是一家规格并不高的宅子,而且只保留了前院和中院的部分,其他都被隔出去了,但是因为拾掇得干净整洁,细节低调而安静地诠释着整个宅子的古意,身处其中相当惬意。这时传来身边几位阿姨的对话,“实在没法跟我们当年那个院子比啊,四进的大院子,比这个院子大多了!20万哪!当初20万就收走了。哎。。。我哥胆子还是小了点。。。”“是,如果拿到现在,不得了啊。。。”哎,北京城这样的故事,多了去了。。。
出了这个宅子继续向东走,约摸离国子监300来米的地方,遇到一门楼,不大不小,处处体现这古宅不小的来头。正当我簇拥在一堆人中嚓嚓乱拍时,一个年轻小伙儿地道的京片子响起,“大家请往这边看,其实这台阶也是大有讲究的。。。”原来这里还有讲解员。于是乎,一个个细节披着历史的外衣清晰起来。雍正年间一品文官团鹤祥云图案的台阶石,东戗檐乾隆年间“空城计”砖雕,西戗檐乾隆年间“月下追韩信”砖雕,“钟馗捉鬼”门神砖雕,乾隆26年的门楼脊背二龙戏珠。。。(网上资料)。进入大门的一个内悬匾额讲出了这宅子的显赫身世-联捷进士,什么意思呢?“他一家四代连续出了三个进士,这乾隆皇帝题词以兹鼓励希望继续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当时的主人徐廷芳封的官位非常高:户部左侍郎兼管顺天府事务大总裁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兼管兵部事务吏部左侍郎兼管国子监事务——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民政部财政部部长兼管北京市的事儿中科院的院士博士生导师兼管国防部和公安部的事儿中组部的部长还兼管教育部的事另兼北京大学名誉校长的事儿……”(网上资料)走进院内,左手边是戊戌变法时期谭嗣同亲手所书的“气象维新”,在清末这里是戊戌变法的根据地。
这里是北京松堂博物馆,是间私人博物馆,馆长李松堂在北京城拆城门拆胡同的惊心动魄的数十年,游走北京城的角角落落,从垃圾堆里捡回了被拆得零零落落的老建筑构件,小到门当,石墩,大到木雕门楼,将老祖宗们精美的雕刻手艺抢救了下来。所以这件博物馆也被外媒称之为“捡回来的博物馆”。在这包括地下室仅有300平米的小天地,推挤着玲琅满目的古文物。若放在古代,这里有一部分的确多是些稀疏平常的小物件,尤其是那堆满整整一角落的门当,瓦当和石墩,无非是权贵们装点门面的小点缀,随处可见。但是当现在的人们,出身于拆迁浩劫之后,成长于现代建筑之中,再回头看看这一角落的东西,方寸之地,也要予以雕刻点缀,再搭上一点典故做映衬。这样的追求,除了银子之外,还需要何等的耐心和历史文化的沉淀才能成就,令人叹为观止!更不要说那雀替,石雕梁,门楼,影壁等大构件带来的震撼,看到这些才能真正体验到所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分量,才有有所敬畏,有所感动,难以用言语表达。古代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明清时期的达官显贵寄情于豪宅,倾毕生财力和学识,将深厚的家传和治家理念倾注在府邸的一砖一瓦。宅子或许会易主,但只要宅子在,附着在砖瓦上的精神就在!他们怎能料到,百年后,整个北京城的宅子顷刻间,集体覆灭。在那个仅100多米的地下室,很安静,只有零零落落两三个人在观赏,在拍照。看着这些被肢解的精美构件,想当初在阳光下是何等的气派,如今却只能静静地躺在这促狭的地下室,被幽暗的灯光照亮,听着观者们一声声惊叹,或许还伴有随后的一声叹息。。。他们在这里还算是幸运的,在某个恰好的时刻,他们被李松堂先生捡到了,在那一刻便注定要承担一个见证的历史重担。更多的,或者说四合院的精髓-作为一个空间的艺术构成,现在已经九成损毁殆尽了。。。大概正是因为故宫和恭王府看得太喜欢,在松堂博物馆,看着这一件件被抢救下来的残体,震撼之后心情无法轻松。接下来几日游走于胡同间,看到越来越多的残砖败瓦,引得一阵阵的揪心。
北京王府现存最完好的当属恭王府,自是雕梁画栋不胜枚举。很有意思的是府邸深处横有一座两层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是当年和绅藏宝贝的地方。后墙共开88扇窗户,每个窗户形状构思奇巧精美,设计成书卷,如意,铜钱等等的样式,和绅一看每个窗户,就知道里面藏了什么品种的宝贝。和珅当年定罪的二十大罪状中就有关于内檐装修的“潜侈逾制”问题,如其中的第十三款“查得和珅房屋竟有楠木厅堂,其多宝格及隔断门窗解放照宁寿宫制度”,因此恭王府的内 檐装修在王府文化中别具一格,处处流露和绅的野心,除了仿紫禁城寿宁宫式样的锡晋斋,后花园蝠厅正对着的双龙戏珠假山,隐于蝠厅脚下密云洞中康熙御笔福字碑...
某阳光正好的冬日上午,从国子监出来朝雍和宫方向走,沿途张望着各式老门楼。如今北京留存的旧时望族的门楼,要不凋零破败,一眼望去是不堪入目的大杂院儿;要不被今天的权势显贵买下,修缮一新,古时的构件保存或新建完好,上了新鲜的颜料,艳丽而华贵,只是少了些古朴的味道。途径一家如今被改造成会所的翻新老宅,前面几位阿姨向门内探身打量,里面守门的小哥热情的招呼她们进去参观,我于是也这么跟着溜进去了。这是一家规格并不高的宅子,而且只保留了前院和中院的部分,其他都被隔出去了,但是因为拾掇得干净整洁,细节低调而安静地诠释着整个宅子的古意,身处其中相当惬意。这时传来身边几位阿姨的对话,“实在没法跟我们当年那个院子比啊,四进的大院子,比这个院子大多了!20万哪!当初20万就收走了。哎。。。我哥胆子还是小了点。。。”“是,如果拿到现在,不得了啊。。。”哎,北京城这样的故事,多了去了。。。
出了这个宅子继续向东走,约摸离国子监300来米的地方,遇到一门楼,不大不小,处处体现这古宅不小的来头。正当我簇拥在一堆人中嚓嚓乱拍时,一个年轻小伙儿地道的京片子响起,“大家请往这边看,其实这台阶也是大有讲究的。。。”原来这里还有讲解员。于是乎,一个个细节披着历史的外衣清晰起来。雍正年间一品文官团鹤祥云图案的台阶石,东戗檐乾隆年间“空城计”砖雕,西戗檐乾隆年间“月下追韩信”砖雕,“钟馗捉鬼”门神砖雕,乾隆26年的门楼脊背二龙戏珠。。。(网上资料)。进入大门的一个内悬匾额讲出了这宅子的显赫身世-联捷进士,什么意思呢?“他一家四代连续出了三个进士,这乾隆皇帝题词以兹鼓励希望继续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当时的主人徐廷芳封的官位非常高:户部左侍郎兼管顺天府事务大总裁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兼管兵部事务吏部左侍郎兼管国子监事务——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民政部财政部部长兼管北京市的事儿中科院的院士博士生导师兼管国防部和公安部的事儿中组部的部长还兼管教育部的事另兼北京大学名誉校长的事儿……”(网上资料)走进院内,左手边是戊戌变法时期谭嗣同亲手所书的“气象维新”,在清末这里是戊戌变法的根据地。
这里是北京松堂博物馆,是间私人博物馆,馆长李松堂在北京城拆城门拆胡同的惊心动魄的数十年,游走北京城的角角落落,从垃圾堆里捡回了被拆得零零落落的老建筑构件,小到门当,石墩,大到木雕门楼,将老祖宗们精美的雕刻手艺抢救了下来。所以这件博物馆也被外媒称之为“捡回来的博物馆”。在这包括地下室仅有300平米的小天地,推挤着玲琅满目的古文物。若放在古代,这里有一部分的确多是些稀疏平常的小物件,尤其是那堆满整整一角落的门当,瓦当和石墩,无非是权贵们装点门面的小点缀,随处可见。但是当现在的人们,出身于拆迁浩劫之后,成长于现代建筑之中,再回头看看这一角落的东西,方寸之地,也要予以雕刻点缀,再搭上一点典故做映衬。这样的追求,除了银子之外,还需要何等的耐心和历史文化的沉淀才能成就,令人叹为观止!更不要说那雀替,石雕梁,门楼,影壁等大构件带来的震撼,看到这些才能真正体验到所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分量,才有有所敬畏,有所感动,难以用言语表达。古代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明清时期的达官显贵寄情于豪宅,倾毕生财力和学识,将深厚的家传和治家理念倾注在府邸的一砖一瓦。宅子或许会易主,但只要宅子在,附着在砖瓦上的精神就在!他们怎能料到,百年后,整个北京城的宅子顷刻间,集体覆灭。在那个仅100多米的地下室,很安静,只有零零落落两三个人在观赏,在拍照。看着这些被肢解的精美构件,想当初在阳光下是何等的气派,如今却只能静静地躺在这促狭的地下室,被幽暗的灯光照亮,听着观者们一声声惊叹,或许还伴有随后的一声叹息。。。他们在这里还算是幸运的,在某个恰好的时刻,他们被李松堂先生捡到了,在那一刻便注定要承担一个见证的历史重担。更多的,或者说四合院的精髓-作为一个空间的艺术构成,现在已经九成损毁殆尽了。。。大概正是因为故宫和恭王府看得太喜欢,在松堂博物馆,看着这一件件被抢救下来的残体,震撼之后心情无法轻松。接下来几日游走于胡同间,看到越来越多的残砖败瓦,引得一阵阵的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