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感情
最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之所以借这本书是冲着“矛盾文学奖”去的,书本通俗易懂,作者才学甚广,文辞优美,情绪渲染等富有感染力。读此书,感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自己的很多自己的思考,当然这也是一本好书必不可少的,自己也在阅读的过程中,小小受教一番。
然而,自己却一直对书中的感情存在疑惑,因为此前听心理学的一些文章讲,小说的感情需要存在其合理性和流畅性(自然而然),我明白文学中的很多人物形象及人物性格等是由作者去遐想和设定的,但是对于小说感情的合理性我确是很赞同的,而这本小说中的两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感情,我读起来却很是吃惊。
一段是韩子奇与梁冰玉的感情,这段最使我感觉不可思议,异国他乡相处十年,可能会导致两人感情加深,然而对于两人的身份,按照两人的性格及教养,难道他们没有考虑过后果吗,或者是他们真的会认为自己在北京的家人会丧失于战火?而他们的回国会给“奇珍斋”造成多大的冲击?我认为作为中间人的梁君璧是无论如何也没法处理好三人及孩子之间的关系的。姑妈的那句“要是我的老公能带着我的柱子(具体姓名记不清了)回来,哪怕是带个老婆,带个孩子我也是欢喜的”我似乎没有感觉到她的愚昧,只有善良跟爱啊。
所谓爱情悲剧,韩子奇与梁君璧、韩天星与容桂芳、韩新月与楚雁潮他们的悲剧多少都跟梁君璧有关,但悲剧是她造成的吗,书的前半部分,梁君璧着实是一个刚强能干的女人,看不出她的柔美,但是那种刚强确实是女性少有的坚毅品格的体现,但后来随着情节的推进,大家仿佛一下子看到了她的强势、刻薄与冷漠。我认为梁君璧不是一个天生如此的人,最主要的是,韩子奇与梁冰玉的那段感情改变了她,她对丈夫失望了,不止是失望,或许已经绝望,对妹妹痛恨。当然,梁君璧对韩新月的那种不像母爱的感情我确把它看成是对梁冰玉和韩子奇的恨、是一种报复(我认为是潜意识的)。
如果没有韩子奇与梁冰玉的那段感情,梁君璧会有那么一颗冰冷的心吗。你可能会说,在讲述战争期间,梁君璧对待老侯和他一家的态度已经埋下伏笔,但我以为在战火的年代,一个无依的女人变得外强中干,心变得坚硬也是自然的,毕竟战争是那么可怕的事情。这或许是作者对梁君璧后期那种性格及心理的一种铺垫。但是对于没有深厚感情的人如此就代表对挚爱也一样吗,她爱韩子奇、爱韩天星、爱梁冰玉。她对他们也是得理不饶人,依据刻板的风俗教条、市侩的人世法则。言语不让,面如死灰,不留余地地伤害他们和自己。没有突如其来的失望,没有那感情无依的恐惧,不一定就有后来的爱情葬礼。
我认为是她的心死改变了她,我自己身为女人,确并不很了解女人,但我之前看过电视剧《大宅门》,剧中的杨九红不就是如此改变的吗,极度地失望使一些原本善良柔软的心变得无常、暴戾。很多人以为他们和王熙凤是同样的,我只认为凤姐的那种机关算尽的悲是不同的,凤姐是大家族中应运而生的,她的狠毒与悲凉是大家族环境所致。如果把所有人的善与恶都放到某种环境中去看,似乎那些让人感到气绝的恶也是合理的。比如梁君璧,妹妹和老公背叛自己,自己独自一人承受十年的战乱之苦,支撑着一家子的生计。忍受着丈夫对继女(关系上)的偏爱和对自己儿子的委屈,那种爆发也是情理之中。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呀,要么爆发,要么灭亡。爆发者如梁君璧,灭亡者如姑妈。
姑妈以为梁冰玉是小老婆,而梁冰玉却鄙夷姑妈的愚昧。爱情,是一种感觉,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感情可以脱离其他一切有形的物质吗,爱情是崇高的,但是责任也是令人佩服的。梁冰玉与韩子奇之间有爱情,韩子奇与梁君璧之间有婚姻,有责任,我不是认为姑妈不愚昧,只是我觉得梁冰玉也是一种爆发,这种爆发也是以伤害亲人为代价的。她或许认为爱情是唯一对应的,她和韩子奇有爱情,应该在一起,梁君璧与韩子奇没有爱情,那该如何处置呢,如果韩子奇也是爱情至上,那么他也可以跟梁君璧脱离关系,跟自己的爱人一起,但是他的优柔、懦弱使他无法狠心做到,因而也是悲剧的祸根。古人的妻妾成群中,是不是都没有爱情呢,妻妾成群自然是无爱情的,因为爱人,心里自然就没有别的人。但是责任是不是一种爱情呢,怜爱是不是一种爱情呢,欣赏是不是呢。很难说,人开始产生爱情其实都是有一些原因的,所以我认为爱情是依附一些客观的原因产生的,比如欣赏、怜爱等。梁冰玉对韩子奇也是一种信任跟依赖。我只能理解为一种情感寄托。
如果梁君璧不是一个内心坚硬的人,她还会因为宗教信仰不同阻挠韩新月的恋情吗,还会因为门户拆散韩天星和容桂芳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也许一开始作者就设定梁君璧是一个冷漠的人,那么她的冷漠是由什么样的环境造成的?还是说换做另一个人就不再是"穆斯林的葬礼”了?种族之见,固然存在,不同就必然不平等。如果没有战争会不会有悲剧,不一定了。如果奇、玉两人在英国并未结合,也不一定有悲剧。如果梁君璧不是那么强势的人,也不一定是悲剧。然而,我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或者环境有两点:一是,种族和宗家信仰的不同。二是,人性,人性中的脆弱、追求、欲望、私有等,也许固执相信和遵守教条式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悲剧,再好的教条也会黯然失色。还有人们从出生到死亡中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家庭出生,比如先天身体等。
对于第二段感情,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感觉似乎是一个初恋的故事,两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的美好感情经历,即不新奇,也无感慨之处,或许没有太多曲折又或许是顺理成章,我反而并没体察到太多的悲(只是家庭的悲),如果韩新月没有生病,她跟楚雁潮能走得更远,或许悲情的意味就更浓了。
书前部分展现了明亮、充满希望的一面,后部分则逐渐变得纠结、曲折直至最后只剩悲哀。作者的笔调变化和事情的发展不谋而合,故事时间穿插互相映衬,节奏和谐,感情统一。也是作者构思巧妙的体现。这本书我还没读完,也许思考还在继续。
然而,自己却一直对书中的感情存在疑惑,因为此前听心理学的一些文章讲,小说的感情需要存在其合理性和流畅性(自然而然),我明白文学中的很多人物形象及人物性格等是由作者去遐想和设定的,但是对于小说感情的合理性我确是很赞同的,而这本小说中的两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感情,我读起来却很是吃惊。
一段是韩子奇与梁冰玉的感情,这段最使我感觉不可思议,异国他乡相处十年,可能会导致两人感情加深,然而对于两人的身份,按照两人的性格及教养,难道他们没有考虑过后果吗,或者是他们真的会认为自己在北京的家人会丧失于战火?而他们的回国会给“奇珍斋”造成多大的冲击?我认为作为中间人的梁君璧是无论如何也没法处理好三人及孩子之间的关系的。姑妈的那句“要是我的老公能带着我的柱子(具体姓名记不清了)回来,哪怕是带个老婆,带个孩子我也是欢喜的”我似乎没有感觉到她的愚昧,只有善良跟爱啊。
所谓爱情悲剧,韩子奇与梁君璧、韩天星与容桂芳、韩新月与楚雁潮他们的悲剧多少都跟梁君璧有关,但悲剧是她造成的吗,书的前半部分,梁君璧着实是一个刚强能干的女人,看不出她的柔美,但是那种刚强确实是女性少有的坚毅品格的体现,但后来随着情节的推进,大家仿佛一下子看到了她的强势、刻薄与冷漠。我认为梁君璧不是一个天生如此的人,最主要的是,韩子奇与梁冰玉的那段感情改变了她,她对丈夫失望了,不止是失望,或许已经绝望,对妹妹痛恨。当然,梁君璧对韩新月的那种不像母爱的感情我确把它看成是对梁冰玉和韩子奇的恨、是一种报复(我认为是潜意识的)。
如果没有韩子奇与梁冰玉的那段感情,梁君璧会有那么一颗冰冷的心吗。你可能会说,在讲述战争期间,梁君璧对待老侯和他一家的态度已经埋下伏笔,但我以为在战火的年代,一个无依的女人变得外强中干,心变得坚硬也是自然的,毕竟战争是那么可怕的事情。这或许是作者对梁君璧后期那种性格及心理的一种铺垫。但是对于没有深厚感情的人如此就代表对挚爱也一样吗,她爱韩子奇、爱韩天星、爱梁冰玉。她对他们也是得理不饶人,依据刻板的风俗教条、市侩的人世法则。言语不让,面如死灰,不留余地地伤害他们和自己。没有突如其来的失望,没有那感情无依的恐惧,不一定就有后来的爱情葬礼。
我认为是她的心死改变了她,我自己身为女人,确并不很了解女人,但我之前看过电视剧《大宅门》,剧中的杨九红不就是如此改变的吗,极度地失望使一些原本善良柔软的心变得无常、暴戾。很多人以为他们和王熙凤是同样的,我只认为凤姐的那种机关算尽的悲是不同的,凤姐是大家族中应运而生的,她的狠毒与悲凉是大家族环境所致。如果把所有人的善与恶都放到某种环境中去看,似乎那些让人感到气绝的恶也是合理的。比如梁君璧,妹妹和老公背叛自己,自己独自一人承受十年的战乱之苦,支撑着一家子的生计。忍受着丈夫对继女(关系上)的偏爱和对自己儿子的委屈,那种爆发也是情理之中。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呀,要么爆发,要么灭亡。爆发者如梁君璧,灭亡者如姑妈。
姑妈以为梁冰玉是小老婆,而梁冰玉却鄙夷姑妈的愚昧。爱情,是一种感觉,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感情可以脱离其他一切有形的物质吗,爱情是崇高的,但是责任也是令人佩服的。梁冰玉与韩子奇之间有爱情,韩子奇与梁君璧之间有婚姻,有责任,我不是认为姑妈不愚昧,只是我觉得梁冰玉也是一种爆发,这种爆发也是以伤害亲人为代价的。她或许认为爱情是唯一对应的,她和韩子奇有爱情,应该在一起,梁君璧与韩子奇没有爱情,那该如何处置呢,如果韩子奇也是爱情至上,那么他也可以跟梁君璧脱离关系,跟自己的爱人一起,但是他的优柔、懦弱使他无法狠心做到,因而也是悲剧的祸根。古人的妻妾成群中,是不是都没有爱情呢,妻妾成群自然是无爱情的,因为爱人,心里自然就没有别的人。但是责任是不是一种爱情呢,怜爱是不是一种爱情呢,欣赏是不是呢。很难说,人开始产生爱情其实都是有一些原因的,所以我认为爱情是依附一些客观的原因产生的,比如欣赏、怜爱等。梁冰玉对韩子奇也是一种信任跟依赖。我只能理解为一种情感寄托。
如果梁君璧不是一个内心坚硬的人,她还会因为宗教信仰不同阻挠韩新月的恋情吗,还会因为门户拆散韩天星和容桂芳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也许一开始作者就设定梁君璧是一个冷漠的人,那么她的冷漠是由什么样的环境造成的?还是说换做另一个人就不再是"穆斯林的葬礼”了?种族之见,固然存在,不同就必然不平等。如果没有战争会不会有悲剧,不一定了。如果奇、玉两人在英国并未结合,也不一定有悲剧。如果梁君璧不是那么强势的人,也不一定是悲剧。然而,我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或者环境有两点:一是,种族和宗家信仰的不同。二是,人性,人性中的脆弱、追求、欲望、私有等,也许固执相信和遵守教条式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悲剧,再好的教条也会黯然失色。还有人们从出生到死亡中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家庭出生,比如先天身体等。
对于第二段感情,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感觉似乎是一个初恋的故事,两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的美好感情经历,即不新奇,也无感慨之处,或许没有太多曲折又或许是顺理成章,我反而并没体察到太多的悲(只是家庭的悲),如果韩新月没有生病,她跟楚雁潮能走得更远,或许悲情的意味就更浓了。
书前部分展现了明亮、充满希望的一面,后部分则逐渐变得纠结、曲折直至最后只剩悲哀。作者的笔调变化和事情的发展不谋而合,故事时间穿插互相映衬,节奏和谐,感情统一。也是作者构思巧妙的体现。这本书我还没读完,也许思考还在继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