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3【博物学书单】《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戈登·汉普顿(著)
小编的话
无论哲学层面内在的寂静,还是自然界里外在的寂静, 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声音。
引用特蕾莎修女的话:
“看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如何在寂静中生长;
看日月星辰如何在寂静中移动......
我们需要寂静,以碰触灵魂。”
让声音生态学家带我们走入一个别样的世界。
书目信息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One Square Inch of Silence: One Man’s Search for Natural Silence in a Noisy World
戈登·汉普顿(Gordon Hempton),约翰·葛洛斯曼(John Grossmann)(著)
陈雅云(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04
关键字:#自然文学#自然声境#寂静#噪音污染#
铁春雷点评
你是否听过蝴蝶鼓动翅膀、蜜蜂吮吸花蜜的声音?你是否听过雨滴穿过层层叠叠的植被从高空坠落的低语?你是否听过大小不同的石头在河谷奏响交响乐?汉普顿听过,所以知道大自然的寂静是美国消失最快的资源。

(图片来自www.onesquareinch.org)
作为声音生态学家,汉普顿致力于保护自然声境,于是,他驾着福斯小巴从西到东横越美国,带着录音设备和分贝计,完成了两趟旅程:横越美国,写作《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图片来自www.onesquareinch.org)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并不是抽象地表述,而是确有所指。汉普顿在2005年世界地球日那天,独自一人到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霍河雨林,在距离游客中心大约三英里的地方,把一块小红石放在圆木上,并将那里命名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我们需要寂静,以触碰灵魂”,通过这场在喧闹的世界中探寻自然的寂静之旅,我们知道寂静是一种声音,是草原狼对月长嚎,是落雪缓歌慢舞,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也是现代人逐渐体会不到的消失的美好。

(图片来自www.onesquareinch.org)
我们生活的钢铁丛林里充斥着各种噪声,即便关紧门窗,仍旧听得到滚滚的车流,滴滴的喇叭;飞机仍旧在高空轰鸣,建筑工地也日夜不停地轰隆着。汉普顿的寂静之石很小,安静地躺在霍河雨林的原木上,但如果能保护这一平方英寸的土地不受噪声污染,就能让寂静蔓延更多的地方。
点评人简介
铁春雷:生于吉林珲春。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师从刘华杰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国时期博物学。现为北京市海淀区大学生村官。
作者简介
戈登.汉普顿(Gordon Hempton):声音生态学家,艾美奖获奖录音师。作品获林白基金会(Charles A. Lindbergh Fund)、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以及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Rolex Awards for Enterprise)肯定。
约翰.葛洛斯曼(John Grossmann):自由撰稿人,整个工作生涯几乎都为杂志和书籍撰稿。作品散见于《奥杜邦》(Audubon)、《君子》(Esquire)、《国家地理旅行者》(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er)、《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户外》(Outside)、《大观》(Parade)、《美味》(Saveur)、《史密森杂志》(Smithsonian)、《运动画刊》(Sports Illustrated)、《美国周末》(USA Weekend)等杂志,以及其它刊物。居住在纽泽西州山湖(MountainLakes)。
图书摘要
“我们需要寂静,以碰触灵魂”-特蕾莎修女

(图片来自www.onesquareinch.org)
◎“寂静其实是一种声音”◎
寂静滋养我们的本质, 人类的本质,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 等我们的心灵变得更乐于接纳事物, 耳朵变得更加敏感后,我们不只会善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也更容易倾听彼此的心声。
摘自《序》p3
我在世间最爱的声音是期盼的声音: 即将听到声音前的那刻寂静, 或是两个音响之间的刹那。
摘自《寂静的雷鸣》p7
安静的地方是灵魂的圣所, 能让人更清楚地分辨对与错的差别。 在这样的圣所, 可以感受到万物相连的爱, 不分大小, 也无论是不是人类; 在这样的圣所, 即使一棵树的存在都是听得见的。 一个安静的地方能让人的感觉全部打开, 使万物变得鲜活起来。
摘自《静谧之路》p14

(图片来自www.onesquareinch.org)
◎寂静的两种看法◎
内在寂静:是尊敬生命的感觉。我们可以带着这种感觉去到任何地方,神圣的寂静可以提醒我们是非对错之分,即使在城市嘈杂的街道上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这种寂静是属于灵魂的层次。
外在寂静:那是我们置身于安静的自然环境,没有任何现代嘈音入侵时的感受,它可以提醒我们当今有些问题已经失控。外在寂静邀请我们敞开感官,再度与周遭的万物产生连接。无论我们望向何方,都可以看到相同的连接。外在寂静可以帮助我找回内在的寂静,让我的心灵充满感恩与耐心。处于外在寂静的环境中,我不会感到疲惫饥饿。置身其中的经验本身,就足以令人感觉圆满。
摘自《静谧之路》p38

(图片来自www.onesquareinch.org)
◎寂静背后的鲜活◎
我已经学会光从水声,就能分辨溪的年龄。 古老的河流, 已经调适了数千年的岁月。 它们的水道和石床在激流与洪水永恒不绝的循环下, 洗练得相当光滑, 阻力很小, 因此它们的歌声与其他的河流不同。 在我听来, 它们的音乐比较安静, 更加悦耳、动人。
年轻的溪河由于生成的时间较短, 棱角仍然锐利, 参差的岩块会粗莽地把水推往一边, 形成咔嗒咔嗒的声音。
无论如何, 这些岩块就是音符。有时我会尝试改变一条溪的乐章, 移动一些突岩位置, 然后聆听声音的细微变化。
摘自《静谧之路》p28
延伸阅读

《寂静的春天》
蕾切西. 卡森(著)
关键字: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环境运动,环境危机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作为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警世之作,《寂静的春天》的诞生遭受了抨击,也掀起了惊涛骇浪。卡逊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变化,它们发生得如此令人措手不及,就好像世界突然没有了声音和色彩。“人类的生存依赖于所有生物的生存”。我们需要和所有生命打交道,理解它们经受的所有压力及兴衰。而在这个过程中,对生命的“感知”比“认知”更加重要。只有我们用心灵的眼睛和耳朵感觉生命、敬畏生命时,理解才会到来。
摘自博物学书单小组成员刘星的点评
博物学书单项目
* 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作为主编,并对书单的形成和质量进行把控;
* 多名博物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团队亲自推荐和甄选书目,并为每本书撰写摘要;
*将以“博物教育,每周一书”的方式推送,来服务广大自然爱好者的阅读选择。
*阅读博物教育书单中3~5本推荐书, 必将受益!是我们全体项目团队的努力方向!
-欢迎分享您的阅读经验-
naturehistoryedu@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