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借我丨窦唯,一种“失败”的英雄主义
无意中找到《上帝保佑》的MV,室内应该是一个工厂,有光从外面透进来,窦唯坐在床上,像一个自闭症患者。室外是一片旷野,阴天,沙发、床、衣柜、黑白电视在这片旷野里显示出某种格格不入。我不知道这个MV的拍摄创意窦唯有没有参与其中,整个曲子“观看”下来,感受到某种通灵,或者说某种好像懂了却也一无所知的意识流。
《我是歌手》第二期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意淫过这样一种场景:主持人卖完关子后,窦唯从舞台后走出,乐队开始表演《黑色梦中》的前奏,观众讶异惊呼,窦唯依旧面无表情,在前奏中背着手安静地踱步,像他以往演唱会上所表现的那样,然后开唱,整场曲子唱完,灯光恢复,在一片寂静中所有人大梦初醒。
但我也清醒地意识到,如果窦唯以这样或者其他形式的SHOW中高姿态的出现,更可能的结果是让人失望。他也许还是他自己,但时代早就不同了。这两年,很多人开始重新关注起魔岩三杰、黑豹、唐朝,关注94年香港红磡演唱会……我们甚至有点神话他们,这帮子摇滚老炮儿在我们的轻蔑或神话中再度成为谈资。
我已经记不起来第一次听窦唯是什么时候(不是黑豹时期的他),当然也并非那种痴迷到一直单曲循环的程度,而是作为一种音乐品类的收藏,QQ音乐下架后,到虾米音乐找来听。很多年以后,我再来看这些音乐,心里似乎听到:我靠,这家伙在改变着一些东西。
改变了什么呢,我说不出来。我开始思考我喜欢这个人的音乐缘由,他让我开始意识到音乐不单单是一种消遣或者打法时间的方式,它是一种武器,代表着某种反抗精神以及一种醒着做梦的能力。
老实讲我甚至有些嫉妒他。在中国摇滚刚起来,人们潜意识里那种异类、颓废的标签依旧存在的时候,有他的身影;在我们以为摇滚就应该歇斯底里时他安静地在舞台上表达压抑与愤怒;在摇滚终于与流行彼此暧昧广为我们接受的时候,他的音乐几乎彻底没了金属味,乃至没了人声。我并不认为他做的音乐都是好的,正如人们喜欢高原的《把青春唱完》,并非其摄影技术的高超,而是她的“在场”,她如此细致地记录了一个时代;我喜欢窦唯的音乐,有一个原因则恰恰是他的“不在场”。
约翰列侬如果没有被枪杀,也许远达不到现在的影响力;同样的语境在中国依旧适用,比如我们一直珍藏的Beyond乐队,如果黄家驹依然活着,也许活跃在各类选秀节目的导师席位上,而他的音乐,早已迟暮。
在一个好的时代,一事无成也是必须要捍卫的权力啊。我们的意识形态被公共舆论裹挟的当代,所有与金钱、成功背道而驰的东西无疑都是可以拿来唏嘘甚至耻笑的,我们甚至已经失去了生命中还有其他维度的意义可以去探寻与尊重的常识。我就喜欢有这样一个人,总是跟时代“作对”,把时代“拖累”得气喘吁吁。
我喜欢听他的音乐,喜欢听这种安静压抑的愤怒。我也顶喜欢窦唯这个人,年轻时如此好看,中年时代又近乎呈现着一种“失败”的——英雄主义。
当然你完全可以反驳我喜欢的只是窦唯的音乐才华以及揣度出来的这个人的性情,正如厄普代克在《父亲的眼泪》中说:爱记忆中的人容易,难的是当他们出现在你身边、你面前时,你仍然爱他们。
但我仍然会坚持这种观点,即使它并非如此接近真相,因为这些音乐你听进耳朵里的时候,你所见到的那个人真的比我听到的更能接近他本身吗?
![]() |
《我是歌手》第二期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意淫过这样一种场景:主持人卖完关子后,窦唯从舞台后走出,乐队开始表演《黑色梦中》的前奏,观众讶异惊呼,窦唯依旧面无表情,在前奏中背着手安静地踱步,像他以往演唱会上所表现的那样,然后开唱,整场曲子唱完,灯光恢复,在一片寂静中所有人大梦初醒。
但我也清醒地意识到,如果窦唯以这样或者其他形式的SHOW中高姿态的出现,更可能的结果是让人失望。他也许还是他自己,但时代早就不同了。这两年,很多人开始重新关注起魔岩三杰、黑豹、唐朝,关注94年香港红磡演唱会……我们甚至有点神话他们,这帮子摇滚老炮儿在我们的轻蔑或神话中再度成为谈资。
![]() |
我已经记不起来第一次听窦唯是什么时候(不是黑豹时期的他),当然也并非那种痴迷到一直单曲循环的程度,而是作为一种音乐品类的收藏,QQ音乐下架后,到虾米音乐找来听。很多年以后,我再来看这些音乐,心里似乎听到:我靠,这家伙在改变着一些东西。
改变了什么呢,我说不出来。我开始思考我喜欢这个人的音乐缘由,他让我开始意识到音乐不单单是一种消遣或者打法时间的方式,它是一种武器,代表着某种反抗精神以及一种醒着做梦的能力。
![]() |
老实讲我甚至有些嫉妒他。在中国摇滚刚起来,人们潜意识里那种异类、颓废的标签依旧存在的时候,有他的身影;在我们以为摇滚就应该歇斯底里时他安静地在舞台上表达压抑与愤怒;在摇滚终于与流行彼此暧昧广为我们接受的时候,他的音乐几乎彻底没了金属味,乃至没了人声。我并不认为他做的音乐都是好的,正如人们喜欢高原的《把青春唱完》,并非其摄影技术的高超,而是她的“在场”,她如此细致地记录了一个时代;我喜欢窦唯的音乐,有一个原因则恰恰是他的“不在场”。
约翰列侬如果没有被枪杀,也许远达不到现在的影响力;同样的语境在中国依旧适用,比如我们一直珍藏的Beyond乐队,如果黄家驹依然活着,也许活跃在各类选秀节目的导师席位上,而他的音乐,早已迟暮。
在一个好的时代,一事无成也是必须要捍卫的权力啊。我们的意识形态被公共舆论裹挟的当代,所有与金钱、成功背道而驰的东西无疑都是可以拿来唏嘘甚至耻笑的,我们甚至已经失去了生命中还有其他维度的意义可以去探寻与尊重的常识。我就喜欢有这样一个人,总是跟时代“作对”,把时代“拖累”得气喘吁吁。
![]() |
我喜欢听他的音乐,喜欢听这种安静压抑的愤怒。我也顶喜欢窦唯这个人,年轻时如此好看,中年时代又近乎呈现着一种“失败”的——英雄主义。
当然你完全可以反驳我喜欢的只是窦唯的音乐才华以及揣度出来的这个人的性情,正如厄普代克在《父亲的眼泪》中说:爱记忆中的人容易,难的是当他们出现在你身边、你面前时,你仍然爱他们。
![]() |
但我仍然会坚持这种观点,即使它并非如此接近真相,因为这些音乐你听进耳朵里的时候,你所见到的那个人真的比我听到的更能接近他本身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