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评论•第二篇】连姆•尼森
眼睛是故事表达最丰富、最细腻的演绎主体。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演员很难用眼睛去演绎人物,他们的眼睛在剧情中往往只是一件自有的器官,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审美修养与艺术担当。
连姆大叔让我在夜色深沉的静坐中常常挥之不去的,就是他那残留着英版贵族气质的忧郁、深情而又时起微澜的眼神,尽管在《辛德勒的名单》的前段中,他的眼神还有些轻飘飘、充满着葡萄酒和安全套味道的市侩气息,与那些拥有超级大牌名声的三流演员捏着腔调,厮混上流社会时的表现并无多大不同。
如今的影视圈里,充满酒精、安全套和汽车尾气味道的神色几乎成为了演绎主流,即便在所谓的清纯语境中,它依然在操纵着角色的每个语词,毁灭着人物,也毁灭的故事,毁灭着原本就缺乏美学信仰的审美。当然这是它话,按下。
战争与艺术都是人性的炼狱。当电影不能充分地演绎这一事实,那么它就不能作为美的事实进入大众的视野和灵魂。它充其量是件让大众及时行乐的娱乐品,与夜店艳舞没有什么区别。
在艺术上已经有所积淀的连姆大叔显然不会让自己的精神演绎成为娱乐品。他更注重逻辑上的融洽,言行举止的动机和人格倾向,更注重用忧郁氤氲的悲剧气质去搭建人物的情感框架,去演绎人物所承担的使命,暗示人物在故事中的价值坐标;更注重把握人物在对手戏(比如贪婪的德军军官和心怀恐惧的犹太工人)的演绎语境中所应该具有的节奏——在这一点上,丹泽尔•华盛顿和汤姆•汉克斯有着更精深的表现,让人物的命运进程富有张力十足的叙事韵律。
沿着犹太人生死无主的叙事路径,连姆大叔那充满了父系情怀的悲悯语法法逐渐从战争的阴云和市侩的泥淖之间,开始探寻人性的不朽——或者毋宁说是重返人性的救赎。所以我们看到,他所调用的不是仇恨的语词和正义的概念,而是作为存在最基本的怜悯与焦灼。对于他来说,德军究竟有多贪婪或凶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将多少受难者从凶残的杀戮中保护起来——这是犹太难民最需要的。
辛德勒在后来的故事交易中所演绎的持稳与从容是不确定的,总有不安的波澜拍打着他脆弱的心岸,表现出他既是强大的弱者,又是弱小的强者。我很难确定他所表现的这种不安究竟是来自对自身安危的顾虑,还是来自于对拯救最大化的焦虑。但这种不安却很符合战争中人性动荡的现实,很符合辛德勒行动的人性动机。
除了未经尘事的少年和奸诈的政客,没有人想把自己推向英雄的神坛。英雄是他人为敬仰而赠予的美名,他们的话语基因常常是寻常巷陌中琐碎的欲望。
连姆大叔正是踏着战争中人性不安的节奏,利用好莱坞惯用的英雄之非英雄话语,将人物嵌入了我们的内心,不但打动了我们,而且也调动了我们,催化了我们,让我们随着他一道,在恐怖氤氲的交易中,去完成对已经将我们自身包含其中的生命的拯救。
我个人觉得,连姆大叔在影片最后准备逃亡的桥段中,忽然从低沉的咏叹中表现出交响乐般的恢弘气质。他将愧疚、紧张、忏悔、无奈与期待在故事中搅起漩涡,完美地交代了辛德勒作为历史存在的存在。
有人说,文学即人学。电影其实也是人学的表现形式。所以通过人物去演绎故事是演技的要诀。唯有掌握这一要诀,才能将俗套的故事演绎成经典的桥段。否则,演员就是一个附庸,一件道具。
站在好莱坞的编剧角度上看,《飓风营救》在故事上并没有新奇之处,主题也很老套,施瓦辛格、杰森•斯坦森之类的动作王者前前后后的也都玩过。但连姆大叔在《飓风营救》中所演绎的父亲形象却几乎完全屏蔽了大多数人惯用的矫情——在这一点上杰森•斯坦森也有不俗的表现,既让人觉得他演绎的父亲有着难以靠近的距离,又让人觉得他是最可靠的依靠。我们可以把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托付给他,但却不愿意和他朝暮相处。在讨厌与眷恋当中,连姆大叔用他青灰色调的父系情怀,及其与之相协调的语速、语气、动作和神色,将我们紧紧地吸引在他父系话语的魅力之中。在《不明身份》中,他更是将其父系艺术的推进了自我证明的故事漩涡里。
连姆大叔的演绎风格似乎是极简主义的,没有丹泽尔•华盛顿那么细腻丰富,也没有莱昂纳多那么精致华丽,也没有施瓦辛格那么雄劲恢弘,很像是大漠夕阳中的一枚孤独的笛音,苍凉之中寄寓着遥远而永恒的温暖,若无其事地击中我们生命中最脆弱的部分。
与泛滥成灾的煽情感染完全不同,连姆大叔用他的父系艺术击中我们的脆弱之后,给予我们的却不是廉价的感动和眼泪,而是决绝的信任、依赖与寄托,甚或是一种与之共赴危机的鼓舞。他很善于调动为人性所坚守的那种观照,从人世的边缘走过来,呵护那些被苦难所摧残的生活。
《极速天劫》里的连姆大叔用一身职场暮年中很常见的憔悴去演绎人物的责任与智慧,这种憔悴恰恰从相反的方向上巩固了他经受危机的资本,让对他忧心忡忡的我们去沿着他不断失败的进程愈发向他靠近,再靠近。
与《辛德勒的名单》不同,他的话语基础建立于带有职业敏感的人物形态之中,为我们所提供的,不是暴力的角逐,而是愈渐感到沉闷与压抑的精神较量。严格地说,连姆大叔并没有成为较量中的胜者,他所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应对老道的职业素养所形成的韵律感。他将人物的每个细微动作都嵌入到了虽然有些憔悴,却依然坚守着的职业情感当中,为逼仄的人物演绎空间提供了更大的审美张力。这一点,从并不需要多少演技的《人狼大战》中也能有些许的领略。
如果不能用自我的美学风格去演绎人物,那么演员就不可能将俗套的故事或不起眼的角色演绎成景。他们的演艺事业——倘若还能称之为“事业”的话,就只能靠非常的故事、非常的营销和非常的审美市场来维持。
自我的美学风格并不意味着演员个性的突兀,否则就会形成一种虚荣的颐指气使的做派。也许上帝在连姆大叔担当演绎之前,就已经赋予了他以忧郁和冷静去理解世界、解析世界的审美方法,让他能够在最需要的位置最自然地做出更符合人物的动作,甚至要将每个字眼儿都从当时的生活缝隙中挤出来。他在《傲气冲天》诠释迈克尔•柯林斯的命运,重现那种命运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因此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了。
连姆大叔对人物的理解与演绎,总是带着忧郁、孤独与冷静的悲剧气息,尤其在语气上。他能将这一气息有机地渗透到人物的事实之中。我们看不到融汇的痕迹。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就是事实上存在着或曾经存在着那么一个人,他带着孤独、忧郁与清冷的诗意,带着一段寻常或不寻常的故事,穿过我们的生活,混入熙攘的人群。
【老枪原创,更多评论、更多交流尽在我的公众号:yanjipinglun】
![]() |
连姆大叔让我在夜色深沉的静坐中常常挥之不去的,就是他那残留着英版贵族气质的忧郁、深情而又时起微澜的眼神,尽管在《辛德勒的名单》的前段中,他的眼神还有些轻飘飘、充满着葡萄酒和安全套味道的市侩气息,与那些拥有超级大牌名声的三流演员捏着腔调,厮混上流社会时的表现并无多大不同。
如今的影视圈里,充满酒精、安全套和汽车尾气味道的神色几乎成为了演绎主流,即便在所谓的清纯语境中,它依然在操纵着角色的每个语词,毁灭着人物,也毁灭的故事,毁灭着原本就缺乏美学信仰的审美。当然这是它话,按下。
战争与艺术都是人性的炼狱。当电影不能充分地演绎这一事实,那么它就不能作为美的事实进入大众的视野和灵魂。它充其量是件让大众及时行乐的娱乐品,与夜店艳舞没有什么区别。
在艺术上已经有所积淀的连姆大叔显然不会让自己的精神演绎成为娱乐品。他更注重逻辑上的融洽,言行举止的动机和人格倾向,更注重用忧郁氤氲的悲剧气质去搭建人物的情感框架,去演绎人物所承担的使命,暗示人物在故事中的价值坐标;更注重把握人物在对手戏(比如贪婪的德军军官和心怀恐惧的犹太工人)的演绎语境中所应该具有的节奏——在这一点上,丹泽尔•华盛顿和汤姆•汉克斯有着更精深的表现,让人物的命运进程富有张力十足的叙事韵律。
![]() |
沿着犹太人生死无主的叙事路径,连姆大叔那充满了父系情怀的悲悯语法法逐渐从战争的阴云和市侩的泥淖之间,开始探寻人性的不朽——或者毋宁说是重返人性的救赎。所以我们看到,他所调用的不是仇恨的语词和正义的概念,而是作为存在最基本的怜悯与焦灼。对于他来说,德军究竟有多贪婪或凶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将多少受难者从凶残的杀戮中保护起来——这是犹太难民最需要的。
辛德勒在后来的故事交易中所演绎的持稳与从容是不确定的,总有不安的波澜拍打着他脆弱的心岸,表现出他既是强大的弱者,又是弱小的强者。我很难确定他所表现的这种不安究竟是来自对自身安危的顾虑,还是来自于对拯救最大化的焦虑。但这种不安却很符合战争中人性动荡的现实,很符合辛德勒行动的人性动机。
除了未经尘事的少年和奸诈的政客,没有人想把自己推向英雄的神坛。英雄是他人为敬仰而赠予的美名,他们的话语基因常常是寻常巷陌中琐碎的欲望。
连姆大叔正是踏着战争中人性不安的节奏,利用好莱坞惯用的英雄之非英雄话语,将人物嵌入了我们的内心,不但打动了我们,而且也调动了我们,催化了我们,让我们随着他一道,在恐怖氤氲的交易中,去完成对已经将我们自身包含其中的生命的拯救。
我个人觉得,连姆大叔在影片最后准备逃亡的桥段中,忽然从低沉的咏叹中表现出交响乐般的恢弘气质。他将愧疚、紧张、忏悔、无奈与期待在故事中搅起漩涡,完美地交代了辛德勒作为历史存在的存在。
有人说,文学即人学。电影其实也是人学的表现形式。所以通过人物去演绎故事是演技的要诀。唯有掌握这一要诀,才能将俗套的故事演绎成经典的桥段。否则,演员就是一个附庸,一件道具。
![]() |
站在好莱坞的编剧角度上看,《飓风营救》在故事上并没有新奇之处,主题也很老套,施瓦辛格、杰森•斯坦森之类的动作王者前前后后的也都玩过。但连姆大叔在《飓风营救》中所演绎的父亲形象却几乎完全屏蔽了大多数人惯用的矫情——在这一点上杰森•斯坦森也有不俗的表现,既让人觉得他演绎的父亲有着难以靠近的距离,又让人觉得他是最可靠的依靠。我们可以把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托付给他,但却不愿意和他朝暮相处。在讨厌与眷恋当中,连姆大叔用他青灰色调的父系情怀,及其与之相协调的语速、语气、动作和神色,将我们紧紧地吸引在他父系话语的魅力之中。在《不明身份》中,他更是将其父系艺术的推进了自我证明的故事漩涡里。
连姆大叔的演绎风格似乎是极简主义的,没有丹泽尔•华盛顿那么细腻丰富,也没有莱昂纳多那么精致华丽,也没有施瓦辛格那么雄劲恢弘,很像是大漠夕阳中的一枚孤独的笛音,苍凉之中寄寓着遥远而永恒的温暖,若无其事地击中我们生命中最脆弱的部分。
与泛滥成灾的煽情感染完全不同,连姆大叔用他的父系艺术击中我们的脆弱之后,给予我们的却不是廉价的感动和眼泪,而是决绝的信任、依赖与寄托,甚或是一种与之共赴危机的鼓舞。他很善于调动为人性所坚守的那种观照,从人世的边缘走过来,呵护那些被苦难所摧残的生活。
《极速天劫》里的连姆大叔用一身职场暮年中很常见的憔悴去演绎人物的责任与智慧,这种憔悴恰恰从相反的方向上巩固了他经受危机的资本,让对他忧心忡忡的我们去沿着他不断失败的进程愈发向他靠近,再靠近。
![]() |
与《辛德勒的名单》不同,他的话语基础建立于带有职业敏感的人物形态之中,为我们所提供的,不是暴力的角逐,而是愈渐感到沉闷与压抑的精神较量。严格地说,连姆大叔并没有成为较量中的胜者,他所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应对老道的职业素养所形成的韵律感。他将人物的每个细微动作都嵌入到了虽然有些憔悴,却依然坚守着的职业情感当中,为逼仄的人物演绎空间提供了更大的审美张力。这一点,从并不需要多少演技的《人狼大战》中也能有些许的领略。
如果不能用自我的美学风格去演绎人物,那么演员就不可能将俗套的故事或不起眼的角色演绎成景。他们的演艺事业——倘若还能称之为“事业”的话,就只能靠非常的故事、非常的营销和非常的审美市场来维持。
自我的美学风格并不意味着演员个性的突兀,否则就会形成一种虚荣的颐指气使的做派。也许上帝在连姆大叔担当演绎之前,就已经赋予了他以忧郁和冷静去理解世界、解析世界的审美方法,让他能够在最需要的位置最自然地做出更符合人物的动作,甚至要将每个字眼儿都从当时的生活缝隙中挤出来。他在《傲气冲天》诠释迈克尔•柯林斯的命运,重现那种命运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因此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了。
![]() |
连姆大叔对人物的理解与演绎,总是带着忧郁、孤独与冷静的悲剧气息,尤其在语气上。他能将这一气息有机地渗透到人物的事实之中。我们看不到融汇的痕迹。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就是事实上存在着或曾经存在着那么一个人,他带着孤独、忧郁与清冷的诗意,带着一段寻常或不寻常的故事,穿过我们的生活,混入熙攘的人群。
【老枪原创,更多评论、更多交流尽在我的公众号:yanjipinglu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