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路机力作:Do You Wanna Be Paul Weller?
Godlike Genius 2010: Do You Wanna Be Paul Weller?
人年过半百就到了坐收渔翁之利的时候了,Paul Weller根本无所谓得不得奖,在荣誉这方面老头子一直都不鸟。也由于早年长期与媒体交恶,一个个大奖往头上砸也就是这些年的事情而已。NME的特别大奖Godlike Genius轮来轮去今年终于轮到PW了(反正英国优秀音乐人实在太多,就算一年一颁还是有好多还没排上)。那本人就乘着这个喜庆的日子为我们的“摩登教父”抖一篇既专业又花痴的大作,全方位介绍这个英国乐坛的中坚。
Everybody wants to be Paul Weller…
这句话是DVD Live in Hyde Park的开头,一个随机被采访的歌迷说的。而纪录片Highlights and Hang-Ups里一个DJ被问到想不想成为PW时,他仰天大笑了10秒钟才故作镇静地回答Yes。你以为英国男人都想做Beckham?好吧,如果用不着娶Victoria可以考虑。
或许是由于内向的性格或者是对于音乐事业的专注,Weller很少有花边见诸报端。与其说他是一个摇滚明星,还不如换成更原始又贴切的称呼——音乐人。他说过,除了音乐实在想不出自己还能做什么,就算没有出名,他也会在家乡沃金的小酒吧里表演。一个忠于音乐,热爱音乐,同时又的的确确做出这么多打动人的美妙旋律的男人,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也许你还觉得这些还不足以说服你为什么成为Weller是一种理想,那就不得不忍受我的长篇大论,从那场风花雪月的Punk in 1977开始了。
Spokesman of the Generation
1977年英国出大事了,一群衣履邋遢顶着钢刺头的小流氓上骂女王下指朝廷,于是一个叫PUNK的词从此改变了历史。当时从家乡沃金到城市来开眼界的乡下小子们还在翻唱the Who the Kinks的经典,只有十六七的Weller看了Sex Pistols的现场后想到了自己乐队的未来。他一把抢过了吉他,把Bruce发配到贝斯位置上,去掉了键盘,让乐队成员都换上笔挺的制服,一支叫The Jam的乐队即将开创英国乐坛的新篇章。
The Jam同朋克的关系一直非常暧昧,一方面乐队的崛起得益于朋克盛世的来临,但同那些穿的破破烂烂像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同僚相比,Weller一身剪裁精良的西装显得格外扎眼。而且看到混乱无比的Sex Pistols,和老是为了种族问题和野蛮警察过不去的The Clash,Weller把眼光放在了他那一辈的年轻人身上,他知道自己要站出来为这一代说点什么。
朋克运动后来不了了之,什么都没有本质的改变,但是这个沃金来的小子却赢得了英国青年人的心。“In the city there's a thousand faces all shining bright ,And those golden faces are under 25”青年就业问题不用我说大家都是一把辛酸泪啊,老一辈打压青年才俊并不是奇谈怪论,有人敢站出来吱声吗?
很难想象只有二十岁的Weller已经写出了That’s Entertainment,Down In The Tube Station at Midnight这样让人叹为观止的歌词。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还有平民化的视角,他只是诉说着一个英国人的普通生活,你觉得很特别吗?如果这打动你了那就是他妈的很特别!
The Ever Changing Man
1982年Weller突然宣布解散正如日中天的The Jam乐队,而且没有具体另做打算。连他的经纪人老爸都干瞪眼:“Are you f**king joking me!”,但铁了心的Weller是用枪顶着都拉不回来的。
就现在看来这个决定都是普通人望其项背的,干嘛要等观众都散了才一个人失落地退场?为什么不在最美的时候死去?回顾The Jam的专辑张张精彩,最后一次的巡演成员倾尽全力美轮美奂。乐队的解散并不是歌迷的损失,恰恰因为短暂地绚丽绽放才成为最美好的永久记忆。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八十年代在一片嘘声中The Style Council华丽丽地来不带一片云彩地幻灭了。乐队最后的失败并不是艺术上的,Weller在自己的理想王国里肆意玩乐,却没有看到唱片工业帝国悄悄地宣布开战。正如奥地利必然成为法西斯的炮灰,难道我们要责怪他们只会写圆舞曲吗?
正值轻熟的Weller还不小心着了各怀鬼胎的政客的道,加入了让他后悔一辈子的“红锲”。我们能怪他吗?(此项内容恕本人不作展开)
年少得志的Weller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乐队解散,随即被厂牌Polydor无情地抛弃了。回家当了两年家庭妇男,但他的心里一直牵挂着舞台,牵挂着音乐。在他生命中的贵人Steve White的帮助下,在没有厂牌的情况下展开了第一次单飞巡演。从最开始凄凄惨惨的观众人数,到慢慢人们又开始重新接受,Weller对于音乐的执着追求是支撑他重新上路的唯一动力。
Modfather into New Era
九十年代的英国又有了重大发明——布莱尔和Britpop。对于已经三十好几的Weller要在这么多毛头小伙中间杀出一条血路,就知道唱片工业有多么残酷了。
Find your way out - of the wild wild wood,这个英国男人缓缓拨弄着琴弦。看够了繁华喧嚣的城市,就愈发想回归最初那片寄托曾经梦想的土地。二十岁的Weller会用电吉他吼出年轻人的志向,三十岁的Weller抱起木琴不急不缓地诉说人生的无奈。爱上这首歌的大概都是感受着生活的些许苦涩,又不想乱了自己的方寸去大街上发疯的那些普通人吧。
叙述到这里别以为多年的摸爬滚打已经把Weller的锐气都拂去,相反这位德艺双馨的资深音乐人的精力比谁都旺盛。1995年当所有人都在看Oasis和Blur拼刺刀,《Stanley Road》悄悄爬上榜单,当然不至于抢了主角风头,但专辑却让Weller重新回到头排兵的行列。无良媒体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面对这歌迷日益高涨的热情,“墙头草”给了Weller一个至高的头衔Modfather。这里要解释一下,Weller并不是第一个摩登派,也不是其中成就最高的,否则就对The Who他们没有交代了,但在纷扰的九十年代满眼穿着运动休闲服的小青年(这都是Stone Roses祸害的),还会为自己买上一双手工意大利皮鞋是不是一种态度呢?
很多乐队活不过新千年那是必然的,而对于单打独斗的歌手更是自负盈亏。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稳定期05年一张《As It Now》又让人看到Weller小宇宙爆发了,到了处处大事让人有些欢乐过头的08年更是很有性格地弄了一套双碟装的《22 Dreams》。要知道,这时Weller正式跨过五十大关,但显然他可不会躺在辉煌的功劳簿上假装成一个传说。
Weller对于事业的态度一直都是向前看,去尝试一些新的元素。其实在The Jam末期就有Precious这种和之前风格迥然不同的尝试,TSC更是他个人的试验场从爵士到节奏布鲁斯甚至是说唱,而单飞其实更大的创作空间里终于出现了《22 Dreams》这样商业艺术两不误的佳作。
如果你听英国的摇滚乐却没有听说过Paul Weller,那只能说明你连皮毛都没有摸到,好吧,这个说法有点过分,我不会收回的。
Bury Me A Mod
专业的部分终于说完了,接下来是八卦时间,如果你不好这口我是不会死按牛头灌水的。
从十八岁第一次出现在公众媒体前,Weller就是永远穿的一丝不苟:一套小得连老鼠都会憋死的合体西装,鲜亮的花色衬衫,别致的男式丝巾,意大利款尖头皮鞋。外加一张帅得掉渣,美得山花烂漫的俊俏面孔,直接把同时代的Sid Visious甩开十二条大马路(我知道拿这位说事不太道德,但您可以安息了)。几乎所有看到Weller二十岁样子的人,甭管认不认识都眼乌子弹落一地。
可以说除了音乐,衣服就是他第二重要的大事件。要看他穿得邋里邋遢出来,不比奥黛丽赫本穿比基尼来的稀奇。虽然年过半百昔日纤细的身材日渐饱满,服装上也摒弃了花里胡哨的玩意,基本都是一些素色基本款亮相,我敢打包票,就你瞟一眼那件其貌不扬的黑色略紧身的长袖套头衫——他也可能因为领口有那么一点别致的设计买上一打。而我的爱好就是研究老头子每次穿什么皮鞋出来,至于项链手链这些小物件你不去注意,Weller是绝对不会忘记的。
除了衣服,折腾头发也是Weller的人生一大乐趣。在他二十岁如花的年纪里,随便留个中分头都帅成这个样子真是太没天理了。八十年代正好到了大家都发了狠劲打扮的时候,一会三七开一会小包头再染个金毛,不是我们说你,这要人相信你不gay是有点难度的。到了九十年代突发奇想剪了个蘑菇头,突然想起08年全世界的绿迷都在嘲笑Liam的蘑菇,我竟然没有联想到他,大概发质比较细软不像烂烂那顶这么夸张吧。接下来就是发明了著名的mod头,这种头顶短到呲起来两边拉直长过脸颊的古怪发型成了Weller的标志(虽然Bowie同志认为他是此发型的鼻祖,但是你不如人家帅啊)。后来年纪渐长干脆又将头发染成了梦露那种浅金色,就更酷了。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受得了这种发型,但你看看The Enemy的Tom Clarke就知道Weller你害人不浅啊。
按照上海的说法,Weller这样的行事作风就是十足的“老克拉”。水仙花永远都是追求生活品质的,出门带只小贵的手包到拐角的咖啡店里消遣消遣,这是必须的。
All I Wanna Do (To Keep You Company)
和大部分摇滚歌手很不同的是,Weller的音乐事业一直受到家里人的大力支持,没有比自己老爸当经纪人更让人放心的事情了。没有遗传到John Weller优良的运动基因一直牙签状的Weller在舞台上披荆斩棘,却不用担心合同纠纷。要知道Roses就是被无良经纪人害死的。
之前提到过,Paul Weller生命中有一个贵人,那就是英国最优秀的爵士鼓大师Steve White。很难说他们之间是谁成就了谁,18岁的青葱少年Steve受到当时名满雾都的青年偶像Weller的邀请加入TSC对于他可谓受宠若惊,说得夸张点,Steve宝贵的处子时光就献给了TSC。而随着乐队黯然解散,Weller一度消沉时,是谁又挺身而出同他从零开始重新打造音乐王国的呢?虽然08年Weller解散了原来的乐队,Steve终于从御用鼓手的位置上隐退,但两人间二十多年的合作俨然已经成了一段传奇。
Weller不但霸占英国最好的鼓手,还长期占用Ocean Colour Scene的Steve Cradock。我老是疑惑OCS为什么总是在准一流的尴尬位置上徘徊,Weller你也要为此负责的。Steve Cradock本人是狂热的Jam粉丝。
我知道我知道,不提Noel Gallagher观众们是要晚上睡不着滴。这段历史是从94年英国最重要音乐节Glastonbury开始的,两个人都处于事业起步和上升期:Weller凭着《Wild Wood》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而《Definitely Maybe》刚刚成为年轻人的新话题。相似的经历和对于音乐喜好的交集很容易让他们成为好朋友,Weller是个相当内向的人,所以不是和谁都能处得好的。Bruce Foxton在Jam弹了这么多年贝斯,乐队解散后Weller就对他不闻不问了(直到去年一些变故才从新有了接触)。两个人出现在对方的演出舞台上更是家常便饭,参与音乐制作那就是必须的。最为人熟知估计就是伙同Sir Paul McCartney一同翻唱Come Together以及纪念Jam而由Gallagher兄弟叫上Weller的乐队两个Steve重唱Canation(本来那首歌不是很出名的)。到了《22 Dreams》拧巴了多年后,终于联合创作了《Echo Around The Sun》,虽然反响一般。(个人以为问题出在如果你听现场版就像嗑了药一样,效果就来了)至于让广大人民怨念很久的那张两人深情相拥的一组图片,还是留出空白时间自行想象吧。
虽然Weller私生活极为低调,我还是忍不住要八一下。我觉得基本可以总结为Weller就是只吃窝边草的坏兔子,本人私以为要不是天生过于腼腆的性格,凭他当年内小脸蛋能祸害多少无良少女啊?我第一次知道Dee和他五年的婚姻瞬间震惊了。Dee总体是挺开朗的,我相信在TSC期间是Weller最快乐的时光,Mick也是个健谈的人,加上年轻活力无极限的Steve,欢乐的气氛下Dee又是眼前唯一的选择,这个事情就简单了。(其实TSC早期还有Tracey Thorn (Everything but the Girl))而后来两任公开的女友也都是在录音室里伴唱给勾搭上的,我还能说什么?
既然已经八到birds上了,那顺便下一代的问题一起吐槽了吧。大儿子Nat已经残了,不但长相上集合了父母的所有缺点,好死不死地喜欢听没有钱途的玛丽莲曼森。三个女儿不在考虑范围内,只剩下还没上小学的Mac了,我只能对小家伙说:“娃,好好长!”
A Man Called Weller
既然这个男人被我捧出了外太空那为什么国内知道他的人并不是很多呢?好问题,爱上Weller是一个过程。
一般知道Weller的都不是听英国流行一两天的主了,而且Weller行事低调,不是媒体的菜。以我这种Britpop泡下来的小孩怎么可能马上把眼前的大叔和The Jam联系在一起?(这还不是本人最乌龙的,我在同一个礼拜听了The Birthday Party和Bad Seeds还不知道都是Nick大叔的嗓子)严格意义上我听的第一首应该是That’s Entertainment,但能把人和作品挂钩的还是You Do Something To Me,说明浪漫歌曲的杀伤力比较大。一开始我就只是因为他是Noel推崇备至的歌手,忍不住好奇,某天不小心知道他还是The Jam的主唱还不是最要命的,而是突然让我发现新大陆一样看见他年轻时成鱼落雁的美貌!(我就是个无可救药的花痴,不用大家提点了,谢谢)而同大部分人有些不同的是,真正为Weller才华倾倒的确是不怎么被人待见的TSC,叫你写首My Ever Changing Moods试试。
上帝有时就是令人发指地偏心眼,写得一手好歌,现场技术一流,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这还让不让人活啊!Weller偏低而沙哑的嗓子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更有韵味,尤其在表现爵士风格作品时游刃有余。虽然本人心目中最销魂的一把嗓子还是老而弥坚的Leonard Cohen,貌似我的喜好还是比较接近的。总体上Weller就像是DB9一样,外形优雅性能优越又是血统纯正的英国原装,怎不让人梦寐以求呢?
窃以为关于Weller的一些关键点在上面已经提得差不多了,做男人做到Paul Weller这个份上也别无他求了。他的音乐带给那些晚辈最初的启蒙,他的态度让人看到一个严肃音乐人的执着,他的品味让我这等无良少女汗颜,他就是A Godlike Genius。
人年过半百就到了坐收渔翁之利的时候了,Paul Weller根本无所谓得不得奖,在荣誉这方面老头子一直都不鸟。也由于早年长期与媒体交恶,一个个大奖往头上砸也就是这些年的事情而已。NME的特别大奖Godlike Genius轮来轮去今年终于轮到PW了(反正英国优秀音乐人实在太多,就算一年一颁还是有好多还没排上)。那本人就乘着这个喜庆的日子为我们的“摩登教父”抖一篇既专业又花痴的大作,全方位介绍这个英国乐坛的中坚。
![]() |
Everybody wants to be Paul Weller…
这句话是DVD Live in Hyde Park的开头,一个随机被采访的歌迷说的。而纪录片Highlights and Hang-Ups里一个DJ被问到想不想成为PW时,他仰天大笑了10秒钟才故作镇静地回答Yes。你以为英国男人都想做Beckham?好吧,如果用不着娶Victoria可以考虑。
或许是由于内向的性格或者是对于音乐事业的专注,Weller很少有花边见诸报端。与其说他是一个摇滚明星,还不如换成更原始又贴切的称呼——音乐人。他说过,除了音乐实在想不出自己还能做什么,就算没有出名,他也会在家乡沃金的小酒吧里表演。一个忠于音乐,热爱音乐,同时又的的确确做出这么多打动人的美妙旋律的男人,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也许你还觉得这些还不足以说服你为什么成为Weller是一种理想,那就不得不忍受我的长篇大论,从那场风花雪月的Punk in 1977开始了。
![]() |
Spokesman of the Generation
1977年英国出大事了,一群衣履邋遢顶着钢刺头的小流氓上骂女王下指朝廷,于是一个叫PUNK的词从此改变了历史。当时从家乡沃金到城市来开眼界的乡下小子们还在翻唱the Who the Kinks的经典,只有十六七的Weller看了Sex Pistols的现场后想到了自己乐队的未来。他一把抢过了吉他,把Bruce发配到贝斯位置上,去掉了键盘,让乐队成员都换上笔挺的制服,一支叫The Jam的乐队即将开创英国乐坛的新篇章。
The Jam同朋克的关系一直非常暧昧,一方面乐队的崛起得益于朋克盛世的来临,但同那些穿的破破烂烂像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同僚相比,Weller一身剪裁精良的西装显得格外扎眼。而且看到混乱无比的Sex Pistols,和老是为了种族问题和野蛮警察过不去的The Clash,Weller把眼光放在了他那一辈的年轻人身上,他知道自己要站出来为这一代说点什么。
朋克运动后来不了了之,什么都没有本质的改变,但是这个沃金来的小子却赢得了英国青年人的心。“In the city there's a thousand faces all shining bright ,And those golden faces are under 25”青年就业问题不用我说大家都是一把辛酸泪啊,老一辈打压青年才俊并不是奇谈怪论,有人敢站出来吱声吗?
很难想象只有二十岁的Weller已经写出了That’s Entertainment,Down In The Tube Station at Midnight这样让人叹为观止的歌词。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还有平民化的视角,他只是诉说着一个英国人的普通生活,你觉得很特别吗?如果这打动你了那就是他妈的很特别!
![]() |
The Ever Changing Man
1982年Weller突然宣布解散正如日中天的The Jam乐队,而且没有具体另做打算。连他的经纪人老爸都干瞪眼:“Are you f**king joking me!”,但铁了心的Weller是用枪顶着都拉不回来的。
就现在看来这个决定都是普通人望其项背的,干嘛要等观众都散了才一个人失落地退场?为什么不在最美的时候死去?回顾The Jam的专辑张张精彩,最后一次的巡演成员倾尽全力美轮美奂。乐队的解散并不是歌迷的损失,恰恰因为短暂地绚丽绽放才成为最美好的永久记忆。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八十年代在一片嘘声中The Style Council华丽丽地来不带一片云彩地幻灭了。乐队最后的失败并不是艺术上的,Weller在自己的理想王国里肆意玩乐,却没有看到唱片工业帝国悄悄地宣布开战。正如奥地利必然成为法西斯的炮灰,难道我们要责怪他们只会写圆舞曲吗?
正值轻熟的Weller还不小心着了各怀鬼胎的政客的道,加入了让他后悔一辈子的“红锲”。我们能怪他吗?(此项内容恕本人不作展开)
年少得志的Weller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乐队解散,随即被厂牌Polydor无情地抛弃了。回家当了两年家庭妇男,但他的心里一直牵挂着舞台,牵挂着音乐。在他生命中的贵人Steve White的帮助下,在没有厂牌的情况下展开了第一次单飞巡演。从最开始凄凄惨惨的观众人数,到慢慢人们又开始重新接受,Weller对于音乐的执着追求是支撑他重新上路的唯一动力。
![]() |
Modfather into New Era
九十年代的英国又有了重大发明——布莱尔和Britpop。对于已经三十好几的Weller要在这么多毛头小伙中间杀出一条血路,就知道唱片工业有多么残酷了。
Find your way out - of the wild wild wood,这个英国男人缓缓拨弄着琴弦。看够了繁华喧嚣的城市,就愈发想回归最初那片寄托曾经梦想的土地。二十岁的Weller会用电吉他吼出年轻人的志向,三十岁的Weller抱起木琴不急不缓地诉说人生的无奈。爱上这首歌的大概都是感受着生活的些许苦涩,又不想乱了自己的方寸去大街上发疯的那些普通人吧。
叙述到这里别以为多年的摸爬滚打已经把Weller的锐气都拂去,相反这位德艺双馨的资深音乐人的精力比谁都旺盛。1995年当所有人都在看Oasis和Blur拼刺刀,《Stanley Road》悄悄爬上榜单,当然不至于抢了主角风头,但专辑却让Weller重新回到头排兵的行列。无良媒体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面对这歌迷日益高涨的热情,“墙头草”给了Weller一个至高的头衔Modfather。这里要解释一下,Weller并不是第一个摩登派,也不是其中成就最高的,否则就对The Who他们没有交代了,但在纷扰的九十年代满眼穿着运动休闲服的小青年(这都是Stone Roses祸害的),还会为自己买上一双手工意大利皮鞋是不是一种态度呢?
很多乐队活不过新千年那是必然的,而对于单打独斗的歌手更是自负盈亏。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稳定期05年一张《As It Now》又让人看到Weller小宇宙爆发了,到了处处大事让人有些欢乐过头的08年更是很有性格地弄了一套双碟装的《22 Dreams》。要知道,这时Weller正式跨过五十大关,但显然他可不会躺在辉煌的功劳簿上假装成一个传说。
Weller对于事业的态度一直都是向前看,去尝试一些新的元素。其实在The Jam末期就有Precious这种和之前风格迥然不同的尝试,TSC更是他个人的试验场从爵士到节奏布鲁斯甚至是说唱,而单飞其实更大的创作空间里终于出现了《22 Dreams》这样商业艺术两不误的佳作。
如果你听英国的摇滚乐却没有听说过Paul Weller,那只能说明你连皮毛都没有摸到,好吧,这个说法有点过分,我不会收回的。
![]() |
Bury Me A Mod
专业的部分终于说完了,接下来是八卦时间,如果你不好这口我是不会死按牛头灌水的。
从十八岁第一次出现在公众媒体前,Weller就是永远穿的一丝不苟:一套小得连老鼠都会憋死的合体西装,鲜亮的花色衬衫,别致的男式丝巾,意大利款尖头皮鞋。外加一张帅得掉渣,美得山花烂漫的俊俏面孔,直接把同时代的Sid Visious甩开十二条大马路(我知道拿这位说事不太道德,但您可以安息了)。几乎所有看到Weller二十岁样子的人,甭管认不认识都眼乌子弹落一地。
可以说除了音乐,衣服就是他第二重要的大事件。要看他穿得邋里邋遢出来,不比奥黛丽赫本穿比基尼来的稀奇。虽然年过半百昔日纤细的身材日渐饱满,服装上也摒弃了花里胡哨的玩意,基本都是一些素色基本款亮相,我敢打包票,就你瞟一眼那件其貌不扬的黑色略紧身的长袖套头衫——他也可能因为领口有那么一点别致的设计买上一打。而我的爱好就是研究老头子每次穿什么皮鞋出来,至于项链手链这些小物件你不去注意,Weller是绝对不会忘记的。
除了衣服,折腾头发也是Weller的人生一大乐趣。在他二十岁如花的年纪里,随便留个中分头都帅成这个样子真是太没天理了。八十年代正好到了大家都发了狠劲打扮的时候,一会三七开一会小包头再染个金毛,不是我们说你,这要人相信你不gay是有点难度的。到了九十年代突发奇想剪了个蘑菇头,突然想起08年全世界的绿迷都在嘲笑Liam的蘑菇,我竟然没有联想到他,大概发质比较细软不像烂烂那顶这么夸张吧。接下来就是发明了著名的mod头,这种头顶短到呲起来两边拉直长过脸颊的古怪发型成了Weller的标志(虽然Bowie同志认为他是此发型的鼻祖,但是你不如人家帅啊)。后来年纪渐长干脆又将头发染成了梦露那种浅金色,就更酷了。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受得了这种发型,但你看看The Enemy的Tom Clarke就知道Weller你害人不浅啊。
按照上海的说法,Weller这样的行事作风就是十足的“老克拉”。水仙花永远都是追求生活品质的,出门带只小贵的手包到拐角的咖啡店里消遣消遣,这是必须的。
![]() |
All I Wanna Do (To Keep You Company)
和大部分摇滚歌手很不同的是,Weller的音乐事业一直受到家里人的大力支持,没有比自己老爸当经纪人更让人放心的事情了。没有遗传到John Weller优良的运动基因一直牙签状的Weller在舞台上披荆斩棘,却不用担心合同纠纷。要知道Roses就是被无良经纪人害死的。
之前提到过,Paul Weller生命中有一个贵人,那就是英国最优秀的爵士鼓大师Steve White。很难说他们之间是谁成就了谁,18岁的青葱少年Steve受到当时名满雾都的青年偶像Weller的邀请加入TSC对于他可谓受宠若惊,说得夸张点,Steve宝贵的处子时光就献给了TSC。而随着乐队黯然解散,Weller一度消沉时,是谁又挺身而出同他从零开始重新打造音乐王国的呢?虽然08年Weller解散了原来的乐队,Steve终于从御用鼓手的位置上隐退,但两人间二十多年的合作俨然已经成了一段传奇。
Weller不但霸占英国最好的鼓手,还长期占用Ocean Colour Scene的Steve Cradock。我老是疑惑OCS为什么总是在准一流的尴尬位置上徘徊,Weller你也要为此负责的。Steve Cradock本人是狂热的Jam粉丝。
我知道我知道,不提Noel Gallagher观众们是要晚上睡不着滴。这段历史是从94年英国最重要音乐节Glastonbury开始的,两个人都处于事业起步和上升期:Weller凭着《Wild Wood》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而《Definitely Maybe》刚刚成为年轻人的新话题。相似的经历和对于音乐喜好的交集很容易让他们成为好朋友,Weller是个相当内向的人,所以不是和谁都能处得好的。Bruce Foxton在Jam弹了这么多年贝斯,乐队解散后Weller就对他不闻不问了(直到去年一些变故才从新有了接触)。两个人出现在对方的演出舞台上更是家常便饭,参与音乐制作那就是必须的。最为人熟知估计就是伙同Sir Paul McCartney一同翻唱Come Together以及纪念Jam而由Gallagher兄弟叫上Weller的乐队两个Steve重唱Canation(本来那首歌不是很出名的)。到了《22 Dreams》拧巴了多年后,终于联合创作了《Echo Around The Sun》,虽然反响一般。(个人以为问题出在如果你听现场版就像嗑了药一样,效果就来了)至于让广大人民怨念很久的那张两人深情相拥的一组图片,还是留出空白时间自行想象吧。
虽然Weller私生活极为低调,我还是忍不住要八一下。我觉得基本可以总结为Weller就是只吃窝边草的坏兔子,本人私以为要不是天生过于腼腆的性格,凭他当年内小脸蛋能祸害多少无良少女啊?我第一次知道Dee和他五年的婚姻瞬间震惊了。Dee总体是挺开朗的,我相信在TSC期间是Weller最快乐的时光,Mick也是个健谈的人,加上年轻活力无极限的Steve,欢乐的气氛下Dee又是眼前唯一的选择,这个事情就简单了。(其实TSC早期还有Tracey Thorn (Everything but the Girl))而后来两任公开的女友也都是在录音室里伴唱给勾搭上的,我还能说什么?
既然已经八到birds上了,那顺便下一代的问题一起吐槽了吧。大儿子Nat已经残了,不但长相上集合了父母的所有缺点,好死不死地喜欢听没有钱途的玛丽莲曼森。三个女儿不在考虑范围内,只剩下还没上小学的Mac了,我只能对小家伙说:“娃,好好长!”
![]() |
A Man Called Weller
既然这个男人被我捧出了外太空那为什么国内知道他的人并不是很多呢?好问题,爱上Weller是一个过程。
一般知道Weller的都不是听英国流行一两天的主了,而且Weller行事低调,不是媒体的菜。以我这种Britpop泡下来的小孩怎么可能马上把眼前的大叔和The Jam联系在一起?(这还不是本人最乌龙的,我在同一个礼拜听了The Birthday Party和Bad Seeds还不知道都是Nick大叔的嗓子)严格意义上我听的第一首应该是That’s Entertainment,但能把人和作品挂钩的还是You Do Something To Me,说明浪漫歌曲的杀伤力比较大。一开始我就只是因为他是Noel推崇备至的歌手,忍不住好奇,某天不小心知道他还是The Jam的主唱还不是最要命的,而是突然让我发现新大陆一样看见他年轻时成鱼落雁的美貌!(我就是个无可救药的花痴,不用大家提点了,谢谢)而同大部分人有些不同的是,真正为Weller才华倾倒的确是不怎么被人待见的TSC,叫你写首My Ever Changing Moods试试。
上帝有时就是令人发指地偏心眼,写得一手好歌,现场技术一流,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这还让不让人活啊!Weller偏低而沙哑的嗓子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更有韵味,尤其在表现爵士风格作品时游刃有余。虽然本人心目中最销魂的一把嗓子还是老而弥坚的Leonard Cohen,貌似我的喜好还是比较接近的。总体上Weller就像是DB9一样,外形优雅性能优越又是血统纯正的英国原装,怎不让人梦寐以求呢?
窃以为关于Weller的一些关键点在上面已经提得差不多了,做男人做到Paul Weller这个份上也别无他求了。他的音乐带给那些晚辈最初的启蒙,他的态度让人看到一个严肃音乐人的执着,他的品味让我这等无良少女汗颜,他就是A Godlike Gen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