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 ——金庸
如果你想读四大名著,那我向你推荐的一定是《三国演义》,不是因为其艺术成就最高,而是因为书中的文字通俗易懂,人物性格鲜明,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最重要的是,不同年龄段读《三国演义》的感觉一定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亲身经历是: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喜欢诸葛亮,赵云,关羽——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而且还能呼风唤雨,赵云又帅又能打,关羽则是义薄云天;上中学时,喜欢曹操——“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中二时期重读《三国演义》,喜欢贾诩、司马懿——献奇策,察人心,玩弄乱世于股掌;再到现在,我陆续读完《水浒传》、《西游记》、《万历十五年》、《南明史》,让我能辩证看待书中的社会问题,最敬佩、最喜欢的人还是诸葛亮,但这种“喜欢”再也不是小时候所谓的可以“呼风唤雨”的喜欢,这其中经历了很大的思想变革。
或许还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在三国中最敬佩刘备,或许被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话所影响,或许在我四十多年后戴着老花镜重读《三国演义》时,我也会为刘备或是其他的人潸然而泪下吧。我想这就是一本名著的魅力所在,不管你读多少遍,在不同的年龄段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鲍鹏山老师曾经说过自己不喜欢读《三国演义》,而喜欢读《水浒传》,前者讲的是利害,后者讲的是是非。此话不假,但我个人以为两本书都是有魅力的,不能因是非去否定利害的价值,《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名著,凭借的就是这种百看不厌的感觉。
我以前读三国,是因为我被教导要读书,可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我们国家各个时期的历史了解越多,和世界其他国家历史比较的越多,就越能发现《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的优越性,我曾经去一家北京的书店看书,在那里我遇到一位前来购买书籍的外国友人,他用一口极其不流利的普通话问售货员:“有没有《三国演义》?”,此时我真心为我国的文化自豪,为《三国演义》自豪,它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成为我国向世界输出中华文化的利器,可以明确的说,我现在读《三国演义》,是因为我喜欢读《三国演义》。
曹操用人选材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打破了士族大家垄断官场的规则, 曹魏政权除了占有天时,拥有各类优秀人才也是其较吴、蜀强盛的原因,这是曹操一生中最伟大的地方,但却因此得罪了士族豪门,得不到士族的支持,自然也就无法称帝,否则只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利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政治上陷入被动。到了曹丕时期,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施行“九品中正制”,缓和了与士族阶级之间的矛盾,最终改元称帝。 曹芳即位后, 加曹爽侍中,改封武安侯,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与司马懿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曹爽留给世人的印象,大多是无才无德,其实曹爽也想有一番作为,他任用夏侯玄等人改革九品中正制,削弱士族的力量,然而他只看到了士族垄断把持选官制度,中央集权受到世家大族的严重挑战,却不知九品中正是中央政府向士族的妥协产物,它们的矛盾不可调和。不巧的是,司马懿正是士族大家出身。所以说,司马懿和曹爽两人,既有政敌之分,又有政见之别。这就是注定司马懿无法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司马懿也不可能去为曹魏的“万代社稷”去考虑,所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解除曹爽大将军的职务,不久因谋反之罪,在朝议后被满门抄斩,自此政权彻底落入司马氏。
《三国演义》有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与权谋。这是我对《三国演义》的定义。 ——易中天
司马懿是个复杂的角色,集隐忍、权谋于一身,在战场上虽然不敢与诸葛亮正面决战,但却生生耗尽了蜀国的人力和财力,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最终耗死诸葛亮,夺取魏国军政大权,似乎感觉司马懿是最终赢家,但是诸葛亮却流芳千古,为什么会这样?不是有句俗语叫: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吗?其实拿两人做一下对比就很清楚了: 诸葛亮处理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开诚布公,依法行事;司马懿处理同为辅政大臣的曹爽,暗中设计,兵变夺权。诸葛亮对李严,废为平民,仅惩罚他一人,依旧重用他的儿子;司马懿对曹爽,先是许诺平安,然而出尔反尔,屠灭曹爽三族。诸葛亮去世时,嘱托的是蒋公琰、费文伟,是为国家计;司马懿去世时,托付的是司马师、司马昭,是为家族计。诸葛亮子孙三代,都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司马懿子孙三代,终将曹魏政权过户到自己名下。

专权不难,专权没有野心很难,专权没有野心且令国人不疑更难,专权没有野心最后令千古无从怨谤最难,在这个杀帝废帝如宰鸡,是个权臣就要撒泼打滚的乱世当中,诸葛亮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事无巨细皆亲自过问,千古只此一人!不要觉得每个人都能像诸葛亮一样,掌权以后还能做一个忠臣,殊不知“身怀利器,杀心四起”?人一旦有了生杀大权,就嗜杀无忌,有了行政之权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权就为自己敛财。甚至有一点小小的权力,也会无所不用其极,一个当权者一旦有了权力,最难克制的是什么?不是如何运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那些认为司马懿是“胸怀大志”而诸葛亮是“恪守愚忠”、成天在为司马懿洗白的人,我只奉劝一句:连最基本的忠奸都分不清楚,价值观都还没养成不如去小学深造吧。
再对比曹操和司马懿,曹操的所作所为还是上得了台面的。毕竟当时的大汉王朝四分五裂,行将就木,不管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好,总之是在曹操的努力下使东汉政府重新开张,把奄奄一息的国家重新救了回来。曹操打赢官渡之战后统一的北方,甚至可以说曹魏政权的每块土地,都是曹操亲自打下来的,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说:王莽先代汉,然后准备拯救天下,曹操已经拯救天下,却仍不代汉,可算至德。相比之下,司马懿、萧道成之流为权贵篡位何足挂齿 。司马懿是在国家政治稳定的情况下,靠兵变夺权,然后进行了政权演变。但在掌权后,司马懿比曹操的举动又收敛很多,司马懿没有称王爵,没有加九赐,没有逼皇嗣,没有杀皇后,这些事都是司马懿的儿子辈做的,他本人并没有这么做。司马懿和曹操这些细节的不同,不影响他们本质的相同,都是属于豪强把持朝政,他们都是能臣,但也都是权臣,即便不是奸臣,但也绝对算不上忠臣。用石勒的话就是:“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吕思勉曾感慨道:“从魏武帝到司马懿可以说是中国的政局、亦可以说是中国的社会风气的一个升降之会。从此以后,封建的道德,就澌灭以尽,只剩些狡诈凶横的武人得势了。” 晋明帝曾向丞相王导询问自己的祖先是如何得天下呀,王导不加隐饰地叙述了司马懿创业时种种凶狠猜忍的手段,又说起司马昭杀害魏帝曹髦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听后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哭着说:“如果真像您说的那样,晋朝的社稷怎么能长久呢?”。
王导、温峤俱见明帝,帝问温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温未荅。顷,王曰:“温峤年少未谙,臣为陛下陈之。”王乃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贵乡公事。宣王创业,诛曹爽,任蒋济之流者是也。高贵乡公之事,已见上。明帝闻之,覆面箸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安得久长!”—— 《世说新语·尤悔》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连他的子孙后代都觉得羞愧,司马懿赢了天下,却输了一切。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第一遍时,或许只能大概了解故事的架构,可能你还会喜欢上几个正面角色;读第二遍时,你会发现你喜欢角色的有很多缺点,同时还会对书中很多地方充满疑惑;读到第三遍,甚至第四遍时,可能你对书中一个角色的评价就不只是拘泥于他的性格和他的所做所为之中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审美是会变化的。
最后我们回到《三国演义》的一开始: 公元201年,22岁的司马懿被曹操召入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室将衰,不想为曹操效力,以自己患风痹病为借口,拒绝了应召。
公元208年,曹操使用强制手段应召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司马懿要还不来,就把他收监!”。29岁的司马懿畏惧,只得就职。同年,47岁的刘玄德去南阳卧龙岗拜访27岁的诸葛亮,凡三往乃见,最终卧龙出山,鞠躬尽瘁,成为千古美谈。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汉献帝在即位之前是陈留王。
诸葛亮北伐时,蜀军与魏军两军交战,摆明了是蜀国的大敌,曹魏三公的王朗王司徒,却怎么也没想到命运的车轮会偷偷开往另一个方向。王朗有个孙女叫王元姬,你可能没听过这个名字,但她有一个儿子叫司马炎。
公元249年,70岁的司马懿诈病的手段再次上演,这次他对付的不是曹操,而是曹操的族孙曹爽。目的也不是躲避应召,而是夺取大权。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去高平陵扫坟时,起兵政变,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值得一提的是,夏侯霸害怕受到株连而入蜀,刘禅亲自出迎。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被黄忠所杀,刘禅之妻是张飞的女儿,而张飞之妻又是夏侯渊的从女。
公元266年,曹奂被迫禅位给司马炎, 司马炎给他的封爵是陈留王。 曹家先是欺负刘家孤儿寡母得天下,司马家又欺负曹家的孤儿寡母得天下。东晋末年,有位名叫刘裕的汉室后裔又欺负司马家的孤儿寡母得了天下。历史转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你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对付他人,他们也会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对付你。《三国演义》究竟讲了什么?其实在书的开头就已有答案——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