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局限始终存在,醒悟时立即改变
“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不知道 是在人生的那个阶段,庄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他这样一 位站在人类认知塔尖的人,在当时不知有没有这样的知音, 不然那样的感觉可能有些孤独。可能正如一些思想大家所说 的,假如把一个人的认知比作一个圆圈,圆外表示未知范围 ,那么认知较少的人,圆较小,与未知接触的范围越少,随 着认知的逐步扩张,圆圈越大,圆周长就越长,那么接触到 的未知领域就越广,日积月累,吸纳的知识越广泛,就会感 觉未知的越来越多,穷极一生追其一世,在浩瀚如星尘的未 知中,人的认知只不过其中的一粒尘埃,这单是人向外认知 一个方面,如果要向内探究人类自身,就会陷进另一个未知 领域,这就是对于未知的认知局限性。
在认知领域,充满着各个学科,各行各业,如果一个人想独 自探求,那将会是多么的无助,幸好人不止一个,从时间纵 向来说,从古至今每一个体都在为认知做贡献,这就促成了 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历史演进的各个阶段有快有慢,最近的 千百年来,文明进步相当之快,因为人类从地球各个区域逐 步产生了交集,从起初华夏儿女的探知,变成了全球人类的 探知,把目前已知拿来相互交流,都需要一个人花上几辈子 去学习,这就产生了对已知的局限性。
如今,或许正因为对未知和已知都存在知局限性,才有“朝 闻道,夕死可矣”的观念产生,不同的人由着本性喜好,找 准自己一生的道,如发明家爱迪生、音乐家贝多芬、物理学 家爱因斯坦、中国带有“子”的思想教育家们等等,尽管他 们的认知在当时年代算是塔尖人群,但如今文明蜕变更新, 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上,在认知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巨大的 增进,分门别类的划作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言、地 理、历史、政治等大类学科,如果在深度上细分下去,有着 更多的大学科之下的研究领域,而这样的一个小小领域,需 要众多的高学历高级知识分子专注研究,如果方向正确进展 顺利的话,数十年才可能有像样的成果,这就产生了在一条 道路上,仍存在着认知局限性。
抛开这么多的未知等待着人们的探究,对于我们自身的探究 ,何尝不是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呢,简单的就我自己来说,抛 开知识的吸取,还有情感的培育与升华,生活中琐碎的小事 都会让人思考半天,更别说大的方向了。想要以活在当下劝 慰心灵,可在城市扎根生存就会耗掉大部分认知时间,工作 着推进生存,而置身行业内,认知的瓶颈时常会有,有时候 迎面而来的不单是一个,而是一大片,让人措手不及,此时 ,在自己的心中就会怪之前没有好好的利用大把的时间,没 有填补这个认知空缺,这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当中,沉静下 来细思后,拿出自己一直坚守的格言,什么时候都不晚,什 么时候知道改变,那么就立马改变,别等待明日的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