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之北(@2017.2哈尔滨)
夜晚10点左右到达哈尔滨,和想象中有很大不同,高中时期朋友送我一个在哈尔滨带回来印有教堂的小镜子,那时我便开始幻想哈尔滨的样子,幻想中是一个充满欧式建筑、集浪漫与风情的地方。然而出租车从哈东站一路狂奔到中央大街,竟是一座安静的黑夜的城,朦胧中看到与平日里一样的建筑与街道。直到中央大街时才有了路边星点灯光,有了欧式建筑风格下的感觉。因为感冒,司机询问师傅要在人民同泰药店下车,我只想着快点到住处,便没有接受这番好意。
翌日清晨,朋友与我二人六点钟就起床梳洗打扮,出门吃了老道外砂锅,零星绿叶的菠菜锅,大狮子头酸菜锅。那个油饼是意想不到的惊喜,薄薄的,圆圆的躺在竹编的盘子里,对穿切开两刀,又彼此不愿分开,轻轻的用筷子夹断刀痕处,分割成四瓣,就是这样一份早餐。吃过饭买了药依旧很早,中央大街上没有熙熙攘攘往来的人群,哈尔滨的寒冷开始慢慢钻入了我们的衣服、帽子里。
慢慢的太阳在街道的上方一点点撒下来,行人渐多,我二人没少走了回头路,来来回回若干次,还去屈臣氏买了暖手宝暖脚宝升级装备。吃了考红肠,马迭尔冰棍儿、酸奶。午时穿中央大街去索菲亚大教堂,正门处黑压压的全是人,我俩绕行一圈照相,看到了大教堂上停驻的白鸽。觉得在如此喧闹的环境中感到一种庄严,还有一种温暖的力量。
下午是去了冰雪大世界,小孩老人不让玩大滑梯,那就是我们成年人的游乐场,全程排队不停歇。对如此之久的排队有印象的还是大一的时候在欢乐谷,而今是顶着严寒在冰雪大世界磨练心性,然而发现,我真的是活的越来越着急了。 滑300米长滑梯时,真的觉得因为两三个小时的排队,玩的那分分钟里的每一秒都要珍惜,整个人都要飞起来。
晚上与同伴商量行程,后决定第二天去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博物馆、老道外、最后吃一顿正宗的俄式西餐。哈工大也是近百年老校了,由机械楼正门进入隔岸观火般参观了一下他们的办公楼,看了一下电气院的简介。只要看到略有历史感的学校建筑就不免想起那个地方,原本全是不服气,渴望能一直激励我进步。博物馆实在是不敢恭维,外观无印象,馆藏无印象,拥挤狭窄, 我俩在毛爷爷辛勤劳动的展板下的凳子上睡觉,路人参观毛爷爷就看到了展板下面像蜡像一样的我们。
睡醒了就去了老道外巴洛克建筑群,说是巴洛克是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异类的,不广泛被人类接受的建筑风格。建筑上雕刻的纹饰,就我自己所知能看到一点点精致不趋同的美。老道外也是类似街市的景区,冬日里没有在外面摆摊的,不知是否是过年的原因,景区里人很少,很多店也没有开门,反倒令我印象颇深的是景区附近街道的古旧房屋,感觉经历若干年,有一个哈尔滨戏院,感觉已经不用了,旁边有一个寄卖行,可能是因为过于古旧,破败与残缺,却是未废弃的街道,想起萧红《呼兰河传》里描述呼兰城街市的段落。哈尔滨与想象差距不小,难免失望。但对于哈尔滨人,由于来时曾听过一些不友好的举动,等我亲自来探,却多遇到好人,也是小惊喜吧。
后记:一步一步走过,偶尔回头望一次,更年轻的时候总喜欢标新立异,渴望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看别人没有看过的风景,想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认识世界,现转而发觉,试图用两天的时间来认识哈尔滨本就不可能,即使不进风景区,即使走断腿我也无法遍历这里的历史,无法了解这里千百年来留下的生活习惯,在脚下无论是开阔大道还是羊肠小径,都曾被无数游客遍访,我能独自欣赏,引以为豪的本就是寻求的过程。当我认识到这些局限,似乎更容易发挥能量,更容易坚定脚下的路,不过多的为去这里还是去那里而烦忧,能随即遇到的哈尔滨一隅,已感荣幸之至,若能在巷口发现一个挂着几根冰糖葫芦的小推车,车边和我一同站在这条路上的人吆喝叫卖,一元一串、一元一串、减价减价啦,恰好我手摸进衣服兜里还有零钱,便是开心不已了。
翌日清晨,朋友与我二人六点钟就起床梳洗打扮,出门吃了老道外砂锅,零星绿叶的菠菜锅,大狮子头酸菜锅。那个油饼是意想不到的惊喜,薄薄的,圆圆的躺在竹编的盘子里,对穿切开两刀,又彼此不愿分开,轻轻的用筷子夹断刀痕处,分割成四瓣,就是这样一份早餐。吃过饭买了药依旧很早,中央大街上没有熙熙攘攘往来的人群,哈尔滨的寒冷开始慢慢钻入了我们的衣服、帽子里。
慢慢的太阳在街道的上方一点点撒下来,行人渐多,我二人没少走了回头路,来来回回若干次,还去屈臣氏买了暖手宝暖脚宝升级装备。吃了考红肠,马迭尔冰棍儿、酸奶。午时穿中央大街去索菲亚大教堂,正门处黑压压的全是人,我俩绕行一圈照相,看到了大教堂上停驻的白鸽。觉得在如此喧闹的环境中感到一种庄严,还有一种温暖的力量。
下午是去了冰雪大世界,小孩老人不让玩大滑梯,那就是我们成年人的游乐场,全程排队不停歇。对如此之久的排队有印象的还是大一的时候在欢乐谷,而今是顶着严寒在冰雪大世界磨练心性,然而发现,我真的是活的越来越着急了。 滑300米长滑梯时,真的觉得因为两三个小时的排队,玩的那分分钟里的每一秒都要珍惜,整个人都要飞起来。
晚上与同伴商量行程,后决定第二天去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博物馆、老道外、最后吃一顿正宗的俄式西餐。哈工大也是近百年老校了,由机械楼正门进入隔岸观火般参观了一下他们的办公楼,看了一下电气院的简介。只要看到略有历史感的学校建筑就不免想起那个地方,原本全是不服气,渴望能一直激励我进步。博物馆实在是不敢恭维,外观无印象,馆藏无印象,拥挤狭窄, 我俩在毛爷爷辛勤劳动的展板下的凳子上睡觉,路人参观毛爷爷就看到了展板下面像蜡像一样的我们。
睡醒了就去了老道外巴洛克建筑群,说是巴洛克是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异类的,不广泛被人类接受的建筑风格。建筑上雕刻的纹饰,就我自己所知能看到一点点精致不趋同的美。老道外也是类似街市的景区,冬日里没有在外面摆摊的,不知是否是过年的原因,景区里人很少,很多店也没有开门,反倒令我印象颇深的是景区附近街道的古旧房屋,感觉经历若干年,有一个哈尔滨戏院,感觉已经不用了,旁边有一个寄卖行,可能是因为过于古旧,破败与残缺,却是未废弃的街道,想起萧红《呼兰河传》里描述呼兰城街市的段落。哈尔滨与想象差距不小,难免失望。但对于哈尔滨人,由于来时曾听过一些不友好的举动,等我亲自来探,却多遇到好人,也是小惊喜吧。
后记:一步一步走过,偶尔回头望一次,更年轻的时候总喜欢标新立异,渴望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看别人没有看过的风景,想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认识世界,现转而发觉,试图用两天的时间来认识哈尔滨本就不可能,即使不进风景区,即使走断腿我也无法遍历这里的历史,无法了解这里千百年来留下的生活习惯,在脚下无论是开阔大道还是羊肠小径,都曾被无数游客遍访,我能独自欣赏,引以为豪的本就是寻求的过程。当我认识到这些局限,似乎更容易发挥能量,更容易坚定脚下的路,不过多的为去这里还是去那里而烦忧,能随即遇到的哈尔滨一隅,已感荣幸之至,若能在巷口发现一个挂着几根冰糖葫芦的小推车,车边和我一同站在这条路上的人吆喝叫卖,一元一串、一元一串、减价减价啦,恰好我手摸进衣服兜里还有零钱,便是开心不已了。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