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乡愁都是因为馋
春节期间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句话: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当时会心一笑,笑过之后再细咂摸,不仅感慨:这话说的够掏心掏肺!还怀疑什么呢,“每逢佳节胖三斤”不就是佐证么?
大多数爱美的女纸都要为减肥事业奋斗终身,我这个不爱运动且天生不丽质的人更难例外。寻常日子里,不得不时刻告诫自己:管住嘴,少吃点儿!既怕被贴上“又矮又胖”的标签,又疏于运动,控制体重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节制饮食。然而只要一回家,所有清规戒律立刻抛诸脑后。只要一进家门,见到吃的就两眼放贼光。从前那些令人厌倦的饮食,莫名增添了巨大魅力。在那些头不梳脸少洗的日子里,几乎每顿饭后都要扶着肚子感叹“又吃撑了,下顿少吃点儿”,然后再一遍又一遍地背弃承诺。至于减肥大计,上班之后再说!
春节回家,最期待的是除夕前一日的大铁锅烀肉。家里一般不杀猪,猪肉是备年货的时候买好的,要提早两日搬回屋解冻。烀肉当天先将大块猪肉卸开洗净,清水下锅,不需要任何作料。灶膛里点起木柴,硬柴旺火,烧得噼啪作响。一锅肉大概要烀近两个小时,火候到了,满屋肉香。用筷子扎出一大块肉,趁热切一盘子,蘸点蒜泥,吃一顿几乎能解一年的馋。如果肉锅有空隙,塞锅里一只笨鸡同煮,煮熟的整鸡撕碎爆炒,多放生姜、葱花,吃起来顾不得形象,抓得两手油。在外多年,没吃过比那味道更好的鸡肉。
对于一个远在异乡的上班族来说,下半年的假期有点少:整个冬季只有春节一个长假,寻常日子难得回家。回不去家也不能误了列计划,脑子里存着一长串清单,都是关于吃:到家先来一盘油煎粘豆包,索性破戒到底,蘸它半碗白糖!惦记一冬天酸菜炖土豆丝,汤汤水水吃一碗,但绝对不能放肉!吃一顿手擀面,必须用咸菜精肉做卤!每天早晨吃小炉子烤的地瓜土豆,就着蒜茄子!来一锅大碴粥,多放饭豆儿,如果再顺道儿蒸两团干白菜、炸一碗鸡蛋酱——完美!早就过了为吃穿发愁的年龄,那些因为物质匮乏、手头拮据带来的苦恼也烟消云散了,可是每次回家前,首先琢磨的还是到家之后吃什么。算计来算计去,有时候难免自嘲:我这是在外逃荒挨饿了么,怎么满脑子都是吃?
刚来这边工作的时候,听人说起这儿的豆腐不太好吃:不如某处的豆腐多矣。所说地名自然是指发议论者的故乡。当时颇不以为然:不就是个豆腐,还能有多大差别?可是吃过几次,心里就默认了旁人的评价:这里的豆腐真不怎么样!也许是做豆腐工艺和配料的差别,也许是原料的不同,总之这儿的豆腐硬且粗糙,只能炖熟了吃,不宜生吃。于是在初来乍到的那些日子里,我竟然空添了一个非常没出息的念头:馋家乡的豆腐。我们本村没人做豆腐,但是隔壁村的豆腐匠人每天清早过来卖两盘豆腐。豆腐切成长方条,是市场上随处可见的豆腐块的二分之一大小。一斤黄豆可以换两块豆腐,豆腐摞在盘子里,颤巍巍、水汪汪,微微冒着热气。热豆腐蘸酱是农村人钟爱的吃法,城市人对此可能多有不屑,自然也难以体会其中的乐趣。可惜豆腐匠人年纪渐渐大了,冬天歇工,一年之间,难得吃几回家乡的豆腐。
夏秋之间是农村风光最好、美食最多的时候,然而没假期。终于盼到国庆放假,瓜果飘香的时节又早过完了。越是回不去、吃不着,就越是念念不忘。
早秋的时候,最盼着吃家里做的青玉米粥。现掰回家的青玉米摘干净须子,切下来的玉米粒裹着浆液自成糊状,配上现摘的老面瓜,煮成糊糊粥,左一碗右一碗总也吃不够。青玉米做成饼子,摊在玉米叶上蒸熟,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或者省些力气,玉米、土豆、面瓜、毛豆、茄子直接烀一锅,玉米垫底、面瓜封顶,好吃不麻烦。锅底木柴点燃了,去园子里摘个大头菜切粗丝,拔两棵大葱切段,撒半把粗盐腌一会儿。待到玉米土豆出锅,咸菜也做好了,简直绝配!市场上出售煮玉米的时节,家里的玉米尚未成熟。买来的玉米,味道总是不尽人意,几乎完全丧失了煮玉米该有的清香。吃鲜玉米讲究时效,现掰现煮最佳,外卖的玉米要加上运输过程,味道自然难以与自家的鲜玉米匹敌。
另一件让我难以释怀的事儿,是在市面上很难买到合心意的李子。水果店里的李子,无论外表多么光鲜,味道永远难以恭维。盼啊盼啊,好不容易盼到地产李子上市,特意在小市场上找那些装在小筐里卖的小园李子,可惜那味道也跟记忆里的李子大相径庭,总是差几层意思。小的时候,我家后院邻居家有整整一园子的李子树。她家的李子分好几种,早熟的、晚熟的、红的、黄的都有。李子成熟的时候,满园红灿灿,那也是我们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我们看准一棵树,合力推着树干晃几下,熟透的李子噼里啪啦地落下来。熟透的李子,软糯甘甜,汁水四溢。小伙伴们蹲在树下,捡一颗吃一颗,吃饱为止。李子核都随口吐在园子里,第二年又长出许多小树苗。那满园的李子树早就砍光了,从前的小伙伴也早嫁为人妇,只剩下李子甘甜的味道,不时在记忆里盘旋。去年秋天,在市场上买过各种各样的李子,鲜有如意者。特意攒了好多李子核,回家的时候撒在园子里,希望能早日再吃到家乡小园里的李子。
这几年回家都是自己开车,带东西比较方便,每次回来都要大包小包带足食物。然而同样的原料,自己做的和在家里吃的绝不是一个味道。高压锅压出来的大碴粥,清汤清水;自己炒的酸菜,要么不酸,要么酸得寡淡;带了煮好的整鸡回来,无论怎样大火炒,味道也是单薄,吃起来味同嚼蜡。仔细想想,回家吃的也都是寻常东西,所有原料都在菜市场上随处可见。我们刻意买一口好锅,买农民小园子里出的蔬菜,然而无论怎么下功夫,也做不出家里的味道。也许只是因为,那些朴素的家乡菜,有家的味道,有妈妈的味道。我们这些游子,只好把那淡淡的乡愁,化作对家乡味道的向往——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大多数爱美的女纸都要为减肥事业奋斗终身,我这个不爱运动且天生不丽质的人更难例外。寻常日子里,不得不时刻告诫自己:管住嘴,少吃点儿!既怕被贴上“又矮又胖”的标签,又疏于运动,控制体重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节制饮食。然而只要一回家,所有清规戒律立刻抛诸脑后。只要一进家门,见到吃的就两眼放贼光。从前那些令人厌倦的饮食,莫名增添了巨大魅力。在那些头不梳脸少洗的日子里,几乎每顿饭后都要扶着肚子感叹“又吃撑了,下顿少吃点儿”,然后再一遍又一遍地背弃承诺。至于减肥大计,上班之后再说!
春节回家,最期待的是除夕前一日的大铁锅烀肉。家里一般不杀猪,猪肉是备年货的时候买好的,要提早两日搬回屋解冻。烀肉当天先将大块猪肉卸开洗净,清水下锅,不需要任何作料。灶膛里点起木柴,硬柴旺火,烧得噼啪作响。一锅肉大概要烀近两个小时,火候到了,满屋肉香。用筷子扎出一大块肉,趁热切一盘子,蘸点蒜泥,吃一顿几乎能解一年的馋。如果肉锅有空隙,塞锅里一只笨鸡同煮,煮熟的整鸡撕碎爆炒,多放生姜、葱花,吃起来顾不得形象,抓得两手油。在外多年,没吃过比那味道更好的鸡肉。
对于一个远在异乡的上班族来说,下半年的假期有点少:整个冬季只有春节一个长假,寻常日子难得回家。回不去家也不能误了列计划,脑子里存着一长串清单,都是关于吃:到家先来一盘油煎粘豆包,索性破戒到底,蘸它半碗白糖!惦记一冬天酸菜炖土豆丝,汤汤水水吃一碗,但绝对不能放肉!吃一顿手擀面,必须用咸菜精肉做卤!每天早晨吃小炉子烤的地瓜土豆,就着蒜茄子!来一锅大碴粥,多放饭豆儿,如果再顺道儿蒸两团干白菜、炸一碗鸡蛋酱——完美!早就过了为吃穿发愁的年龄,那些因为物质匮乏、手头拮据带来的苦恼也烟消云散了,可是每次回家前,首先琢磨的还是到家之后吃什么。算计来算计去,有时候难免自嘲:我这是在外逃荒挨饿了么,怎么满脑子都是吃?
刚来这边工作的时候,听人说起这儿的豆腐不太好吃:不如某处的豆腐多矣。所说地名自然是指发议论者的故乡。当时颇不以为然:不就是个豆腐,还能有多大差别?可是吃过几次,心里就默认了旁人的评价:这里的豆腐真不怎么样!也许是做豆腐工艺和配料的差别,也许是原料的不同,总之这儿的豆腐硬且粗糙,只能炖熟了吃,不宜生吃。于是在初来乍到的那些日子里,我竟然空添了一个非常没出息的念头:馋家乡的豆腐。我们本村没人做豆腐,但是隔壁村的豆腐匠人每天清早过来卖两盘豆腐。豆腐切成长方条,是市场上随处可见的豆腐块的二分之一大小。一斤黄豆可以换两块豆腐,豆腐摞在盘子里,颤巍巍、水汪汪,微微冒着热气。热豆腐蘸酱是农村人钟爱的吃法,城市人对此可能多有不屑,自然也难以体会其中的乐趣。可惜豆腐匠人年纪渐渐大了,冬天歇工,一年之间,难得吃几回家乡的豆腐。
夏秋之间是农村风光最好、美食最多的时候,然而没假期。终于盼到国庆放假,瓜果飘香的时节又早过完了。越是回不去、吃不着,就越是念念不忘。
早秋的时候,最盼着吃家里做的青玉米粥。现掰回家的青玉米摘干净须子,切下来的玉米粒裹着浆液自成糊状,配上现摘的老面瓜,煮成糊糊粥,左一碗右一碗总也吃不够。青玉米做成饼子,摊在玉米叶上蒸熟,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或者省些力气,玉米、土豆、面瓜、毛豆、茄子直接烀一锅,玉米垫底、面瓜封顶,好吃不麻烦。锅底木柴点燃了,去园子里摘个大头菜切粗丝,拔两棵大葱切段,撒半把粗盐腌一会儿。待到玉米土豆出锅,咸菜也做好了,简直绝配!市场上出售煮玉米的时节,家里的玉米尚未成熟。买来的玉米,味道总是不尽人意,几乎完全丧失了煮玉米该有的清香。吃鲜玉米讲究时效,现掰现煮最佳,外卖的玉米要加上运输过程,味道自然难以与自家的鲜玉米匹敌。
另一件让我难以释怀的事儿,是在市面上很难买到合心意的李子。水果店里的李子,无论外表多么光鲜,味道永远难以恭维。盼啊盼啊,好不容易盼到地产李子上市,特意在小市场上找那些装在小筐里卖的小园李子,可惜那味道也跟记忆里的李子大相径庭,总是差几层意思。小的时候,我家后院邻居家有整整一园子的李子树。她家的李子分好几种,早熟的、晚熟的、红的、黄的都有。李子成熟的时候,满园红灿灿,那也是我们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我们看准一棵树,合力推着树干晃几下,熟透的李子噼里啪啦地落下来。熟透的李子,软糯甘甜,汁水四溢。小伙伴们蹲在树下,捡一颗吃一颗,吃饱为止。李子核都随口吐在园子里,第二年又长出许多小树苗。那满园的李子树早就砍光了,从前的小伙伴也早嫁为人妇,只剩下李子甘甜的味道,不时在记忆里盘旋。去年秋天,在市场上买过各种各样的李子,鲜有如意者。特意攒了好多李子核,回家的时候撒在园子里,希望能早日再吃到家乡小园里的李子。
这几年回家都是自己开车,带东西比较方便,每次回来都要大包小包带足食物。然而同样的原料,自己做的和在家里吃的绝不是一个味道。高压锅压出来的大碴粥,清汤清水;自己炒的酸菜,要么不酸,要么酸得寡淡;带了煮好的整鸡回来,无论怎样大火炒,味道也是单薄,吃起来味同嚼蜡。仔细想想,回家吃的也都是寻常东西,所有原料都在菜市场上随处可见。我们刻意买一口好锅,买农民小园子里出的蔬菜,然而无论怎么下功夫,也做不出家里的味道。也许只是因为,那些朴素的家乡菜,有家的味道,有妈妈的味道。我们这些游子,只好把那淡淡的乡愁,化作对家乡味道的向往——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