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的形状 - 清真寺
拖延症但整理癖,最近又翻出理了一半的伊斯坦布尔,咦还是被美哭。 照片库太大,有些无从下手;起标题也很难,求个气氛而已。其实伊斯坦布尔的silhouette, pattern, color, 以及sound,都让人目眩神迷。只能再捡拾点关键词出来,太丰富、太波澜壮阔的城市,总是没法清晰地概述。
很庆幸,在两年前一拍脑袋去了土耳其。 希望那里的人们一切都好。
1. 清真寺(camii)
大概可以说,是清真寺定义了伊斯坦布尔。


连绵的圆穹顶+纤细高耸的宣礼塔(minaret),是构成土耳其清真寺的两大元素。宣礼塔位于清真寺的边缘上,界定了整座建筑的范围;顶上削尖,直插云霄。宣礼塔为表,圆顶便为里,它们不似后来发展出的洋葱顶那么显山露水,此处是连成一片,弧线温柔。伊斯坦布尔是七山之城,地势本就连绵起伏,横向的波浪与竖向的清朗,寥寥勾画出了了天际线。 (本来以为清真寺都是这样的,后来看到更多图片,似乎伊朗等地的清真寺规模更大,有更开阔的庭院和更开敞的立面;圆顶更突出,有时像洋葱顶。不知道土耳其这里是不是受罗马风格影响更深;但又比单纯罗马的圆、哥特的高多了对比与应和。)
另一方面,高耸的宣礼塔每天五次广播,宣告礼拜。常常走在路上就听到了咿咿呀呀之声,没有一点点防备。总觉得帕慕克笔下土耳其的”呼愁“,部分来自这全城宣礼,半像吟诵半像歌唱,缠绵悠长。



最典型的就是临水的Yeni清真寺和不远处山头上的Suleymaniye清真寺,从加拉塔桥走过来,或者坐船游览,总之从新城望向老城,就总是可以看见它俩,非常显眼。
我们去Suleymaniye时不巧是仪式时间,不对非信徒开放。但清真寺外围就非常好看,乳白色的外墙和连拱、雕刻使之显得大气又轻盈;葱茏的草地和绿树环绕,有妈妈带着孩子在嬉戏;高处的视野也很好,俯瞰着金角弯和博斯普鲁斯海峡,所以很多不得进入的游客在此流连忘返。



下到Yeni清真寺正是夕阳灿烂时,金色斜阳刺入清真寺内,尤为动人。 伊斯坦布尔的光、色彩,以及伊斯兰风纹样的旖旎,都在清真寺里了。






Yeni清真寺外墙好像没有Suleymaniye来得通透,包裹严实,只有宣礼塔依然是摆脱地心引力高耸着。寺内人不算多,但它扼守着金角弯,外边就热闹非凡,游客和居民来往不息,还有很多信徒在墙边洗手洗脚,准备进入。建筑上还伸出一堵墙,挖出一道拱门通向后边更热闹的市场。这样的位置与格局,让Yeni清真寺的外部同样精彩,移步换景。
后来再有一天清早,从加拉塔桥下层的楼梯走上来,就是洒满晨光的Yeni清真寺广场。众多鸽子盘旋,人走近也不躲。关于Yeni清真寺的回忆,是即使不在那一日五次的宣礼时分,也仿佛听到暮鼓晨钟。

最有名的蓝色清真寺本名Sultan Ahmet清真寺,因为内部装饰着蓝色瓷砖而在游客起中得名。

这其实是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清真寺,最为热闹,门口大排长队,里面也都是人。第一次体验了包头巾和穿长裙的要求,很是新鲜。也在方形的露天庭院玩了很久——这其实也是清真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吧,一般中央置一镂空装饰的喷泉,周围一圈柱廊环绕。
坐在高敞的大庭院里,抬头看大圆顶和伊斯坦布尔的蓝天,心想:嗯这就是齐齐的故乡啊。



再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同在老城中心、但不那么热门的Nuruosmaniye清真寺。它靠近大巴扎,外围也是熙来攘往好不热闹,但一进院子便静了下来。寺内人更少,不知是时间原因还是怎么的,特别亮堂;显出蓝白为主的装饰,清新得不行。
搭讪了一个老白白盘腿坐下,大致听了些关于清真寺的基础知识:寺内最重要的是叫做Mihrab的壁龛,永远朝向麦加,指明了信徒们朝拜的方向;壁龛旁的Minbar立起,供伊玛目讲道;壁龛上方一左一右高悬着安拉和先知穆罕默德的徽记。也才明确土耳其是一夫一妻制的。我还记得老白白自豪的讲起国父凯末尔和他的改革,现在想起,不知土耳其未来会走向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