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演义(002)
第二回 百年艺林故事多 湖帆大千意气张
话说,如何选书?我本无任何标准。只要有趣、好玩儿,闻所未闻的,当然要优先选择。但凡是书,总是开卷有益,或增广见闻,作茶余谈资,或严谨治学,作实用考虑,或通古博今,作阐幽之思。
万君超先生的《翰墨闻见录》当属有趣之掌故,亦可作书画界之“风言、八卦、段子”来看,既属谈资之累积,也可作鉴赏艺术学习之观。
要说此书之前,还得提到万先生在2014年出的另一本书——《百年艺林本事》。因为“翰墨”一书的发端,当从此论。
“本事”非指本领,指旧事。若说“翰墨”一书重在艺术品鉴赏本身,那么“本事”则偏重于写人记事。尤其是书中写的吴湖帆、张大千两位大家的旧事,颇值得回味与品读。当然,就书而言,“翰墨”重在写艺术品鉴藏背后的故事,讲鉴藏经历,讲鉴藏技巧,讲艺术品流传过程中的趣闻奇事及疑虑,思考。简单数笔便勾勒出中国自古以来的鉴藏之盛景和今时之衰亡。
虽然只说了近百年,尤其是1949年前数十年及后十余年的鉴藏旧事,但却能管中窥豹,一窥中国书画鉴藏殿堂之门径,更能见宋元以降的中国书画名品鉴藏脉络。而书中涉及的人、事之繁多,线索、条理之杂乱,私隐之隐秘,与“福尔摩斯探案集”相较也不遑多让。
但万君超先生写来此书,对背后隐秘故事的了解如掌上观纹,他对这艺术品背后的人事,熟悉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包括对作品、创作者的艺术人生和艺术风格也都十分了然。
如“《廉蔺传》真伪之我见”一文,先是详细罗列被质疑的证据,然后从细节处一一反驳。如谭、张二人合伙伪造的可能,他一举两人购藏时间之差异,二说前辈张珩的评语应有较大可信度,三言谭敬与张大千无交集一证据,让人信服。随后又举证反驳曹大民的质疑,对张大千作跋一事予以详细说明,全篇44字的跋文,想不到还藏着一段张大千被日本人吞没《伏波神祠诗》卷的公案。当然,文章还没有结束,从外围的质疑,到藏品线索到作品题跋都说完后,文章重点从作品本身来举证说明《廉蔺传》的真伪。
因为该卷据称是由黄庭坚晚年所作,所以,文中先从黄庭坚晚年书法风格谈起,并与公认无误的《诸上座帖》相比较,发现两幅书法的差异,又引黄山谷本人的题跋为证,首先断定该书为山谷“中年”所书,而非晚年大成之作。
随后,万先生继续从作品出发,详细讨论了黄山谷本人的书学理念,并从评判标准入手,反驳了如今的一些伪证。最后,又用作品上的二十余鉴藏印的真伪分析,做了最后注脚。细节之翔实,证据之丰满,简直无可反驳。特别是对山谷书法理念的分析,却然带着发展观点去看待问题。
当然最后一段论点,也让人不禁莞尔,他说:“如果将《廉蔺传》定为张大千或谭敬伪赝,则与高居翰等人将董元《溪岸图》定为张大千的伪作如出一辙。张大千一生没有如此的草书水平。”
全书中这样的质疑、反思、探索不少,更是展现了书画鉴藏之不易。他说:“鉴定犹如一支火炬,它照亮了黑暗的艺术品长廊,使我们能够辨别真伪。一个鉴定家在鉴定一件艺术品时,应该要向人们解答这件艺术品的下列问题——何时?何处?何人?为什么?”
余深以为然。或许,这也是万先生作此书的目的。
此书阅读非常难,难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涉及的近代史、书画史、鉴藏家人物繁杂,虽然作者于细节处见真功夫,但对鉴藏不熟悉的人来说,确实有阅读上的障碍。
不过,就文章遣词用句来说,实属精品。不像现在的白话文——这幅画好在何处?思索半日,可能仅得数句“构图好看,留白有意境”等等。但文中如“笔墨秀润,云烟空蒙,设色雅逸”等等用词,极大提升了文章的意境,不失为一种阅读享受。
就人物而言,书中涉及到了吴湖帆、张大千等数十位近代书画鉴藏史上的大家,以及大风堂,梅景书屋的传人等。
他们中还有大部分人是优秀的创作者,或许也是受到了这些艺术品的熏陶吧。张大千不就是在敦煌临摹了三年的壁画么。
当然,书中对这些大家也是褒贬不一,不过,在我看来,都是就事论事,不涉其他。就小史掌故来说,此书颇为大气,引经据典,纵横捭阖,从野史轶闻来讲,又不以猎奇为目的,方寸拿捏极好。
当然,更为享受的是书中的一幅幅书画珍品的高清照片,虽是局部图,但却能让人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和能力,殊为难得,至少美学观赏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嗯,如今近代鉴藏史已梳理清楚,各类书画流传也有了去向,加之鉴藏技巧也从书中学的不少,剩下的就只是挣钱买书画了 ,此事,当与诸君共勉。